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纯质疑不能解决问题

 指间飞歌 2013-05-31

  地震预测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环节,也是地震科学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每逢地震灾害,总有质疑之声,公众和媒体往往对相关部门未能提前预报发出质疑。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日本媒体就此提出疑问,认为日本气象厅的海啸警报存在误差,导致地震灾区多数人放松警惕。

  应该说,对地震准确预测预报“缺位”的质疑,从某种角度上看,是人们对逝去生命的痛心、对满目疮痍惋惜时的一种反应,是公众希望有关部门把工作做细、把功夫做足,以求最大限度减轻生命财产损失的一种敦促,完全可以理解。

  但不可忽视的是,单纯的质疑并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地震预报具有结果不确定、社会影响大的特点。一方面,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对地球内部观测的局限性、地震事件的突发性等,构成了地震预测的巨大难度。譬如,地震预报的研究对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难以实验与模拟;强烈地震对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期的孕震过程,机理差异很大,研究结果难以检验。另一方面,一旦地震预报有误,不管地震是否真的发生,都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对地震灾害预报,我们有必要多一些宽容。这些宽容是对灾害发生机理的复杂性的承认,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的承认。日本气象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6%的被调查者理解日本气象厅发布的地震烈度报告可能发生错误。

  当然,在宽容之外,对地震科技创新,我们有必要多一份期盼。当代地球科学的学科交叉和集成,带动了地震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高新观测技术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地震科学技术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地震“触发”、“确定性地震区划”、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评估、灾害相容设定地震等新现象、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发现和提出,为解决地震预测预报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归根结底,依靠科技进步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必由之路。相关部门和地震科技队伍应切实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地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让公众在地震灾害面前,多一些宽容和多一份期盼的同时,多一份从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