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2云台二十八将之五寇恂

 钟家台 2013-06-04

6.2云台二十八将之五寇恂

刘秀接着又具体交代了两项任务:一是“坚守转运,给足军粮”,搞好后勤保证工作;二是“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黄河)”,搞好战备工作,时刻准备打仗。与此同时,刘秀又接着又具体交代了两项任务:一是“坚守转运,给足军粮”,搞好后勤保证工作;二是“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黄河)”,搞好战备工作,时刻准备打仗。与此同时,刘秀又拜冯异为孟津将军,统领河北魏郡和河内郡的军队,驻扎在黄河北岸的河内郡河阳县的码头渡口—孟津,以配合寇恂。后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安排是很高明、很成功的。交代了工作之后,刘秀又马不停蹄重返燕赵战场。

寇恂毫不懈怠,立即向属县下发命令:一是“讲兵肄(练习)射”,大造舆论、大讲军事、大力练武;二是,“伐淇圆(卫县苑)之竹,为矢(箭)百万余”,多搞军械装备;三是,“养马二千匹”,增强运力和战斗力;四是,“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解决军粮供应。看来,邓禹眼光就是厉害,硬是从行伍列陈众多将领中挑出了这么一个能精通后勤、地方工作的寇恂来,对刘秀而言,贡献的确很大。寇恂也不负众望,一切作得有条有理,十分内行,跟当年萧何的能力相比,还真有那么点不相上下的意思哩!(《后汉书。寇恂传》)。

战斗说打响就打响!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春三月,寇恂当太守后的第一场战斗打响了。镇守洛阳的更始政权的左大司马朱鲔从各种渠道得知,随着刘秀的再次北征,河内比较势单力孤,这是进攻河内郡的良机。于是,他下令讨难将军苏茂、副将贾强率三万人马,从巩县北部的五社津(今巩义洛口西边)北度黄河攻打河内郡的温城;同时,朱鲔自将数万人马进军河南郡的平阴县(今洛阳孟津北部),以牵制黄河对岸的孟津将军冯异。朱鲔讨伐的檄文一到河内郡,早有准备的寇恂立即带领军队出发,并且移告属县,各自带兵会战于温县城下。下属军吏不解,都劝说到;“今洛阳(朱鲔)兵渡河,前后不绝;宜(等)待众军毕集,乃可出也。”寇恂一口回绝:“温,郡之(南部的)藩蔽。失温,则郡不可守。”随即骑马奔赴前线。

第二天的清晨,敌我双方开始交手。这时由孟津将军冯异派出的部队以及属下诸县的部队也正好赶到,“士马四集,幡旗蔽野”。寇恂见状,十分振奋。他命令士兵登上温城城头,鼓噪大呼:“刘公(秀)兵到!”苏茂军队闻声十分震惊,乱了阵脚。寇恂趁机突然攻击,苏茂大败而逃,途中自投黄河死者数千,被活捉万余人。此时,冯异在孟津渡口度过黄河,进攻驻扎在平阴的朱鲔,朱鲔不敌,逃回洛阳。冯异和寇恂则乘胜追击,一直赶到洛阳,斩杀了贾强,大军环城一周,示威而归。“自是洛阳震恐,城门昼闭”。

寇恂和冯异的战报送到了刘秀手上,顿时大喜:“吾知寇子翼可任也!”,原来风传的朱鲔已攻破河内的消息证明是假的。诸位将军听说后都来表示祝贺,并借机掀起一个拥戴刘秀称帝的热潮。同年的六月,刘秀称帝,是为汉光武帝。当时,刘秀正对河东及关中、洛阳及河北三路用兵,粮食显得匮乏。寇恂只能拼命 工作,采取各种办法,包括拼车、人拉,来保证运输畅通、前后不绝;还用书面形式,给百官报告存运粮食的具体升斗数目,让大家放心。寇恂的努力,得到了刘秀“数策书劳问(书面慰问)”的报答。

按理说,领导都“劳问”你了,还要怎么样?寇恂应当满意了吧?其实不然,他对有些事情的确是有些想法的,只是不敢说、不能说罢了。原来,刘秀称帝后的七月份,有一个重大的人事安排:邓禹、王梁、吴汉三人分任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景丹、耿、盖延、朱佑、杜茂五人分任骠骑大将军、建威大将军、虎牙大将军、建义大将军和大将军。这八个人,是刘秀第一次组成的核心团队,具有很高的领导权威和社会地位。

在寇恂看来,当年从上谷、渔阳两郡,走出来六个人,其中五个人,即王梁、吴汉、景丹、耿、盖延,身居要位,只有自己榜上无名,仍是小小的河内太守,实在脸上无光、无地自容。难道是自己努力不够,业绩不高吗?平时,不总是将河内比做关中,让我对萧何见贤思齐,我也努力了。但结果呢?难道是刘秀对自己有看法吗?能有什么看法呢?诸如此类的一连串想法,在不停地转动着。寇恂此时的心态,我们后人完全可以理解:在一个以武建功、以功博侯的功名时代,功名二字是主流、是时尚,也是实惠:上可光宗耀祖,下可荫庇子孙。功在千古,名垂青史,在没有树立解放全人类思想以前,谁人不去追求?谁人不去博取?不过,功名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功名是一种价值追求,是一种人生奋进的动力;另一方面,片面追求、贪图功名,甚至于不择手段博取功名,也会使人走上邪路,葬送人生和事业;有了功名对于没有功名的人来说、对于赐予你功名的上级领导来说,都是一个刺激,容易无端招致毁言和疑忌。所以,要放平心态,正确对待功名:有则喜之,无则无怨,高则乐之,低则无憾。其实,很多古人就是这么对待的。

当时就有一个人发现了问题,看出了寇恂的心思,。这个人就是寇恂的同门生(同学),名叫董崇。他对着寇恂的面,就当时的功名问题和官场的“潜规则”作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主要有三条:第一,功成名就招怨祸。“上(刘秀)新即位,四方未定,而君侯以此时据大郡,内得人心,外破苏茂,威震邻敌,功名发闻,此谗(好打小报告)人侧目怨祸之时也”,不足为奇;第二,疑忌之事很平常。当年刘邦与项羽相距在京、索(今河南郑州荥阳、新郑一带)时,“萧何守关中”,功劳不小吧?然而“上(刘邦)数使使劳苦(折腾)(萧)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一位名叫鲍生的对萧何讲:“今君王(刘邦)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萧何)者,有疑君(萧何)心。”现在,你守河内,“帝(刘秀)数策书劳问(书面慰问)”你,只不过是将“劳苦”变为“劳问”而已,这是对你起疑心了!说道这里,寇恂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刘秀在七月份宣布了八人核心团队的名单之后,立即到属于河内郡的怀县(今河南武陟)亲临视察的原因了:除了部署围攻洛阳的事宜外,恐怕就是注意和观察我的动静和反映了。第三,采取“自伤”解疑忌。当年萧何听了鲍生之言采取了两项措施,就让刘邦大悦,解除了疑忌:一是变卖自家田地,充公粮,送往前线;二是动员萧家子弟当兵,奔赴前线。现在,你看你所用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寇家的昆仲子弟,不好,“乃当(应该)以前人为镜戒”。总之,你“宜思功遂身退之计”(《东观汉记校注。寇恂传》)。至于采取那些措施,自己看这办吧!

短短的一席话,让寇恂顿开茅塞,收益颇丰。他再也不去计较“八人领导核心团队”之类的问题,而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解除刘秀对自己的疑忌上。于是,他决心“以前人为镜戒”,向萧何学习,拿出“自伤”的三条办法:第一,“称疾不视事”。这一条有点矫枉过正,不过以暂时的不作为,消除有作为可能产生的对他人的强烈刺激,效果可能是正面的;第二,积极“求从军”。当时刘秀派出吴汉为首的十一位将军围攻洛阳,他在河内当着刘秀的面“求从军”、积极上前线。当刘秀表示:“河内未可离”予以拒绝后,寇恂仍“数固请”,态度诚恳得很;第三,派昆仲参战。自己“求从军”不成,于是利用自己的职权派出自己的大侄子寇张、大姐的儿子谷崇率突骑愿为军(队先)锋。刘秀“善之,皆以为偏将军。”这样一来,遭遇疑忌的难题总算是解决了(《后汉书。寇恂传》)。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不知寇恂出于何种动机,竟擅自处罚了一位给刘秀上书的人,结果河内太守的职务被免除。过了几个月,颍川郡爆发了严终、赵敦起义,聚众万余,联合密县的贾期,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严重威胁了东汉京师洛阳的安全。刘秀重新起用寇恂,拜他为颍川太守,令他与破奸将军侯进前往镇压。这是寇恂第二次任太守。经过几个月的较量,贾期被杀,郡中平定。寇恂镇压义军有功,被封雍奴侯,食邑万户。

太守是郡一级的地方长官,维护地方和民众的安全是它的重要职责,马虎不得。然而,偏偏有人向寇恂挑战。事情是这样的。建武二年的三月,“南方未降者尚多”,以郾、宛为最。执金吾贾复主动请战郾城,结果大获全胜。接着又东击淮阳更始政权的太守暴泛,遂降之。当年秋,贾复又南击汝南郡的召陵(今河南漯河东)、新息(今河南息县)二县,最终平定之。贾复三战三胜,可喜可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就在行军路过颍川郡的途中,发生了贾军部将杀人案件。寇恂履行职责,将杀人凶手捉拿归案。办案本来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当时的大环境却不好办:“(当)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寇恂特立独行,不理大环境,只管小环境,把凶手斩首于市,以儆效尤。贾复错误地认为,寇的矛头是指向他的,是让他出丑,于是长吁短叹、怀恨在心。

当贾复凯旋返回,路过颍川郡时,旧事重提,对左右属下扬言:“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害)。大丈夫岂有(心)怀侵怨,而不决(消除)之者乎?今见(寇)恂,必手剑(杀)之!”得到了贾复急欲报复的信息,寇恂决定不与他见面,躲开为妙,以免事态扩大。寇恂的外甥谷崇很不理解地说:“(谷)崇,将也,得带剑伺侧。卒有变,足以相当。”寇恂回答到;“不然!”接着,他就讲了如下一番话:“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示弱)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可以忘之乎?”于是下令属下各县尽可能多地准备食物和酒醪,等待贾复率军进入颍川境界后,就给每位将士提供两份饭肴。寇恂首先在道路边代表郡政府对贾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就热情招待贾军的将士,随后,自己“称病而还”。贾复打算带着士兵去追赶,不料将士们早已喝醉起不来了。贾复无奈只好罢休。

以大局为重,用个人的示弱,使一场风波平息了。当然,寇与贾的矛盾并没有解决。

怎么办?组织性、纪律性一贯比较强的寇恂决心找上级领导反映。他派谷崇到刘秀那里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了汇报,刘秀让寇恂到洛阳来解决。当寇恂等到刘秀召见时,贾复已经坐在旁边,看到寇恂到来,本打算起身退出避让。刘秀发话了:“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处理)之”。刘秀是如何做工作的,史料无记载。《后汉书。寇恂传》记载的结果是这样的:“于是(寇、)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重点突出一个“和”字的东汉“将相和”大戏,落下帷幕。寇与贾复讲大局的道德美谈,永远留在了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