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越你的不快乐:智慧女人必修的心理学

 marywang0402 2013-06-03

女人应该学一点心理学,了解自己和他人,与人相处之道,成功之道,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会让你活得更清楚,自在。这本书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女人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正确思维、如何获取成功、如何摆脱心理困惑等等。畅销书女作家水淼把心理学上一些抽象的理论文字,变成鲜活体验,让读者跟随她的切身经历,和她一起体验愉悦的精神享受。在读了这本书后,你一定会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而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第1节:前言:女人要学点心理学



  前言:女人要学点心理学

  有一个朋友得知我在念心理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能知道他人所想,判断他人的行为动机,太可怕了!很多人说到心理学,不是觉得神秘,就是觉得学心理学的人就是为了看穿他人。其实,我学心理学更多的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一点,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也会继续修炼,用这门科学来帮助他人。

  有一次上课,我迟到了几分钟,教室里差不多已经人满。我只能悄悄地到后排找了个座位坐下。一排有四个位子,只坐了一个男生,他的桌面上没有书本。我隔了他一个位子坐下,并把书包放在中间的座位上,开始认真听课。

  在我低下头翻书的时候,发现这个男生居然脱掉了袜子,跷着二郎腿,光着脚丫偷偷地在晃荡呢!天啊,居然在公共场所脱袜子!过了一会儿,他转过身,背对着我,弯下腰,好像把那只光着的右脚伸进了自己的上衣里面,这个动作重复了好几次,好像在做压腿运动。又过了一会儿,从他的前方传来一张签到卡,前面的同学递给他时,他也懒得接,摇摇头,似乎是不想签到,所以也不接。我示意让他递给我一下,他居然面无表情地低下了头。一点礼貌都没有!我只得自己站起身去接签到卡。

  我对这个男生的印象差到极点,当时对他的定义是,傲慢、不友好,甚至是龌龊。一心想着早点下课换个座位。

  然而,下课后,我并没有换地方,而是继续跟他坐在一起。当时,他走出去的时候,我瞥见他的衣服是披在肩上的,外套很大,而且皱巴巴的,扣子也没扣上,就像那些街头小流氓一样,穿衣十分随意。我一直都很讨厌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穿戴不整齐的人。在我刚拿了书包,起身用目光找新的地方时,他回来了。我看到他,仍然是披着衣服,不过袖子里空空的——他是个没有双臂的人。

  我马上想到,他为什么听课没有书,为什么要脱掉鞋和袜子,为什么不接同学的签到卡,为什么要把脚伸到衣服里面……其实,他有那么多的难言之隐。一个没有双臂的人,坐在教室听课是多么不容易。想到这些,我又重新坐下了。

  再次上课的时候,我见他用右脚灵活地从书包中取出一瓶水来,低下头去喝。或许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这个陌生人坐在他旁边,让他感到不安,不好意思。所以,他用脚的时候,总显得不自在,而他的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却让我断定他很“猥琐”。

  当时,课堂上教授正在给我们讲认知对一个人情绪的影响。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使人们感到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论。事物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个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地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以及与现实不符合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这个解释正符合我当时的心境。

  大多数的女人,都心思细腻、敏感、情绪化,加上现代生活和工作给女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遇到一点不顺心的小事都能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进而一天或者几天不高兴,在抑郁的情绪中很久也走不出来。如果懂得情绪与认知、意志之间的关系,可能你下次不开心的时候,你就会从自己的认知上找原因,重新思考,用一些合理的观念替代不合理的思维,你的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也就得到了解决。

  从这一点来看,女人确实需要学一点心理学。当然,学心理学并不仅仅只为了认识自己的情绪,还能更全面、科学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之道,成功之道。如果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你会活得更智慧更轻松更自在。

  这本书主要是根据我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告诉女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正确思考、如何获取成功、如何摆脱心理困惑等等。没有抽象的理论,只有鲜活的案例,希望读者和我一起体验愉悦的精神享受。在读了这本书后,你一定会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而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心理学与女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趣味,还有智慧和快乐!

  最后,我要感谢在本书创作中,给我提供帮助的几位好朋友:邢东、周亮、朱红梅、毛洁、胡敏、尤红玲、廖红、李欣等人,是他们的素材丰富了我的作品,让我得以顺利完成此书。

  水 淼

  2009年6月
 

第2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1)




  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

  认识自己,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增长经验,但唯独难以认清的是我们自己。

  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正如老子所说“自知曰明,自胜曰强”。这需要我们始终保持一双灵魂的眼睛,始终审视自己,把握住内心真正的愿望。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客观认识你自己

  “他是一个自私又小气的人!”“这个人还不错,很善良!”“她最擅长交际了!”

  或许,你很轻易地就会给他人一个评价,而你是否试着对自己有一些看法?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这个评价是客观、真实的吗?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也是值得每个人都思考的一个哲学命题。而关于这句名言,我国古代的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是否了解自己?”“我对自己了解多少?”“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常这样问自己,并努力去寻找最接近真实的答案。只有客观、全面地了解了自己,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方向,才能清除无谓的自卑对心灵的损害,才能避免盲目的自满对生命的束缚,才能生活得更加的自由。记得以前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大致是:

第3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2)



  有个小女孩叫莉莉,在她的班上,有个看起来比她优秀的女同学总是与她作对。这个女同学叫亚亚,她总爱挑莉莉的缺点。日久天长,她把莉莉的缺点“总结”了一大串,并在同学中宣扬:莉莉长得像一只胖猫,不是好学生,讲话声音太大,而且不爱听老师的话,其实是个胆小鬼……莉莉听到这些后,尽量克制着自己。最后她再也忍不住了,含着眼泪和愤怒去找父亲,父亲平静地听完莉莉的申诉后,温和地问莉莉:“亚亚说的这些都是正确的吗?”

  “正确?我现在只想知道怎样回击她,让她也尝尝背后被人说的滋味!这与‘正确’有什么关系?”莉莉有些着急了,她想的只是如何回击亚亚,以消除自己的心头之恨。

  父亲平静地对她说:“莉莉,难道知道自己实际上是怎么样的,不好吗?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同学对你的意见,去把她所讲的都写出来,在正确的地方标上记号,你觉得她说的不对的地方就不必理会。”

  莉莉遵照父亲的话,将亚亚的意见列了出来,并对比自己的言行。她奇怪地发现,亚亚所“总结”的缺点,有一半是正确的。有一些缺点是她不能改变的,例如自己真的很胖,所以也并不在乎别人这样说自己;另外一些缺点她都能改并愿意立即改掉它们,比如她说话声音真的很大,有时候吵到了午休的同学;有些“缺点”是她并不认可的,她并不认为自己胆小,不听话。当莉莉发现自己真的存在这些缺点的时候,她感觉有些沮丧。

  后来,在父亲的引导下,莉莉又写出了自己认为优秀的地方,比如她的算术成绩总是在班上得第一,她尊重老师,等等。

  在莉莉的生平中,她第一次对自己有了一个公正清晰的认识。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一些女性容易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干扰与蒙蔽,从而导致对自我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如果我们不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评价自己,很容易陷入别人的评价当中,为别人而生活,那样会活得很累。

  比如,在你小的时候,由于体形不够漂亮,别人取笑你,给你取绰号,就会让你以为你真的很差劲,从而陷入一种自卑的情绪中;在大学的时候,你成绩本来很优秀,但走入社会时却没有及时找到工作,每每面试碰壁,从而认为自己很没用,越来越不自信;恋爱的时候,周围追捧你的白马王子们络绎不绝,这种境况让你变得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很可能因为自己的骄傲而失去一段爱情,等等。这些都源于自己没有真正地认识和判断自己。

  只有当你认识自己之后,你才能客观地评价和正确地对待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当你知道自己行为上的不足之处以及情感上的缺陷后,你才能有方法来克服这些不足——取人之长,避己之短。

第4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3)



  努力认识自己,实际上是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怎样才能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令人“伤透脑筋”的事。不光要认清自己的内在素质,还要了解外在因素。比如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有怎么样的性格,我有什么天赋,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等等。

  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发展潜力。如果你能认识自己的长处,并善用它,则可以为你的人生增值;倘若认识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竞争,那么你的人生则会贬值。

  认识自己还需要我们经常仔细地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讲的就是依靠经常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变化。别人的意见不是不能听,但他人的意见往往带有其他的动机,所以我们在听取他人的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对自我的分析。

  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有高自尊。

  自我概念与自尊

  你能简单地说说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你是否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就是对自己的人格、信念、思想以及自我认同的总体概念,是了解自己很好的途径,是我们脑子中对自己的整体画像。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的。

  “自我概念”与“自我”不同。“自我”是指一个真正的、本身的你,而“自我概念”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身高1.6米的你,体重只有40公斤,你的“自我”可谓很瘦,但你的“自我概念”可能是“肥姐”。因此,你会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还经常嚷着要减肥。这就是自我概念的偏差。

  小欣就是一个自我概念不准确的女孩。漂亮可爱的她虽然只是专科毕业,但是她待人热情,而且工作也十分勤恳、努力,同事领导都很喜欢她。刚工作一年,公司鉴于她的出色表现,打算将她由话务员提升为部门主管。

  在大家都为她感到高兴的时候,她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反而有些担忧自己的能力。她怕胜任不了工作,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结果,她主动找领导辞掉了这个机会,并说自己还需要锻炼一段时间才行。但是,公司的安排已经决定了。领导对她不断地鼓励,在她看来就是领导不停地给她施压。她因此焦虑不安,总是怕自己这里出错,那里没做好。

  自我概念对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具有重大的影响。假若—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消极的,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消极的。相反,假若—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积极的,他就能够对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也就能够产生积极的行为和观念。

  小欣的问题不仅出在她不正确的自我概念上,还由于她的自尊水平过低。心理学上所说的自尊并不是指我们生活中常说的“某人自尊心很强”的自尊心,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我们体验成功或者受到表扬时,自尊水平就会上升。而自尊水平高的人总是很自信、自豪和自重。他们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对自己的高度关注,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欣赏和尊重;而自尊水平低的人则常常感到不安,缺乏自信以及不停地自我批评,因此感到焦虑和不快乐。他们的行为动机主要来自对“自我保护”的关注,他们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而丢脸,常常使自己变得孤立。

第5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4)



  有高智商、高能力的人不一定有高自尊。比如下面这个女孩:

  静从小到大的一切生活都是由家长料理。她的成绩好,她有较高的智商,却没有高的自尊。在学习上她有很多的想法,但回到生活中,很多事她都拿不定主意,总觉得离开了父母的安排,自己什么都办不好。

  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她到一个大企业应聘笔译工作。别说她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而且英语过了八级水平,仅凭着她的相貌就能让招聘者眼前一亮。

  事实也确实如此,考官们都对她表示满意,但是企业的人事部临时有个小小的改动,他们更需要一位能同声翻译的总经理助理。大部分考官们都一致认为她能胜任此职位,并说:“如果你认为自己能胜任的话,明天你就可以来上班了。”

  这个职位要比笔译的工作更好,更有助于她的成长,但也有很大的挑战性。她觉得还是笔译工作对她来说难度小一点。于是,便对考官们说,先回家与父母商量一下再答复他们。

  静把自己的求职经历告诉了家人。家人都觉得她太傻了,这么好的机会应该马上就答应对方。父母不断地鼓励女孩,以她的敏捷和目前的会话能力,如果工作后加强专业词汇的训练,这份工作对她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经过父母的这番鼓励,女孩顿时有了信心,感觉自己仿佛又能胜任这份工作了。第三天她高兴地给这个大企业打电话打算去工作,结果这份工作已经被别人抢了先,或许最终拥有这个职位的人职业能力并不如这个女孩。

  这个女孩因为自尊水平过低而失去了一份理想的工作。低自尊的人其实是很傻的,他们常常会因为低估自己而错失很多机会,体验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他们对自己了解不够,所以他们的自我概念是不稳定、令人困惑的。他们因为太在乎外界的评价,对别人的反应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所以常常忽视个人的能力和优势。在被批评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感觉非常糟糕;而一旦得到积极的认可时,他们又能感觉到自我的优秀,重拾信心。

  就像上面这个女孩静一样,某些条件的变化、某人一个质疑的话语、某人一个鄙夷的眼神等,都可以引起她对自己的怀疑;而某人一些鼓励的话、某一次好的成绩等,又都可能让她感到骄傲和喜欢自己。自尊稳定性差的人更容易感受消极情绪,比如生气和抑郁。

  从这方面看,我们一定不要做低自尊的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外部环境来确定适宜的理想,有助于我们高自尊的形成。

  那么,高自尊的人就一定好吗?也不见得。如果你认为自己很优秀,但实际上你不是,那又会怎么样呢?真实的自尊基于对自己优缺点的正确评估。过分乐观的自我评价未必是好事,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看起来显得很自信,他们也乐于让人知道他的自信,但他们的自信若变成自高自大,变成自负,很快就会让人感到厌烦。

第6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5)



  有的人没有本事,却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这样的人比那些信心不够的人更让人厌恶。比如,那些常常标榜自己很幽默风趣的人,给机会让他们说笑话的时候,他们说的“笑话”往往能冷死人;那些自认为在工作上能以一抵十的人,一旦离开了群体就会输得惨不忍睹,徒留笑柄。

  因此,无论是高自尊还是低自尊,都应该以真实客观的自我概念为基础,既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

  相信自己能改变命运,而不要相信“命中注定”。

  狡猾的魔术师巴纳姆

  你相信算命先生对你命运的预测吗?别人对你的评价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吗?你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借助外界的信息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很多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当别人说你行的时候,你感觉自己行;当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你的信心顿时大减。

  因此,很多人常常迷失在外界的环境中,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参照,而忽视自己的真实情况。

  如果你算过命,你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算命先生说你前途无量的时候,你心情愉悦,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期待,那一天做起事来也充满干劲,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而当算命先生说你将来无所作为,或是要经受大灾难的时候,你浑身就像泄了气一样,沮丧感油然而生,以后经受一点挫折就会不由自主地把挫折与算命先生之前所说的话联系起来。或许你不承认这一点,但事实上却是如此,你的情绪在不自觉中会表现出来。

  又比如,常常有些爱做梦的女人很喜欢给自己“释梦”。当她某天做了个自己定义的好梦时,那一天的精神都会愉悦;而当某天做了个“不祥之兆”的梦后,便耿耿于怀,几天都心神不宁,总觉得自己要发生什么不幸的事似的。

  苏红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预测。她相信命运,爱算命,也爱找人释梦。她的生活并不如意。在婚姻上,丈夫与她感情不和,分居多年;在工作上,她工作了十多年也没得到什么升迁。这一切的不如意,她把这些都归于自己的命运不好。

  有一次她碰到了一个算命先生。待她报上了生辰八字后,算命先生看着她一副憔悴的面相,又是问婚姻之事,心中马上就有了几分底,但仍佯装掐指捏算,口中念念有词。之后,说她性格内向,没有大的理想;婚前对婚姻充满期待,但婚后常有口舌之争,婚姻不幸;在她32岁至35岁这几年间,夫妻常会因一些感情纠葛磕磕碰碰,甚至有离婚的可能;在事业上也犹如乌云遮月,总不见光明。最后,算命先生一再强调那几年间一定要当心婚姻变故,发生什么事都要忍让、宽容。

第7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6)



  几句话说到她的心坎上去了,她觉得算命先生算得很精准,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非常感谢算命先生对自己善意的提醒。

  以前跟丈夫吵架很凶,现在她学着“忍让”了,夫妻的矛盾由热战变成了冷战,夫妻二人几乎成了不说话的陌生人。家庭纷争看似确实比原来少了一点,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两人原来还吵架,现在基本上不沟通了。

  从此以后,苏红变得越来越迷信,并买回各种“心理测试”和“周公解梦”来分析自己,了解自己,预测自己,有时候还帮助别人预测命运。

  由于生活不如意,她常常失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却做一些“兆头不好”的梦。后来居然发展到因为梦不如意而生活不如意,一旦做了个“兆头不好”的梦就乱发脾气,失眠更加严重。

  其实,苏红的不快乐很大程度上在于她太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和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当你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你的内心,稍微能够理解你的感受,你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你深信不疑。其实,只要有点心理学常识的女人都知道算命根本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很多人早就发现了算命先生的秘密,算命先生总喜欢将一些模棱两可、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来套在你身上,让你感觉到他算得真的很“准”。

  这种心理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P.T.Barnum)是个有名的杂技艺人,十分受人欢迎。而他受人欢迎的诀窍就是“永远要让每个观众都感到自己若有所获”。

  如果你是个信“命”的女人,那么看了下面这段话后,你就会知道自己为什么对一些所谓的“半仙”和“心理测试”深信不疑了。

  你非常需要别人喜欢你,你也非常需要别人佩服你。你对自己往往求全责备。你有大量潜能尚未开发利用,你还没有把它变成你的优势。你在人格方面有些弱点,但一般来说你有能力加以弥补。

  你在某些适应方面有一些问题。表面上,你遵守纪律,服从管理,但在内心往往感到烦恼和没有安全感。你时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疑惑,不知道自己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你喜欢变化和时常换换花样,对约束和限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自豪,并且不接受那些未经可信的证据证实的观点。你发现,过于坦率和让别人了解你的一切是不明智的。

  有时你是外向的,你和蔼可亲,容易交往,善于交际,但有时你又是内向的,小心谨慎,沉默寡言。你渴望的一些东西可能是相当不现实的。

第8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7)



  上面这段文字,摘自美国心理学家库恩等人著的《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是学习心理学必用的资料。一位心理学家把这段文字读给参加测试的79位大学生听,其中除了5人,其他大学生都觉得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现在,请你再读上面这段文字,你是否有种上当的感觉?我们经常在一些不严谨的、所谓的“心理测试”中看到这样的话。有的人觉得“太准”,有的人则一笑而过。这是因为每个人受暗示的程度不同。那些求助于算命的人本身有容易受暗示的特点,所以很容易上算命先生的当;而那些算命先生也常常用“心诚则灵”来给求助者打预防针。

  易受暗示的人是巴纳姆效应的受害者。他们常常活在别人的言语里,被别人所困,使自己不能自拔。所以,我们要避免受骗于“巴纳姆”,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要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这需要我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盲目地轻信别人,而且要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

  判断一个人是否容易受暗示,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让其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你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你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其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受暗示性越强。

  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

  ——叔本华

  性格木桶中的“短板”

  倘若你有一个好的身体,很庆幸,因为它是你生活和工作的“本钱”;倘若你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值得自豪,因为它是你智慧的摇篮;倘若你有一个好的性格,你应该感到幸福,因为它是决定你一生成功和快乐最关键的因素!

  有一个女孩,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她活泼开朗,却非常任性,遇事总是不冷静,不管不顾地发脾气。家人都习惯了她的脾气,仍对她娇宠有加。她长得不错,家庭条件也很好,可是到了30岁却没有一个男孩愿意娶她——以前谈过的几个朋友因为受不了她的脾气而离她远去。

  她曾经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有个男孩能够忍受她,不顾一切地爱着她,因为爱她,所以宠着她,对她百依百顺。在他们热恋中的一个晚上,女孩因为工作上受了批评,很想找个人安慰,所以“命令”男孩从另一个城市驾车来陪她,可男孩有公事要忙没有答应。于是,女孩大发雷霆,并不断地指责男孩心中并没有她,最后任性地要分手。

  第二天晚上,女孩被告知男孩在半夜开车去她家的途中由于超速驾驶跟一辆货车相撞,失去了生命。自从男孩走后,再也没有人像那个男孩那样爱她。受过打击之后,她的脾气变得更加暴躁。她不仅伤害了周围的人,更是伤害了自己,她无时无刻不感到孤单。

第9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8)



  倘若这个女孩能够不那么任性,注意自己的坏脾气,凡事不仅仅是为自己着想,为自己满足,更懂得体贴别人,相信她不会这样孤单。一个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的性格。

  性格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事物的态度上和采取的言行上,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它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当你的性格受他人认可的时候,你才会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快乐。每个人都希望与“好性格”的人相处。比如,和蔼的女人容易让人靠近,而霸道的女人让人退避三舍。

  性格决定人的一生,很多人深知这一点,但也苦于生来的性格不好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交际,他们便认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个人的脾气秉性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其个性却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受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因此,性格是稳定的,又有一定的可塑性。正如歌德所说:“人人都有惊人的潜力,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与青春,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万事全依赖自己。”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的性格也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说到自身的性格缺陷,很多女人都有这样的自我认知,比如,我身边常常有些女朋友这样说自己:“我不喜欢跟人沟通,所以常被人误会。”“我不够耐心,常常办砸很多事。”“我太内向,所以朋友圈子很小。”“我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我的性格很不好,没法改变了,就这样了!”她们嘴上这样说的时候,却很少想到要不断为自己塑造一个好的性格。

  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格,找出自己性格的长处和缺陷,长处要保持,缺陷应该克服。这就好比一只盛水的木桶。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木桶效应”。

  你性格的完美程度,完全取决于你性格中最弱的环节,这就是性格系统的木桶效应。破译性格系统的“木桶效应”,就是要洞察复杂性格的成因,替换性格中最弱(最差)的“短板”。优化性格就需要随时注意我们性格上的“短板”,努力将其变成长板。

  如果你发现了自己性格中的“短板”,不如从现在开始,试着将它变长一点。比如性格暴躁的你,可以从这一刻起,在要生气和愤怒的时候,闭上双眼,心中默念30个数,再看事情是否真的值得你发怒;性格忧郁的你,每次出门前,先对着镜子笑一笑,让微笑挂在脸上;胆怯、不善交际的你,大胆一点,鼓起勇气主动与人说话……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在慢慢地改变,变得自信又快乐。

  当然,在不能立即改变的情况下,要学会暂时接受自己的性格缺陷。自责和自卑不会给自己带来丝毫益处。况且,性格缺陷不单是自己的错,它是遗传、教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要想完全接受自己,就必须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尽可能扬长避短。

第10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9)



  修正自己的性格缺陷,会让你更加快乐!

  相信自己,暗示自己一定会成功,并对自己的成功充满期待,那么你就更容易成功。

  期望是最好的预言家

  期望是最好的预言家,是说很多事情都会按照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而发展。这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关于这个效应,有一个传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传说中,希腊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一次,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没想到他却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她取名叫盖拉蒂。他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她、亲吻她,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盖拉蒂接受。但她依然是一尊不会说话、不会活动的雕像。

  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掌管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最终,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女神,女神决定帮助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中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她。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她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她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她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

  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雕塑居然真的成了他的妻子。

  这虽然是一个神话故事,心理学家们却发现其与一种心理现象不谋而合——期望能产生奇迹。所以,后来心理学家们就把期望和赞美更容易让人达到目标的现象成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有一年,考查某所学校时,他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并认真地告诉校长:“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他发现这18名学生果然表现超常。

  不要觉得奇怪,这种结果是能找出原因的。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会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了一些“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因为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而产生了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即,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第11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10)



  因此,我想说的是:相信自己,暗示自己一定会成功,并对自己的成功充满期待,那么你就更容易成功。当你相信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就很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因为我们内心的期待会对自己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认识一个叫张夏的女孩,她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已经3年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她在公司的业绩表现一直平平。原因是她以前的上司是个非常傲慢和刻薄的女人,她对张夏的所有工作都不加以赞赏,反而时常泼些冷水。

  有一次,张夏主动搜集了一些国外对公司出口商品类别实行新的环保标准的信息,但是上司知道了,不但不赞赏她的主动工作,反而批评她不专心本职工作。后来张夏再也不敢关注自己的业务范围之外的工作了。她觉得,上司之所以不欣赏她,是因为她不会像其他同事一样奉承她,但是她自问自己不是能溜须拍马的人,所以不可能得到上司的青睐,她也就自然地在公司沉默寡言了。女上司对她的批评严重地打击了她的工作热情。

  直到后来,公司调来了主管进出口工作的新上司。新上司性格开朗,对同事经常赞赏有加,特别提倡大家畅所欲言,不拘泥于部门和职责限制。在他的带动下,张夏也积极地发表了自己很多好的看法。

  由于新上司的积极鼓励,张夏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她也不断学会了很多新东西,起草合同、参与谈判、跟外商周旋……张夏非常惊讶,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潜能可以发掘,想不到以前那个沉默害羞的女孩,今天能够跟外国客商为报价争论得面红耳赤。

  其实,张夏的变化,在于两个领导对她的期待和态度有所不同。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一个人能否成功,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早日达成理想的目标的话,就要不断地为自己打气,暗示自己“我能行”。当然,换个角度,如果你希望他人按你的期望发展的话,就要积极地鼓励他、相信他。要想让火烧得旺,千万不要泼冷水。

  最后,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为外界的鼓励或是批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总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话,那就永远也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获得真正的快乐!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根据需要及时转变角色,上了舞台,就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第12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11)



  不同的舞台,不同的角色

  阿琴已经是一名3岁孩子的妈妈,但她仍然像个小孩子,老觉得自己没有长大。对于家里的事情,不愿意干,而且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干,像交水电费这些事情,她都觉得很累。

  结婚几年了,她还是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向自己的爸爸妈妈倾诉。家里明天准备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自己在单位参加了什么会,这些琐细的生活小事她都要向爸爸妈妈请示汇报,得到父母的详细指导后,她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

  她经常懒得做饭,下班就带着孩子到爸妈家吃饭,丈夫有时候自己在外面吃点,有时候被她叫到她父母家去吃。对此,她的丈夫一直对她颇有微词。

  丈夫希望自己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希望有一个能为他分担的好妻子,能教育孩子的好母亲。他喜欢有一个属于他们三个人的小家,可现在他的家庭中,似乎是一个家长带两个孩子,而且这两个孩子淘气起来还动不动地往娘家跑。孩子也被阿琴教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娇气,动不动就跟他顶嘴。

  有一次,在她父母家吃饭的时候,丈夫开玩笑地说阿琴不懂事,阿琴便大发脾气,好几天都不回家,她巴不得在父母家受到父母的宠爱呢。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就像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就要从职业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这种经常性的由上级到下级、由领导到子女、由学生到老师、由主人到客人等杂乱无章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

  角色是随着客观以及条件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的,人的心理也应当随着这个改变而作必要的改变。而这种角色的转换有时是需要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时还必须要承受很大的痛苦。

  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刻都清醒,并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人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以及角色失败。

  像阿琴这样,虽然已经为人妻、为人母了,但还感觉自己处于被父母宠爱的少女时代,就是对自己的角色不清。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角色不清。个体在角色不清时往往会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焦虑和不满足感。如,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到某一个单位,对自己角色上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不清,不会为人处世,因而感到焦虑。

第13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12)



  角色冲突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和角色,如果它们互不相容,出现矛盾,我们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角色冲突。比如一个老师,既要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做朋友,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

  前几天,我在《心理月刊》上看到一个年轻女班主任老师的求助。这个女老师跟她的学生年龄相差并不大,一心想跟学生们处理好关系,班上有个女孩对她很信任,有什么事情都爱跟她说,即使是犯了错,也愿意告诉她,但要求老师对家长保密。

  有一次,这个女孩怀孕了,找女老师借钱去医院做人流,并希望她不要告诉家长,否则以后有什么事都不会告诉她了。这时候女老师便处于两难之中了。在“老师”和“朋友”的角色实在无法统一的时候,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写信向心理医生求助。心理冲突引起了她的焦虑情绪。

  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人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出现中途中断的现象叫做角色中断,比如从旧角色中退出来,却不知道如何来建立新角色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会造成角色中断。角色中断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个体在承担后一角色前,并没有做出相应的准备,如一个人到了自立的年龄,还不愿意去工作,仍想由父母抚养,依赖家庭,就是一种角色中断;二是由于前后两个角色之间有直接矛盾,所要求的行为不具一致性引起的,如一个人在人事变动时,坚信自己可以当上领导,但最终事与愿违,不能接受自己仍然是一个普通职员的现实。

  角色失败又称“角色崩溃”,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以至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角色失败对一个人的心理会起到非常大的消极影响。比如,离婚后,妻子的角色被撤销;工作上被撤职,领导的角色被终止。这些都能给人很大的打击。

  人的生活行动与相对环境的协调,对一个角色扮演成功与否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一个人能始终扮演一个角色,任何一个角色都离不开社会的其他成员。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认清自己的角色,根据需要及时转变角色,登上了舞台,就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面具的作用不仅仅是伪装,有时候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戴上你的“人格面具”

  面具,是演员在剧中表演某一特殊角色时而戴在脸上的道具。跳面具舞的演员们只要戴上面具,便不再是生活中的自己,而是剧中的人物。他们所做出的种种事情都是按照剧中人物性格来做的,与现实中的自己相差甚远。面具是微微的笑脸,而演员的内心却满是酸楚;面具上面无表情,而演员的内心却是丰富多彩。

第14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13)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戴着面具跳舞的演员呢?我们不管是自愿或是被逼戴上面具,总是在面具上画上各种颜色,标出各式各样的花纹,以此来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

  很多人说到面具往往与“虚伪”、“丑恶”、“阴暗”等词联系起来,因为绚烂美丽的花纹往往掩饰着面具背后的丑恶和虚假。其实“面具”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每个人都有一个人格面具。“人格面具”这个概念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面具是展示给他人看的公开的自我。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总是不愿意展现出自己人格中内隐的部分,而隐藏面具背后真实的自我。也可以说,人类拥有人格面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完全不受人格面具制约的人是很少见的。

  生活在大都市,高压力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抱怨戴上面具后太累,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频频戴上面具。

  在现代社会,戴上人格面具不仅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更是十分有必要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人格面具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础。它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若不戴面具,反而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以及生活质量。

  从某个方面说,面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工具。它教我们不断地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融入其中,并有效地自我保护。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孩子;在孩子面前,我们是父母;在领导面前,我们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我们是领导……因此,我们的面具也可能不止一个。无论是何种花纹的面具,目的都是一个——适应特定的社会环境,保护自我。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复杂的,戴上面具后只会让人看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征,而隐藏其他特征。不要说你讨厌面具,即使你从来不戴面具,而实际生活中你却常戴着面具,只是你没有觉察到而已。

  有一个女孩,在长辈和老师面前,她往往表现出自己文静的一面,与他们交谈的时候很有礼貌,虚心听取意见;而与同学相处的时候,她把自己好动的一面展现无余。

  在她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为了在领导和同事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争取工作上的成功,她非常勤奋,不仅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还帮助同事,任劳任怨,勤恳负责,积极向上。平时她也刻意地注意细节,穿戴整洁。领导无意中说的话她也记在心上,这让领导觉得她是个很细心又有耐心的人。连她最讨厌的那个同事受到领导表扬的时候,她也附和着他人一起微笑地祝贺他。她给同事和领导留下了认真可信的良好形象。

第15节:第1章:呈现一个真正的你(14)



  她在工作上游刃有余,与同事相处融洽,很快她就得到了提升的机会。

  其实,这个女孩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品质不过是她人格特征的一部分,而正是这个面具让她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样看来,人格面具能够帮助我们展现出想要展现的一面,游刃有余地生活。然而,有时候,人格面具也会起到消极不良的作用。心理学家荣格把过分重视人格面具的情况称为“人格面具的通货膨胀”。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过分沉溺在自己所扮演的某个角色里,把自己的人格面具等同于自身,那么他的人格面具就会“膨胀”,并且与其他不发达的人格特征产生冲突。这种膨胀也许可以使自己成功地扮演一种角色,但也可能因为达不到某种要求而备受折磨。不管怎样,具有膨胀的人格面具的人会常常因为逐渐疏远自己的天性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

  赵娜就是一个受到人格面具伤害的女人。她是一个年轻的教师,由于工作关系,长期跟丈夫两地分居。后来,好不容易地调到了丈夫所在的城市中的一所小学工作。

  为了在新单位不被淘汰掉,加上对环境都不太熟悉,领导对她的期望又很高,所以她感到身上压力很大。

  在新的单位,由于与同事关系不熟,赵娜不得不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花在与同事沟通上。教学工作非常繁琐,而且新单位人事关系也很复杂,一旦哪个环节得不到其他老师及时的支持和配合,自己的工作就难以开展。

  为此,赵娜对同事和领导总是一副笑脸,在同事眼中,她是个十分勤快的“老好人”,在工作上也任劳任怨。即使她受了委屈,也在内心强硬地变委屈为虚假的微笑,她感觉这种状态特别累,但是又被一种无形的压力强迫着,不得不这样做。

  在单位,赵娜脸上微笑着,却总是不开心。以前回到家里准会抱起3岁的女儿亲热一番,讲个故事逗孩子开心。可现在一回到家,脸上的肌肉就僵硬了,家人很少能看到她的笑容。丈夫总是抱怨她:“是不是在单位里笑多了,回家笑不出来了?”

  虽然脸上带着笑容,内心却从来没有真心地笑过,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人格面具虽然是必须存在的,但应该受到限制,在戴上面具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让自己的其他本性有足够的空间发展。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把它卸下来,在亲人和朋友面前,展示一个真实、放松的自我。

第16节:第2章 与他人和谐相处(1)




  第2章 与他人和谐相处

  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目的。很多人认为幸福是建立在金钱、地位、名誉等要素之上的,但心理学家却否认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决定因素。

  正如我国心理卫生学家丁瓒所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绍信都管用的推荐书。

  ——亚里士多德

  美貌是天生的通行证

  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被认知到的特征就是一个人的外貌、形体。尽管我们口口声声说,这些都是表面的、肤浅的,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就是会对美貌的人做出积极的反应,对外貌缺乏魅力的人做出消极或者否定的反应。

  两个能力、学历和家庭背景都差不多的女孩,同时到一家公司应聘同一个职位。很可能长相漂亮,或气质不错的女孩被选中,而长相平庸,或气质很差的女孩被淘汰掉。不要说这个招聘不公正或是不正规,实际上不仅这些用人单位会以貌取人,我们自己也常常以貌取人。对于那些长相漂亮、风姿绰约的人,我们会多看几眼;而对那些丑陋的人,我们常避之而不及。

  外貌对人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美貌都是一种财富,令人向往。所以有了很多为美痴狂的女人,甚至有人用美女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叫做美女经济。社会上各种选美活动彼伏此起,美丽的女人们频频出现在“形象代表”、“亲善大使”、“产品代言人”中。

  美丽的女人更受人青睐,这一点在心理学上,也有实验证实过。实验以公认漂亮的和不漂亮的女性为助手,实验者让她们扮作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给男性被试(被试:被实验的对象)的个性特点做临床心理学评价。评价包括两个维度:漂亮或者不漂亮,肯定或者否定。

  实验结果表明,在女性不漂亮的情况下,男性被试不太看重评价的结果,他们对评价者的喜欢水平都是中等。但在女性漂亮的情况下,被试非常看重评价的结果,并在得到肯定评价时,对评价者的喜爱水平最高;当他们得到否定性评价时,对评价者的喜欢水平最低。当实验者询问他们是否继续参与研究时,他们表现出非常愿意再与漂亮的女性评价者进行交往。可见,来自漂亮女性的否定对男性被试非常重要,以至于他们希望自己有机会改变漂亮女性对自己的评价。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时刻都可见到。漂亮的女人总是占尽了优势,她们能得到异性倾慕的眼光和同性羡慕的眼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美貌也是一种生存法则。两个学历、能力、家庭背景相同,但外表差异较大的女孩同时找工作,自然长相漂亮的女孩更容易找到工作;两个同样温柔、同样会爱的女孩,自然长相漂亮的女孩更容易被丘比特之箭射中。一些研究也表明,女性容貌与约会频率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