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农机化导报:跟着合作社有“肉”吃

 张燕的图书馆6 2013-06-03
中国农机化导报:跟着合作社有“肉”吃
 ——老麦客的跨区新主张
日期:2013-05-29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目前农民新购的小麦联合收获机全部都自带秸秆切碎装置。小麦秸秆切碎器已成为机手跨区作业的“金字招牌”。这些,都归功于当地的“明星跨区队”。每年,在组织跨区作业之前,当地农机部门都与跨区队伍讨论当年跨区作业的新情况,倡导队伍中的合作社和农机手及时更新机具,更新跨区思路。

  随着各地农机数量趋向饱和,将近20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农机跨区作业拐点乍现,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农机手如何在农机跨区作业中获得利益最大化?听听山东省莱州市几位老机手对今年跨区作业的新主张。

  虽有订单作业 组织化跨区更受欢迎

  如果不是以量取胜,已参加过20多年跨区作业的莱州市夏邱镇郭家村农机手王京进也不愿意年年外出了。由于近几年各地跨区作业价格降价速度较快,导致一些散户机手外出作业的收益直线下降。虽然老王为人诚实,收费公道,技术过硬,在长达20多年的外出作业中,形成了可靠的“关系网”,每年预约他进行外出作业的地方很多,但是随着跨区作业收益的不稳定和老王年龄的不断增长,他这两年只在跨区时进行订单作业,不当场接活儿了。

  王京进说:“今年我仍然去济宁进行作业,我已经和二十里堡农机站取得了联系,因为这些年一直在那里收割,去年就和当地一些农民订好了合同,今年只需过去履行合同就行了。另外,我还要去河南南阳,因为那里有些农民在我们莱州打工,他们介绍让我过去,然后去洛阳、焦作和开封等地依次进行作业,那里也都有熟人介绍。”

  与老王想法不同的是莱州市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队队长徐忠强,由于他多年将合作社和附近散户组织一起跨区作业,徐忠强不仅在十里八乡出了名,还被省农机办任命为当地“明星跨区作业队”的队长。谈及自己多年跨区作业的经验时,徐忠强肯定地说:“现在各地都是家庭承包为主,大地块少,小地块多,车多了进不了地,一台两台的,当地中介机构又不愿意接机。但我们就不一样了,农机合作社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大家信息共享,成员可灵活调度,分散作业,不受地块限制,遇到紧急情况可相互支援,加之机具一般比较齐全,小麦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可一次性完成,农民省心省力比较欢迎。而且我们对机械作业都有统一的、严格的要求,作业质量有保障,与当地中介机构容易对接,很容易占领市场。”

  合理“作战” 合作社帮你画好“路线图”

  过去,不少机手跨区作业都走得很远,这在整体机械化水平都比较低的情况下是正常的。但是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十年来,各地机具迅猛增加,有些区域本地收割机即可完成作业,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盲目跨区前去竞争,势必会处于劣势,所以根据现实状况,调整一下行动路线很有必要。

  莱州一些很有经验的农机合作社在出征前为机手们画好了“路线图”。“路线图”明确了行走路线、注意事项、带队服务电话、作业地值班电话、维修服务电话等。“按照路线图作业,少跑冤枉路,效率高,收益好,还省心!”山东省莱州市驿道镇农机手刘涛说,他的车里除了跨区作业证外,今年还多了一本绘制好了的线路图。

  跨区作业车队“集团作战”渐已远去,小规模作业已成主流。许多机械集中在某地收割已不现实,比较有经验的组织者将大的作业队分散成小分队,每个小分队5—10辆机具在同一大的作业地分赴不同地点,这样就保证了有联系、有安全、有照应、能协调、有活干、有收入。

  为破解农机跨区作业困局,今年刘涛所在的农机合作社改变过去大队人马出征的做法,降低单批出征规模,实施“小兵团”作战,减少了省际长距离跨区作业,将重心向毗邻省及省内转移,而且不再长时间在同一地方“恋战”,这样有利于错开作业,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加机手收入。

  刘涛透露:“船小好调头。今年,我们这里准备出征的大多是小分队,在省外一共有4个作业站点,每个站点作业面积为200亩,然后马上返回参加本地作业,剩下的时间都在省内跨区作业。”这相比以往变化很大,大队人马在化整为零,省外作业范围相对小了,跨区距离短了。

  及时更新机具 服务更到位

  “装了小麦切碎器的联合收获机,在外地收小麦时农民都抢着用,平均每台车一天能收80多亩小麦,收入达4000元,而没装切碎器的联合收获机,外出跨区作业时只能当替补队员,坐冷板凳了。”这是莱州市大多数机手的肺腑之言。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是对新机具的客观要求。近年来,莱州参加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获机80%都安装了小麦秸秆切碎器,而随着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在莱州的两年试点,目前农民新购的小麦联合收获机全部都自带秸秆切碎装置。小麦秸秆切碎器已成为机手跨区作业的“金字招牌”,这些,都归功于当地的“明星跨区队”。每年,在组织跨区作业之前,当地农机部门都与跨区队伍讨论当年跨区作业的新情况,倡导队伍中的合作社和农机手及时更新机具,更新跨区思路。

  从半人力的晒割机到自走式、履带式、半喂入、全喂入等不同类型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从10马力到100马力的机具,这些,对于割了半辈子小麦的莱州市程郭镇前王门村老机手林梅生都不陌生。2012年,他通过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又更新了一台约翰迪尔1042收割机。他的这台收割机,滚筒直径大(610毫米),负荷承载和揉搓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脱粒能力。凹板的包角大(104度),脱粒效果好,装有双轴四键式逐搞器,降低了谷物的破碎率。

  林梅生发现,好机器具有收割速度快、切碎效果好、粮食损失率低的特点,农民抢着用,老收割机每亩50元没人用,新机器每亩70元农民排成队。很多机手虽然收割的技术没有问题,但“武器”不赢人,收益甚微,这台崭新的机器每天能收割100多亩,几乎是老机器的两倍,让高性能、科技含量高的收获机械参战成了他今年继续外出跨区作业的充足理由。(发布日期:2013年5月27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王帮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