分享

影视作品 细节在电影中的作用 完美电影的细节

 yang03468@163.com 2013-05-31

  

导演应当明确规定观众应该往哪看和怎么看。他设计的镜头,应当使观众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使观众所注意的人物,细节是他这时必须注意的人物,细节。

从这方面来说, 导演就是一个对观众实行独裁的人。” ——米哈伊尔-罗姆 人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看过很多电影,往往故事的基本情节、主人公,甚至连片名都忘了,唯独对有些细节念念不忘。比如《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孤星血泪》中那爬满小耗子的婚礼大蛋糕,《红菱艳》中那双鲜红发光的舞鞋,《复活》中妓院掌班透过钥匙孔窥视等,这些细节至今还烙印在脑海里。

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都有这样的经验: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在看过很长时间之后,具体情节可能忘记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细节却让人永远记忆犹新。这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艺术家在细节上 竭尽全部力量,必将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一直以来,每当在观看那些各国电影大师拍摄的不同风格不同形态的经典作品时,我就感觉自己像一个毕恭毕敬的小学生,在一点一滴地消化吸收电影整体的本质营养;又像一个外科手术的实习医生,得认真地剖析记录导演掌控的电影中每一个分镜头语言承载的目的。我发现自己最关注最集中的并不是对一部电影架构和组成技法上起重要基础作用的形象,节奏,全景,时空观,美学感觉,镜头本体语言,剪接手段等,而是容易被忽视却往往最能表达出导演思想意图的对其作品中细节场景铺陈与特写镜头设置。其实对一部作品来说,细节场景虽然看似只是局部或者说是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非影片的整体展现,但细节场景处理得不到位,安排得不合理甚至于随意,都将直接影响到电影本质化的传播和完成效果!因此对一个电影导演来说,必须注意到这些问 题并将目光倾注于此。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的组成元素。在影视作品里面,社会情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的屏幕体现,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来完成 的。 在电影语言中,细节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事实的细节,二是指形象的细节。细节是体现影视作品真实性的要件,若要影视作品饱满充实,就一定要有细节和过程。细节刻画能够丰富感情,能够塑造形象,能够起到强调作用,能够制造特定氛围。是影视作品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捕捉细 节会使整个影视作品充实饱满,特点突出。

一、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细节元素 真正的艺术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故事好编,零件难找。这个零件就是细节描写。在影视艺术中,编导可以创作各种各样的细节,可以将触角伸向影视艺术的角角落落。细节从小处部分极大地映射出导演对其电影作品创作完成根本与否,场面和人物掌控调度的能力,对剧本本质内容思想并结合自身观念的理解达到程度等同一个剧本,这往往 也是电影大师与普通电影人的内在深度区别。

(一)场景细节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在诉诸人的视听感官的影视艺术中,编导的手段就是场景设计、 布景设计,巧妙设计布景可以起到很好的暗示作用。 在库布里克的电影《带发条的橙子》中,亚历克斯和他的同伙们闯进了一个作家的家,把他打成残废,并强奸了他的妻子。在这个场面里,导演细心地安排了室内布景:作家的室内的布景,是宽敞、明亮、华美但毫无个人特点的、未来派的风格,这一布景造成了一个似乎必定出现暴力的环境,成了一个剥夺了人性的、野蛮乖戾的社会的象征。当观众看到作家家中的陈设时,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空虚和恐慌,随即荒诞的暴力出现了;在暴力出现之前,观众心中好 像已经有了一种预感:这就达到了导演预期的目的。

(二)音响细节 细致入微的、典型的音响细节有着强大的创造情调的力量。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魔术师》的开场戏里,音响细节给马车驶过的森林增加了气氛”——嘎嘎发响的树木,呱呱叫的青蛙,奇怪的鸟叫声,风声,马蹄敲打潮湿的地面的声音,这一切都传达出影片的情调,加深了观众对伯格曼的主 --真实和幻象的感受。

(三)物象细节 日本导演黑泽明在电影《罗生门》中运用了极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电影中多次用到了 这一物象,并反复穿插了太阳的特写镜头。 京町子扮演的真砂看着太阳遭到蹂躏,当她被耀眼的阳光照得视觉模糊的时候,摄影机调转镜头,把多襄丸满脊背的汗珠——同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拍得就像钻石一样美丽。并且让真砂的手抚摸着那满是汗珠的脊背,暗示她处于心醉神迷的境界。这是发生在刺目的阳光照射之下的冲突或者说罪恶,黑泽明的伟大发现就在于阳光在表现罪恶时无与伦比的力量,以致后来日本电影界纷纷效仿。太阳这一物象出色而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太阳成了形成这部影片风格的 重要元素。

(四)情景细节 在黑泽明的电影《生存》里,当听医生说自己患了癌症之后,勘治马上回忆起了自己曾经是怎样深深地爱着自己儿子的一幕一幕。影片展现了一系列往日的生活场景,这是影片中最有感情色彩的场面之一,导演细腻地表现了一系列的生活细节,这些往日生活的细节的铺陈,尤如一波一波的海浪不断冲击着观众的情绪,产生了强大的抒情力量,深深地 感动了每一个观众。

(五)色彩细节 在色彩的运用上,一般认为,黑白片适于表现严酷的历史,适于表现严肃的题材;而彩色片能够传达欢快、喜庆、幸福、热烈等积极的情绪,适于叙述现在。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叙述历史时,导演斯皮尔伯格用的就是黑白胶片,只在结尾处表现活着的人们缅怀逝去的人们时才用了彩色胶片。然而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对现在的叙述,导演用的是黑白胶片,对过去的描述,用的却是彩色胶片。因为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过去发生的是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用彩色来表现是最好不过的。而现在发生的则是沉痛的事实,骆先生去世了,学校还在用那个二十年前建的校舍,季节又恰好是严冬,黑白胶片正好能够胜任这种情绪的表现。这种反常规的色彩运用非常独到,对于叙述这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深化了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大量运用了红色和绿色。其中马小军,米兰,刘忆苦的服装,父亲的服装,军车、坦克、飞机等都是绿色。因为绿色代表了那个时代。而红色的标语和红旗在绿色的海洋中显得格外醒目耀眼。红色是鲜血的颜色、革命的颜色,红色代表一种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精神。《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彩色电影,但在影片的尾声部分却是已黑白片的形式出现的,与整部影片的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彩色相比较,黑白部分的出现,使人为之一震。【这里的黑白部分使卫生段落脱离了整部影片的叙事层面,达到了象征哲学的高度,反映出了导演姜文的 大气和不同凡响。】

(六)情节细节 电影《居里夫人》中有一处很有趣的细节,这就是居里对吹口哨的态度。居里本来是一个相当刻板的人,在他的实验室里,不能弄出任何噪声,不能说话。曾经有人在他的实验室里吹口哨,惹得他非常生气。后来教授想把玛丽介绍到他的实验室,他很不情愿。因为在他看来女人和科学研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只会干扰了研究。但碍于面子,他还是同意了。玛丽来到他的实验室以后,果然,他的助手开始向玛丽献殷勤(干扰了科学研究),又吹起了口哨(更让居里受不了了)。然而慢慢地,事情发生了变化,他爱上了玛丽,他开始给玛丽送鲜花,在实验室里,他也吹起了口哨。他整个人都变了。由厌恶轻松愉快的口哨到自己也吹起了口哨,这个让人发笑的变化揭示了和玛丽的爱情给他的生活和他 的性格带来的深刻变化。 二、影视作品中细节的魅力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致入微的剧本,由这个剧本创作的影视作品必须包含一个强有力的叙述核心,同时,作品中要充满丰富的细节。影视艺术应该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竭力渲染意念情绪,追索生活底蕴,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深沉含蓄的生活细节,震撼和净化观众的 心灵。

(一)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挖掘和表现,能够塑造出丰满 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一部代表新生代俄罗斯电影风格的作品轰动了全世界!年轻的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用自己的处女作《回归》为俄罗斯抱回了金狮大奖!影片简约冷静,形象质感,动作,对白,情节设置震人心魄!富有艺术冲击力!剧情与现实的悲情巧合更令人不得不发出人生如戏的叹息。这是我最近非常喜欢的电影,其中有一个细节镜头令我特别回味,甘愿被天才的安德烈-日瓦金采夫那超出 年龄的成熟控制影像力所强迫!这一幕发生在影片的前面,父亲在时隔十二年后突然间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打破 了往日的宁静,两个孩子早已习惯没有爸爸的日子。餐桌上,父亲的严肃,孩子们的不理解,母亲的尴尬,只是当他提出要带孩子们去水边钓鱼时才有了些许生气。晚上,父亲的回归及第一次的承诺还是让两个孩子有些兴奋,他们睡不着,商量着明天出行的种种计划。脸上写满了沧桑与忧郁的妈妈穿着睡衣过来看了他们,并叮嘱快点睡觉。导演在下一个镜头切进了一个细节:女人房里,母亲在床上同样辗转反复难眠,沧桑得更沧桑,忧郁得更忧郁,怅然得更怅然,好像挂着泪水,仿佛背后有太多的辛酸故事。其实联系影像的前后整体,这个镜头的存在与否完全不影响全片渴望的传播本质,可细节仍然突出地深深吸引了我,充满了令人难以抗 拒的魅力, (二)细节可以推动戏剧冲突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转换。 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拍出的深具悲天悯人哲学情怀的著名《蓝》《白》《红》三部曲,将自由,平等,博爱的宏大主题分别完美的蕴含于作品中。三色看似不相关的不同故事却又互有宿命般的隐藏联系。其中就有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妇人贯穿于三部电影之中,做着同样的动作,仿佛成了以一贯之的主角。基耶斯洛夫斯基 用极少的镜头三次安排进这一细节是他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命运的最好注解!刻意强迫三位女主角去发现老妇人的存在,刻意强迫观众参与到宿命的轮回中来!而最后只有《红》中的依莲娜-雅各布起身帮助了老妇人更可看作是三部曲命运主题的绝响!博爱在此涵盖了一切,它是人类 共通的理想!细节场景令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圆。

(三)细节可以展现人物心路变化的历程,同时也能够 起到结构整部作品的作用。 恰当的细节场景暗含了影片的主旨内涵,一经去掉就全片暗淡无光,丧失应有的神韵质感。它更强迫观众去发现,去联想,去回味,去窥视影像背后无形的导演,参与到电影本身的游戏中来,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细节往往又是残忍的,是导演刻意强加外界的残忍1995 年,由朱文编剧,第六代章明导演的作品《巫山云雨》中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影片反映了三峡库区移民这一特定时期的人生百态,结构本身采用了三段式叙述。三个故事互有联系,人物关系交织重叠,影响着自己和别人的命运。在分别以麦强,陈青,小赵三人为主人公的三段里有一个共同的细节场面呈现贯穿其间:三人都从水桶里抓起了用来吃的鱼。镜头在此时给的是特写,显然章明想通过这一共同的细节告诉大家一些东西,更渴望观众自己与之产生一种共鸣!三次的突出了故事发生地域的特定空间,一种普遍化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特征,而最后的命运也与三人此时的心情,精神状态及需要息息相关。更是影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意象!三个故事里的同样细节让彼此从另一侧面再次紧密纠缠,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 电影细节场景显然是导演的刻意安排与调度,它不可能是剧本完全讲到的,必须是经过导演联系一切深思熟虑后,在镜头内部完成,可以说带有一定甚至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正是基于这一点,细节通常成为一部电影中导演特意安排的视觉趣味中心,它具有视觉中心的刺激作用,当然,这种视觉中心,这种刺激作用并不是电影学名词中那种经典的广义解释,它不一定是每一幅画面中特别引起观众集中注意的画面部分,不一定非得在画面中承担最动最亮,细节是背面的,抑或是隐藏的。它可以是单一镜头,也可以是多镜头序列组合中某一点的特殊场景调度,除了构图本身的变化外,它更多的完全听从导演的电影思维深度和对剧本中心本质的自我整体把握。细节只是一个全部的细小部分,不可能将其全片所有的深意都只通过细节场景来表现,那样也就没有所谓的细节了,即使完全去掉所有的细节场景,也不会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轮廓,可它却是一部电影中几乎每一位导演最精心设计的传播影像。画得再好的龙也需要最后的 点睛妙笔才可以跃然纸上!而对于电影来说,细节就是点!导演对于其电影中细节场景安排的精致合理程度取决于他个人的电影质素修养及对镜头内部社会的理解程度,可以说细节是他超越于剧本之外真正能将自己的个人色彩透过影像化传达的一种最好诠释。他寄望于观众可以穿过细节的影像化去直视背后大的本质。当然,由于细节场景本身是细小的,往往充满了隐喻的象征,这就要求观众善于在电影中发现细节,找到细节,理解细节,联系前后情景,个人经验与电影本质去往一个个细节背后和导演本人的思想碰撞出共鸣的火花!进而回味细节,回味电影,在电影中找到自己认同需要的东西。在这里,导演就跳出了银幕的樊笼做到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显然,细节成为连接承载这一点 的枢纽平台。 因此我们说没有没有细节的电影,只有细节传播表达不到位的电影。以小见大,细节场景调度的合理与否直接突显了电影质量的好坏。设置的细节苍白,空洞,漫无目的,前后连接不畅反映了导演本人的功底丝毫没有达到统领驾驽这整部电影的能力!其大处的剧情影像更不必说。设置的细节过于突兀,繁复,会导致细节不,令整部电影次序混乱,结构不清,本末倒置,导演在镜头内部抓不住文本解读为影像的切入点却还妄图挑战观众的视觉大脑神经,结果只能是传播受阻后彻底地失败。只有简单但不苍白,隐喻但不混乱,恰到好处的细节场景形象构思才组成导演施加于电影 本身的点睛之髓。

 

 完美电影的细节


    我看过重视细节的电影也不算少,有很多细节的处理精妙奇特,充满想象力,而这一部Unfaithful,其实全片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节设置和艰涩难懂故弄玄虚的隐喻,但是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完美的电影。安卓莱恩对细节的把握简单又费劲心思,配合柔美的音乐、舒缓的情节,演员张弛有度无可挑剔的演技,借用兰瑟姆的概念,它无疑具备了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不可替代的肌质。
  没看过电影的同学可以在分割线打住了,以下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细节的复述,全剧透。
  
  --------------------------------------------------分割线--------------------------------------------------------
  
  
  电影一开始,伴随着舒缓的钢琴声,画面上出现一处静谧的湖泊和房屋,这时候水面上还没有一丝波澜。然后风渐起,一架自行车被风吹倒,发出哐当的声音,开片营造的宁静氛围在这一刻被打破,以此暗示着主人公的平淡乏味的婚姻将发生变化。这虽是很多导演惯用的隐喻,但不得不承认既简单而又讨喜。康妮在屋里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好大的风啊。这是电影的第一句台词,她当然不知道这风将会对她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影响,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这部戏里,风也可以看作是命运的象征。康妮“像被一颗子弹击倒一样”(保罗马提尔在风中这样对她说),迷失在命运的风里。
  
  在康妮遇到保罗马提尔的街上,镜头里都是阴暗的色调,灰色的街道,灰色的老旧房屋。马提尔告诉她,我就住在楼上,门口有绿色的植物。没错,年轻俊美的法国男人(酷似韩寒- -),棕色长发和不可抗拒的微笑,充满朝气的身体,这样的一次邂逅无异于在灰暗的布景里出现一抹跳动着的象征着生命的绿色,于是康妮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经过的空着的出租车,命运在这一刻给她开了两扇门,但她不假思索的跟着马提尔走进了楼房,其中一扇随即砰然关闭。
  
  走进楼房,马提尔气愤地踢了一脚出故障的电梯,这一脚也不是随便踢的,就是这电梯在后来的剧情中把康妮的丈夫爱德华困在里面,把紧张的气氛渲染的无以复加,着实让我捏了一把汗。
  
  康妮到洗漱间处理伤口,对陌生人的警惕让她仔细检查了一下门是否锁上。接着我们看到她打开水管——马提尔在冲洗茶杯——创可贴碰到伤口的灼痛——马提尔烧茶水的火苗,漂亮的切换。其间康妮把脚搭在马桶上,马桶圈没放下——电影开篇时康妮曾让她儿子小便完后一定要放下马桶圈——这本是让做事规矩的康妮厌烦的事情,但她此时也不在意的帮这个不拘小节的法国男人放了下来。之后马提尔突然的亲昵动作(亲自为她的伤口敷上冰块)让康妮心神不宁,临走时马提尔让她带走一本书——酒,让人回复青春;美酒、玫瑰,及时行乐。对一个中年女人来说,这是赤裸裸的挑逗。
  
  第二天康妮在家里翻马提尔送给她的书时,掉下一张马提尔的名片,上面印有他的电话号码。原本以为不会再和这个陌生男人有交集的康妮动摇了,我们看见她心虚的往后面看了一眼——她当然知道屋子里没有其他人,但是在心怀鬼胎的时候会本能的做出这动作——宠物狗在望着她。
  
  她在地铁站打电话给马提尔,投硬币,挂电话,退币,犹豫了一下又投币,下定决心拨号,无人应答,遗憾又如释重负的准备挂上电话,电话却接通了,猝不及防的康妮尴尬的说了声,喂。镜头在整个动作的重点部位手和脸之间的切换,流畅连贯,人物的心理表露无遗。马提尔邀她去他的住所喝咖啡,康妮看了一眼自己手中正拿着的咖啡杯,然后把它放在电话机上,笑着答应了。
  
  到了马提尔的住所,马提尔帮康妮脱下外套,镜头特写他的手指轻轻划过康妮的颈部。接着马提尔给康妮端咖啡,原本是无需表现的情节,可是导演却让滚烫的咖啡把马提尔弄的手足无措。这里的意思也很简单,一是暗示马提尔注意力本不在咖啡上,二是煮沸的咖啡就像两人现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汹涌的情绪。
  
  两人经过短暂的调情之后康妮心生愧疚匆匆离开,为获得一点心理上的宽慰,她给爱德华买了礼物并亲自送到他的办公室,这个情节设置的合情合理,无事献殷情非奸必盗果然是全球通用的真理。
  
  然而情欲难挡的康妮终于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又跑去见了马提尔,并与之发生了关系。这段过程由事后康妮在回家的火车上的回忆所呈现,这样的安排相当精妙,不但强化渲染了他们交欢的快感,使她过后还回味无穷,更淋漓地展现了这个中年熟女的闷骚本性。这部分是影片最为经典的一段,Diane的表演相当给力,瞬间秒杀所有我看过的“爱情动作片”。无怪康妮光是回想一下就面色潮红呼吸困难不争气的湿了,其实我们都湿了。
  
  之后康妮便正式开始与马提尔交往,导演是这样处理的,在一段钢琴声中,把康妮与家人一起的生活片段和与马提尔偷情的片段交替放映。我们知道,出轨之人在刚开始时总是会相信自己能掌控全局,在家庭和私欲之间游刃有余,达到平衡——往往在最初一段时间也确实是这样。导演此举表达的就是这个心理和状态。
  
  然而丈夫爱德华还是发现了端倪,尽管他知道康妮在欺骗他,但他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之前仍旧选择保持沉默,这个设定是必要的,首先这反映了这个男人隐忍的性格,这是影片得以继续的关键,如果他是个火爆之人,在此时就和康妮撕破脸,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以及最终的结果都不能成立。其次,也预示着这是戏剧冲突即将爆发前最后的平静。
  
  某日康妮在马提尔家楼下遇见两位朋友,交谈中一位曾经外遇过的朋友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她,这种事最后都将以悲剧告终。这个设置就不用多说了。
  
  接下来,爱德华终于展开了最后的调查,康妮却开始受到良心的谴责,她在做饭的时候神情恍惚,弄的一团糟,烧焦的鸡块,煮过头的水,作用和之前马提尔的咖啡一样,而此时的爱德华却表现的愈加隐忍淡定,这跟康妮偷情初始时的乐在其中与爱德华察觉事情不对劲的提心吊胆(他曾问康妮是否自己做错了什么,并问康妮自己是否爱他)形成鲜明反差,预示两人角色地位的互换已经开始,爱德华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将取代康妮成为主角,同时也要被卷入命运之轮。在这一段爱德华的台词中,暗藏了他心中维护家庭的关键词:忠诚与责任。
  
  在一次偷欢后康妮忘记接儿子放学,终于触碰到了她的道德底线——影片在她孩子的刻画上也着力不少,因为孩子是康妮心理发生变化的关键要素,康妮觉得亏欠的首先是孩子,而不是爱德华。最终在发现马提尔不止她一个情人之后,她选择了终止与马提尔的关系。而就在她最后一次离开马提尔住所的稍后,爱德华走了进去。
  
  接着就是影片的高潮,爱德华与马提尔进行了正面的接触,一个是隐忍沉稳的中年男人,一个是年轻健硕的青年男子;一个背负妻子背叛的伤痛,一个则被情人丈夫的来访弄的拘谨无措;无形的较量一直在两人的谈话中进行着,导演和演员拿捏的恰到好处,使这场较量一直处在完美的平衡状态,直到爱德华看见了导火索水晶球,一方的失控才撕破了这让人窒息的平衡,所有的矛盾冲突在一瞬间得到迸发,令置身事外的我顿时也感到惊心动魄。
  
  杀人之后的爱德华,却听到了康妮给马提尔的分手留言。直看得人一声叹息。而接下来爱德华和康妮两人在学校相拥观看孩子表演的一幕,当镜头对准他们那两张各怀苦楚却又挂着幸福的脸时,不禁让人心酸了,为什么本就近在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总是要在经历过那么多是非之后,才让人学会不舍与留念。
  
  马提尔失踪与尸体被发现,使得警察先后两次来到康妮家调查,这两场戏Diane和Gere的表演都相当精彩,相信都有体会,无需赘言。
  
  最后是最让我感动的两幕戏,康妮拆开水晶球看到爱德华留言的时候我终于没忍住哭了出来。而今天上课老师讲到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却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那一刻我脑中不断闪现着康妮在风中裙摆飞舞、长发凌乱的模样。我和你一样,多希望她回过头走进出租车,大声向马提尔说句谢谢。电影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讲述康妮的故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感同身受,假如真可以让时光倒流,你会选择什么?是否会过的比现在幸福一点,快乐一点。我想起马提尔第一次见到康妮时对她说过,抓紧一点,别被风吹跑了。原来风仍不是命运,它不过只是把你吹向命运的十字路口,最终往哪个方向走,还是由自己决定。可是,生命之所以如此艰难,就在于这些无法预知的选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