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到此一游”?[个人随笔]

 练发荣123 2013-06-04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到此一游”?

艾歌  2013/5/28 22:56:36  分类:个人随笔  浏览:99次  评论(0)

复制地址举报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到此一游”?

                                                                                                              文/艾歌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埃及卢克索神庙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竟赫然刻着汉字“丁××到此一游”,消息一出,举国哗然,中国式“到此一游”的旅游陋习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声讨和反思。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刻“到此一游”?实在令人费解。有人说,这是一种追求长生不老而不得的心理补偿,的确,“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要是能留下点什么让后人惦念,也不枉在人间走一遭了。也有人说,这就是一种炫耀,不仅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还要证明自己比很多人强。

    以上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然而,细想之后,会发现一个问题,无论是补偿的心理还是炫耀的心理,并不是中国独有,可以说,这二者是人类皆具的心理内容。既然是普遍存在的,那它们就不能作为中国式“到此一游”的最终注解。

    于是,另一个问题便出现了,既然人人都有补偿和炫耀的心理,那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喜欢刻字留名呢?

    实际上,说起类似的形式,从西方兴起的街头涂鸦应该也算一种“留名”,然而,这种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行为已经普遍为人们接受,而涂鸦也成为许多城市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可见,同样是留名,只要是留得好、留得艺术、且不损伤公物、不妨害他人,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这一点在我国古代也能找到证明,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在各处留诗题字,其中很多都成为我们今天瞻仰的历史文物。

    说到这里,问题就更简明了,不是补偿和炫耀惹得祸,甚至也不是留名行为惹得祸,而是你的留名方式建立在对美好事物的破坏之上,才最终成为众矢之的。对此古人早有概况:“暴敛天物”。

    其实无论补偿还是炫耀,说到底都是一种自我证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人的心理本能之一,只是,同样是向世界、向他人证明自己,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富有美感的形式,有的人却选择了破坏美感的形式?这里面可以讨论的东西很多,然而要论及普遍性,就不得不说到教育体制。

    在中国,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并不是学着如何有效实现自我价值,相反,它是给所有人一个单一的价值标准:分数。在这唯一的标尺下,几乎每个孩子都必须削足适履,哪还谈得上自我的实现?于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常会有一种迷茫感和低价值感,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用合适的方法来实现自我,这种心理需求的极度饥渴,便很容易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获取满足。

    推及社会,单一的价值取向也成为中国人必经的第二次削足适履。在主流价值观里,有钱有地位就是有价值,所以人们都对“赚大钱”的少数几个行当趋之若鹜,也不管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结果,成功的毕竟只有少数,剩下的大部分又如何驱散心中的低价值感?可以想象,无法得到有效疏导的心理本能最终会如同洪水一样泛滥成灾,那时,别说损坏3000年的文物,更多更具破坏性的行为都有可能爆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