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毛病”往往是家长内心的映射

 家住苍烟 2013-06-02

孩子的“毛病”往往是家长内心的映射






    

■主持人:安欣

  “新文化周刊·心理版”改版了!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心理版一直侧重于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把内容扩展为更广泛的心理漫谈,更关注生活中的细微小事、读者的疑问、社会热点话题等,解答您最关心的问题,与您分享心理学内容,让您的生活少些困惑,多些顺畅。

  “六一”儿童节临近,所以今天的关注点就放在孩子们身上。虽然“问题”出自于孩子,但问题的解决却有赖于父母观念的转变,相信看完了主持人安欣的解答,父母和孩子都能过一个开心的节日!

———编者

■问题实例

“霸道”的小孩怎么能交上朋友

  孙女士对于8岁女儿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有些无可奈何:“她在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总是喜欢充当老大的角色,怎么分伙必须她说了算,游戏玩到一半,定好的规则她说改就改。谁要是跟她争辩,她就大声训斥对方,我看了心里特别难受。”

  每当女儿对别人说了狠话,孙女士总要给她举例子、讲道理:“如果有人在外面这样说你,妈妈知道了肯定很生气,别的小朋友也有爸爸妈妈啊,他们要是知道自己的孩子这样被人说,心里肯定也不好受。”然而,这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教育,换来的只是女儿不屑一顾的表情。

  由于非常担心女儿在交友方面遇到挫折,孙女士对女儿与班上小朋友的关系一直比较留意:“有一天我跟她闲谈的时候问她,你在班上有没有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啊?她说,有啊,丽丽和娜娜都是我的好朋友。然后告诉我说,有一天,我们班上另外一个女生还管她俩,让她俩不要再和我玩了。”听到这句话,孙女士一下子警惕起来,“那你的好朋友又是怎么说的?”“她俩都说不行,要是不跟我玩,以后谁买东西给她们吃啊!”

  女儿的这句回答,让孙女士心里一阵难过。随后孙女士努力给女儿讲,用买吃的或送文具的方式讨好小朋友,是不对的,真正的朋友,不会图对方的什么东西,而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孙女士竭力想让孩子明白的,孩子却听得似懂非懂。

■心理分析

孩子的小体验,家长的大问题

  儿童进入七八岁以后,随着与小伙伴游戏、玩耍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对于自己是否受小伙伴欢迎、自己和小伙伴的友谊发展是否顺利等问题,会越来越在意。此时很多孩子都会开始热衷与家长谈论自己和小伙伴的友谊问题,既然是孩子之间的玩耍,免不了有时会出现矛盾或争执:“可可跑的时候把我撞倒了”、“小九假装和我一起玩,结果把我的球拍抢走了”……作为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拥有一份轻松的心态,就会很容易地、仅仅把矛盾当成一个偶然事件去处理。

  相反,如果家长长期以来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没能突破的障碍或者困扰,遇到这类问题时,他们很容易就会陷入联想,担心孩子长大以后像自己一样吃亏。于是,孩子每出现一个家长不愿看到的行为,都会激发家长内心的焦虑。

  例如,一个时刻担心自己孩子表现懦弱的家长,如果眼看着孩子被人推倒后,摔得满身是土,依然爬起来追着对方接着玩,却没有向小伙伴表示愤怒和抗议,家长的心里就可能生出挫败、沮丧、抱怨、愤怒等种种情绪,因为自己已经在性格软弱等方面吃了很多亏,孩子此时的无声忍耐,家长看在眼里更会加剧自己的内疚情绪。

  事实上,这种挫败或沮丧,可能仅仅是家长单方面的主观情绪而已。

家长的解读,反映了内心的焦虑

  家长们总是喜欢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感受去解读孩子的关系世界,其实很多时候,这样解读出来的结果,仅仅是家长自己的内心。

  家长尤其喜欢关注那些自己特别在意的方面,结果往往是家长有什么心结,他们就能从孩子身上找出什么样的问题。因此我们经常能在亲子关系中,看到“投射性认同”的例子———就像前文中孙女士和她女儿的互动方式一样,当孙女士听说孩子经常给好朋友买零食,她就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孩子,即靠物质维持的友谊不会长久,真正的好朋友之间,不应该图对方的任何利益。而事实上这可能仅仅是孙女士自己从多年的社会经历中体验到的焦虑,最初孩子可能并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孩子很可能仅仅出于慷慨大方的性格,由于自己一直以来在零用钱方面比较富裕,所以分一些好吃的给好朋友,这在她看来并不是什么讨好朋友的伎俩,也没什么大不了。

  而如果孙女士始终带着忧虑、紧张的情绪,经常打探她和小伙伴关系的近况,提醒、指导、教育女儿要小心别人和自己交往的动机,或用特别的手段约束女儿的行为,例如从此控制她,不再给她那么多零花钱,最终,这种担忧就可能被孙女士成功复印到女儿心中———“怎样才能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这一问题,就会真的巩固、发展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困境。

相信群体互动的影响 避免“好心帮倒忙”

  人们通常都喜欢用小树苗长成大树,来比喻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事实上人的成长也正是如此,只要移除了妨碍成长的障碍,人生来都有一种本能,会很好地照顾自己,自然发展成为一个成熟、有个性的个体。遗憾的是,有些家长对于这个过程,总是表现出过多的忧虑,他们难以自控地想给孩子多灌输一些成长欲望、灌输给他们真诚、意志力、勤劳等品质对人生的重要性,结果反倒干扰了孩子对自己内心感觉的判断,制约了孩子内心的自由发展。

  与其这样“好心帮倒忙”,家长不如换个方式,一边及时鼓励、夸奖孩子表现好的方面,一边放孩子重新回归群体,让孩子在团体中,自然而然地实现成长和改变。毕竟,儿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小伙伴之间可以相互观察学习,“原来经常指责别人,是会被大家讨厌的,那我以后在这方面就要注意”、“原来主动关心别人,就可以认识更多好朋友,我以后也要这样学习”……通常孩子正是通过与伙伴的玩耍,才逐渐发现自己的能力,对比而知自己的弱点。这个阶段他们之所以对家长的教导屡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往往是因为孩子还没有遇到真正的事例教训,她们还没有能力把行为后果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联系起来。

  就像孙女士的女儿一样,她之所以在与小伙伴交流时,习惯一副我行我素、霸道蛮横的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短期来看,可以让她获益。每次无论她有什么需要,只要搬出强硬的态度,就可以快速实现自己的预期,那么无论妈妈怎样反复劝说,她都不会真正理解,这些态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利———直有等到未来某一天,她终于因此遭遇挫折,例如在分组时被其他团体拒绝,或者曾经的玩伴因此弃她而去,此时出于人际交往的需要,她自己就会学着改变态度,重新试着让别人接纳自己。

  因此这个过程中,无论家长感受到了什么,都不必过多替孩子担忧。如果感觉孩子在一个群体中总是老毛病不断,没机会得到教训,那么与其用语言谈话教育,不如给孩子报个夏令营、或者特长小组之类的活动班,主动带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通常,只要环境中有成员比孩子更成熟、更有能力,孩子就能从中模仿发展出新的品质和能力。随着孩子在团体中逐渐观察、学习、选择、适应、调整、再适应,慢慢就会发展出一套他自己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这个特征,最终可能并不是家长心中期望的样子,但至少这是孩子自己完成的心理成长,是他最真实的自己。

■心理测试

画太阳测试你的社交技能

  现在,请你准备一张纸、一支笔,画出你心中的太阳,你会把太阳画在纸上的哪一个方向?

  A.在纸的右上方

  B.先画一座山,把太阳画在山峦中

  C.日正当中

  D.把太阳画在纸的左上方

测试结果:

  A.你有强烈的企图心,真叫人抵挡不住你的威力。对于未来,你怀抱着乐观的态度,是奋勇向前、不顾一切往前冲的领导型人才,但请你也不要一个劲地埋头猛冲,凡事三思而后行,才不会有太多的后悔。

  B.当你在画这幅画时,心中想的景象是旭日东升,还是日落西山?其实会为太阳再画一座山的人,通常个性较温和且缺乏安全感,但因为个性善良,常能得到他人帮助。换言之,你身边可能常常有贵人出现哦!

  C.你是不是很自傲呢?对于社交关系,你好像不太擅长,对吗?这都是由于你从不委屈自己做你认为不合理的事,因此常给人不通情理的感觉。

  D.你有稳扎稳打的处事态度,是踏实的实力派。虽然你缺乏主导的性格,然而你总能观察入微、善解人意。由于你的细心体贴,常赢得别人对你的信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