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的三个学习视角

 minban 2013-05-31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的三个学习视角

 

作者:谢宝富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379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对了解中国历史与现状、完善中国现实治理,颇具借鉴意义。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文字的生僻以及古代官制的复杂、琐碎等原因,非历史专业出身的人学习起来常感困难重重,索然无味。如何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习兴趣,不妨从如下视角入手。
     第一,“结合事件学制度”。制度在规范社会秩序的同时,也确立并维护了利益分配关系。在稳定的制度下,即使利益分配不合理甚至很不合理,通常也是被社会大众认可或默许的。改变制度意味着改变利益分配关系,改变重大制度意味着改变重大利益分配关系,势必会遭到既得利益者(通常也是掌权者)的强烈反对与阻挠。因此,制度确立后多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历史惯性(或者说是“路径依赖”)。改变制度须待历史契机,须有足够的动力。重大事件的出现常会改变原有社会秩序和利益关系,为制度变迁提供历史契机和足够动力。
      中国历史上,众多重大政治制度的出现都有较深刻的历史背景,与重要事件的推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中朝官”的出现与汉武帝攻打匈奴、中书省的出现与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诸侯”、门下省的兴起与“三马食槽(曹)”(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江山社稷)、北门学士的出现与武则天当家、官职差遣的流行与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乱局、军机处的设立与雍正皇帝对西北用兵之间均有较密切的关联。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诸多例子中,门下省的兴起与“三马食槽”事件之间的关联尤显典型。曹魏时期,中书省(府)的权力日渐显赫,成为关键的决策部门,其长官中书监、令是参与决策的关键岗位。魏明帝病重时,其子曹芳年仅 7岁,“深以后事为念”。正是由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入卧内”,“执帝手而书之”,司马懿才得以与曹爽共同辅政,这是司马懿父子得以篡夺曹魏政权的关键一步,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是关键步骤中的关键人物。精明的司马懿父子深知自己之所以得以掌权,正是中书刘孙二人参与决策、鼎力相助的结果。因此,取得政权后,他们一方面对孙刘二人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对中书的权重也放心不下。于是,便将宫中原有的侍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侍郎等闲职集中起来,组建门下省,担当“喉舌之任”,“封驳诏命”,规定凡中书草拟的诏命必须经过侍中们审查合格后方可,否则须驳还重拟或修改。由此逐步形成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规整有序的三省制格局。
     制度是枯燥的,事件是生动的。“结合事件学制度”,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制度的理解,而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增强学习兴趣。
      第二,“结合现实学制度”。泰戈尔说:“黄昏时节的树影拖得再长再长,也离不开树根。”当代中国政治离不开两个传统,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传统,另一个是封建时代传统。当代中国政治中有很多封建传统的影子,学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时把历史与现实贯穿起来,既有利于把握历史脉络,洞察现实问题,也可点石成金,让历史走进现实,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元代行政区划时就可将它与今日行政区划联系起来。宋代以前,我国行政区划与自然经济区域基本一致。从元代起,该情况发生了较大改变。元朝统治者鉴于五代以来地方势力凭借天险对抗朝廷的教训,改“山川形变”为“犬牙相入”,使省级政区“北向洞开”,以免地方上出现“形胜之区,四塞之国”,从而达到军事上“以北制南”的目的。正如魏源在《圣武记》所言:元代省域“合河南河北为一,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钱塘之险失”。“犬牙相入”的划分方法破坏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合理划分。比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气候的重要分界线,该线南北的人文、自然地理条件等差异很大。宋代以前,秦岭、淮河南北地区一般不被划入同一政区。但是,元朝统治者不尊重该自然分界线,把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强行划入陕西行省,尽管汉中历来是通往巴蜀的咽喉,历史上与关中只有栈道相连,在人文景观和风俗习惯诸方面皆与四川和湖北较近。该划分一直因循到了今天。再如,汉唐行政区划“两级制”与今日行政区划“四实(中央、省级、县级、乡级)三虚(地区行政公署、街道办事处、区公所)”相比,要简洁得多。交通落后、管理能力有限的汉唐政权尚能如此,可知今日我国行政层级未被精简,乃“不为也,非不能也”。又如,汉唐都曾在两级地方政权之上另建大的监察区——州或道,既与被监督对象——地方政权相对独立,又能实行居高临下的监督。该制度设计符合权力监督的逻辑,值得今人学习借鉴。复如,宋科举制中“糊名、誊录”、“锁院”、“牒试”、“别头试”等科举程式对于改进今日公务员考试程序,防止舞弊、不公,亦具启发性。
      政治一半是科学,一半靠经验。这经验需要从历史中总结而来,是所谓“鉴古知今”。“结合现实学制度”,有助于丰富专业修养,有利于提升政治洞察力。
     第三,“结合文化学制度”。政治文化是外在政治现象在人们心中的心理积淀及其反映,不同的心理积淀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定势,制度本质上是行为的规范化,二者之间有相通承袭之处。
    与“山中贼”相对应的是“心中贼”,制度的背后常有深厚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也不例外。例如,南朝中后期有一种流行的政治做法是“望白署空”。所谓“望白署空”,指的是士族出身的中书、尚书、门下三省长官在其位而不愿亲理日常事务,举凡下属请示,时常连公文内容都不看一眼,就在空白处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庶族出身的中书通事舍人等便赢得了掌握实权的机会,出现了所谓“寒门掌机要”现象。那么士族出身的高官们为什么要“望白署空”呢?底层的文化根源是,当时江左地区玄学及希冀隐逸之风强劲,士族们纷纷宅心玄远,当官亲细务者不仅得不到赞许,反而会被社会名流所鄙视;“望白署空”者(实为玩忽职守者)反而被时论尊为“亮节高风”。既如此,当然免不了“寒门掌机要”的出现。可见,“结合文化学制度”,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制度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丰富文化知识,增加人文修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