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道德经〉赏析》

 静圆斋 2013-06-04

拜读李小龙先生《〈道德经〉赏析》大著,似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赏析》将《道德经》从传统研究的定论蕃蓠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地给《道德经》注入新的活力,赋予《道德经》以新的认识与诠释,使古老的《道德经》与现代社会接轨,拓展并提升了《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赏析》的成功,妙在匠心独具的布局谋篇,因而能从无数《道德经》注释读本中脱颖而出,犹如一枝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清香袭人。笔者以为《赏析》匠心独具的布局谋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妙在作者以浪漫情怀运用了独具特色的梦幻般的“稚、慧对话”这种新颖别致的写作方式。《道德经》不仅文字古奥难懂,而且惜墨如金,简约得如同电报语言,给当代读者设置了阅读障碍。《赏析》作者不仅对难懂的文字作了通俗的深入浅出的解释,而且还将读者可能产生的疑惑及误解以“稚、慧问答”的形式,予以了透彻的诠释,可谓用心良苦。“稚、慧对话”语言生动活泼,旁征博引,不仅反映出作者丰富的学识,同时还反映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稚、慧对话”中作者敢于向传统挑战,结合现代科技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新认识,尤其是对“小国寡民”的重新认识,可谓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作者的胆识令人敬佩!

2、《赏析》作者以富于个性的思维打破《道德经》原有的篇章结构,将《道德经》的道论、德论按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归类,重新排序组合,以“稚、慧对话”进行赏析,将道论、德论的方方面面梳理得条理分明,脉络请晰,便于读者更好地把握《道德经》的深邃思想及深奥的哲理。没有对《道德经》深入研究至融汇贯通,是绝对做不到这点的。“稚、慧对话” 无疑是对《道德经》的绝妙赏析。

3、继《道篇赏析》、《德篇赏析》之后,作者插入了海外部分政界、科学界、哲学界、文学界等人类杰出的代表人物的著名演讲,以作对《道德经》的辅助注脚,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经》之精髓。

总之,《〈道德经〉赏析》之最大的艺术特色,就在于作者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在于灵感迸发的奇特而巧妙的构思,在于极富表现力及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艺术,她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文学艺术才华。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有了好的艺术表现形式, 须有好的思想内容与之融合, 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道德经〉赏析》正是创新的艺术形式与创新的思想内容完美结合的佳作。《〈道德经〉赏析》的思想意义,在于作者以儒、道文化的深厚底蕴指导自己的独立思考,对《道德经》的研究不落前人的窠臼,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在观点上有所创新,大胆突破前人对“绝圣、绝仁、绝巧”和“小国寡民”、“结绳而治”的定论,提出自己全新的观点,为研究《道德经》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课题。

读罢《〈道德经〉赏析》,笔者从书柜中拿出《道德经通释》、和《老子浅释》两本书,欲与之对照看一下,刚看了几页,顿生“黄山归来不看山”之感,便将它们束之高阁。

正如莎士比亚让他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老子的《道德经》也让古今学者“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道德经》的思想高深玄妙,《道德经》的语言更是象诗一样的精炼、概括,以少总多,以小见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字、词、句之间如诗一样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这给读者的思维留下了广阔的驰骋空间,读者根据自己的学识、思想认识水平和阅历及人生经验去充填这个空间,能不“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么?时代在发展,我们对于老子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难道我们现在对老子的认识还要受前人思想的桎梏吗?愿儒、道学者们解放思想,让古为今用,为老子的研究做出新贡献。

笔者学识浅薄,粗读一遍,未能识得《〈道德经〉赏析》之思想及艺术价值,谬误处请作者赐教。

《赏析》作者在书的中部《原文注译》中引用的是广西民族出版社96年11月第1版《(原

注)道德经》的版本,为尊重原著,《赏析》作者原则上不作更改,但有的版本在关键的内容上断句与以上版本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注解。如关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的是在两个“欲”字后断句,就成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前者的译文是“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而后者如交龙文化的创始人张戬坤先生则认为“常无欲”和“常有欲”是认识主体的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此处的“欲”不局限于欲望的欲,而是指五官反映的认识状态。“观其妙”和“观其徼”是指被认识事物的层次和状态。笔者同此说。用“有欲”的五官认识通道可认识“道”的外在表象“徼”,用“无欲”的超五官的信息通道可认识“道”的本质存在状态和属性“妙”。“徼”和“妙”,“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是“道”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称谓。既要用“有欲”的五官的认识通道,更要用“无欲”的超五官的认识通道才能领悟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宇宙本源的“道”。

那么,什么是“无欲”的超五官的信息通道呢?这就涉及到张戬坤先生提出的要“认识老子的认识”,只有认识了老子的认识,进入老子的信息通道,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经》。老子的认识是什么呢?就是“无欲”的超五官的认识。老子把“为学”的认识称为五官“有欲”的认识,把“为道” 的认识称为超五官的“无欲”的认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告诉我们“为学”的知识要靠每日的增加积累,但“为道”则与之相反,要“损之又损”,要把五官的认识和习惯的思维减少到“无为”的状态,进入“无为”的状态后,才能达到“无不为”,从而认识道的状态与本质属性。

怎样进入“无欲”的超五官的信息通道呢?老子告诉我们:“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闭塞五官认识的通道及外界刺激,直接与认识对象融合,物我相通,就能达到主、客体同一,自我与道合而为一,此谓之玄同。《赏析》作者给这段文字所作的“点评”说:“本章是说明修道的方法和修道的效果,从‘塞其兑’到‘同其尘’是修道的方法……这个修养的结果是‘玄同’,也就是达到了和道同体的地步”。笔者与《赏析》作者在“认识老子的认识”,以超五官的“无欲”方式修练得道的认识是一致的。老子还告诉我们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出,吾以观其复。”在虚、静中修道、悟道,开发出人体潜能,打开接收宇宙信息的通道,直接获取宇宙信息,从而得道。

笔者有一点不同于《(原注)道德经》的版本的认识,第二十一章“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笔者以为“信”是信息的意思,而不是“信实、信验、真实可信”,即“信”是指道所蕴涵的宇宙演化的信息、密码。如果“道”仅仅只是“有象”、“有物”、“有精”,而其“精”中不蕴涵宇宙演化的信息、密码,“道”何以能化生万物呢?万物又何以能复归于“道”呢?“道”之化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道”都是道所蕴涵的宇宙演化的信息、密码所规定的程序,用宇宙大爆炸的学说来讲,即道所蕴涵的宇宙演化的信息,就是宇宙膨胀与收缩的无限循环。若从文字层面上分析,既然已讲明“其精甚真”,对于惜墨如金的老子,还用再赘言说这个“甚真”的“精”是真实可信的吗?

下面,笔者以一个易学爱好者的身份来思考《赏析》作者在《道篇赏析》提示4中提出的问题:“易”和“道”是什么关系?《老子》81章和易经64卦有何内在联系?可否认为老子是创造性学习、运用易经的至高典范?

                   一、“易”和“道”是什么关系?

“易”是什么?易者变也。易经是阐释宇宙万事万物阴阳变化之理、预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之吉凶的占卜著作,因其思想蕴涵了宇宙演化的信息,又以唯物辨证的哲理及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论述了天、地、人之类比关系,因而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典籍。易经中提到了道、德的概念,道的含义已由“道路”引申为规则、规范之意。

“道”是什么?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本源,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万物之母、是宇宙演化的信息、密码、是宇宙运动的总规律。

“易”与“道”都是关于宇宙、天、地、人的学问,但各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及研究对象、目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二者为并列关系,绝不相互包容。易和道犹如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轨迹上无限的延伸,但永不相交。

             二、《老子》81章和易经64卦有何内在联系?

《老子》81章就整体而言,都是关于道的论述,包括宇宙本体的道及道之德、天道、人道、圣道、悟道、修道等方方面面的学问。易经64卦是宇宙全息图,是宇宙演化的64个密码,其中每一卦都可推导出其它的卦,全息着其它的卦,每一卦都含有天、地、人方方面面的信息。《老子》81章和易经64卦各自成体系,在章法和卦象形式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二者在内容上却有深层的联系。以下从三个方面论述之:

1、宇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演化过程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道“无”中生“有”的演化而来。道生万物按照一定的程序、层次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论述宇宙的创生。《老子》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论述宇宙的回归。万物由道而生,又回归于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易经》64卦是宇宙演化的64个密码,宇宙演化是从《乾》卦宇宙大爆炸开始(见《国际易经》杂志2003年第一期笔者拙作《易经与“宇宙大爆炸学说”》),膨胀演化到《坤》卦时出现了星球,因为 《坤》为土、为地、为星球。宇宙又进一步的膨胀演化出万物及人类。到了第六十二卦的《小过》卦,宇宙停止膨胀,到六十三卦的《既济》卦,全卦六爻阴阳相互交感,万物相互吸引、收缩,宇宙回归到演化的起点。第六十四卦《未济》卦将 《既济》卦的六爻阴阳全部颠倒过来,打破《既济》卦的平衡和园满成功,酝酿着新一轮的宇宙大爆炸。《未济》卦中天道、地道、人道上面为三个阳爻,下面为三个阴爻,阳主动,三个阳爻动荡不停带动下面三个安静的阴爻也顺从地动起来,三个阴爻动而变阳,则《未济》卦必向《乾》卦发展,宇宙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爆炸膨胀,进入又一个膨胀与收缩的轮回。

由以上可知,《老子》81章与《易经》64卦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揭示出同一个真理,即:宇宙是一个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的演化过程。

2、 儒、道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

老子提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两种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尤其强调“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的闭塞感官使主、客体同一的认识方式及“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出,吾以观其复”的静观方法。《易经·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远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感官的认识方法。《系辞》又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是超感官的认识方法。儒、道两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有异曲同功之妙。

3、 道、德观念的融合

关于“道”。《易》的卦爻辞中“道”字出现四次,这四个“道”字都是具体的概念,指道路。道路一旦形成,就为后人所遵循,因而“道”便具有了规则、规范之义。卦爻辞出现的“道”字,在用法上已舍弃了具体的有形状的道路,只笼统言道路,这是“道”所具有的规则、规范之义的萌芽,为日后“道”上升为哲学概念奠定了基础。在《易传》中,“道”概念的含义得到引申、发展,变得丰富起来,有了天道、地道、人道,具有了明确的规则、规范之义。《系辞》又把天、地、人三道内容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更高的命题,阴阳的对立统一被概括为最高的《易》之道的内容,这是对宇宙最高统一性的把握。而《老子》中的“道”是五千妙文论述的核心,它已从易的卦爻辞中“道”之规则、规范之义的萌芽中发展、拓展开来,上升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成为道家宇宙观的宇宙本体,成为化生万物之根源,是“有物”、“有象”、“有精”、“有信”的宇宙原始的客观存在物,而不是唯心的观念。这个宇宙本源的“道”之根本特点,就是“无为”,因其无为,才能遵循自然法则有所作为,从而达到“无为无不为”。《老子》中的“道”具有多重含义,又有天道、圣道、人道之分,这三道与《易传》中天道、地道、人道一样,都是具体的概念,是规则、规范之义。

关于“德”。《易》的卦爻辞中“德”字出现四次,有为得之义的具体概念和为品德、德行之义的抽象概念。但“德”在易的卦爻辞中只处于次要地位,这是易的宗旨所决定的,因易原本是占筮之书,注重的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但在《易传》中“德”字的出现竟达六十几次之多,皆为品德、德行之义,表明战国时期,社会已非常重视人的德性了。《老子》中的“德”内容非常丰富,有玄德、上德、下德、有德、失德、无德等等。在《老子》中,道与德息息相关,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符合道者为有德,反之则无德。

由以上可知,关于道、德的内涵,在《老子》与《易经》中都是一致的,是完全融合的,且都是被论述的重点,可见儒道两家都是推崇道德的。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老子》与《易经》还有很多内在的联系,如辩证思维、治国施政等等。《老子》与《易经》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作专论,本文难以容纳,且关乎儒、道学说的深刻内核,非大学者难以担此重任。总之,易、老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但又不可能相互替代,彼此自成一家,成为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两大支柱,共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融入了世界文化的海洋。

三、 可否认为老子是创造性学习、运用易经的至高典范?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如果老子是创造性学习、运用易经的至高典范,则表明老子对《易》的64卦卦爻辞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那么给易之经文作《易传》者就该是比孔子早出生一、二十年的老子,而轮不到孔子了。

2、易经64卦卦爻辞无一处涉及宇宙创生论,只是64卦的卦象组合与卦序的排列蕴涵了宇宙演化的信息,它的演化程序是从《乾》卦开始一卦一卦地演化,直到64卦。而老子的宇宙创生论与此毫无瓜葛,他的宇宙创生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老子的宇宙创生论完全是他自已修道、悟道而创立的,与易没有丝毫的因袭。

3、《周易研究》2001年第二期发表了吕绍刚先生《〈老子〉思想源自〈周易〉古经吗?》的文章,在此引用该文的一段话:“《庄子·天运》记孔、老的一段话:孔子谓老聘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也!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孔子对老子当面说,他治〈易〉已经很久了,不见效果,老子当面承认〈易〉是孔子研究的东西。”由此可见老子与易的渊源不深。

4、易以乾卦为首,乾为阳、为刚、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一种奋发上进的“有为”思想。而老子则恰恰相反,强调的是“致虚极,守静笃”、“道常无为”、“德其雄,守其雌”而静守坤道。

当然还有一些理由,限于篇幅,从略。

老子虽然与易的渊源不深,但受易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传承是不能割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成果,何况具大智慧的思想家老子能不从《易》中接受智慧的灵光吗?笔者以为老子在描述宇宙本源“道”的形态、性状的文字里,就深深地打上了《乾》卦的烙印。《乾》卦是由六个阳爻组成的纯阳卦,阳爻(一)是一条封闭得没有一丝儿缝隙浑然天成的整体。《乾》卦六个阳爻连成一片,由两个三爻卦组成,三爻卦对应着粒子物理学中由两个亚夸克以三联体形式组成的粒子结构(见《安阳第十四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笔者拙作《周易三爻卦与六爻卦之理论根据初探》),《乾》卦两个三爻卦上下相叠,就构成了均匀得没有差别不可分割的宇宙粒子本体。阳爻主动,《乾》卦六个阳爻动荡不止,恍恍惚惚,孕育着宇宙的万物。当然,2500年前的老子不可能从粒子物理学中认识宇宙本体的道,但具大智慧的伟大的老子却从《乾》卦的卦象及《乾》卦的性质中悟出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的宇宙本体“道”,并进一步悟出了道的恍惚之态及道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玄妙。这个“道”相当于宇宙大爆炸后产生的各种粒子。老子虽然从《乾》卦中悟“道”,但他并不赞同儒家“有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却是恪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柔顺的坤道。关于老子从《乾》卦悟道的这种认识来自笔者的独立思考,为一家之言,谬误处请方家指教。

 笔者才疏学浅,对《老子》的认识尚属启蒙,还未入门,就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道德经〉赏析》作者面前班门弄斧,还理直气壮地说:“弄斧不到班门,何以学得真经?”谨以此文作为进入《老子》殿堂的门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