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技巧】—不妨让人物点染风景

 昆仑冷月 2013-06-04

不妨让人物点染风景

2013-5-21 14:53| 发布者: cphoto| 查看: 210| 评论: 1|来自: 中国摄影报

摘要: 在中国,喜爱拍风光者众,这当中重记录而轻表达者不在少数,易陷入纯摄影的光影效果和完美构图的陷阱,美则美矣,但往往会千人一面。 放眼全球摄影的视野,风景摄影往往更着眼于自然环境中人的活动痕迹,“景”背后 ...
 在中国,喜爱拍风光者众,这当中重记录而轻表达者不在少数,易陷入纯摄影的光影效果和完美构图的陷阱,美则美矣,但往往会千人一面。
    放眼全球摄影的视野,风景摄影往往更着眼于自然环境中人的活动痕迹,“景”背后折射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由此折射的社会变迁、环境变化、政治经济现实等内容。也许我们应该转变一下观念,吸取国外风景摄影、景观摄影的优势和长处,再上溯中国传统山水中,“外师造化”及“内得心源”的物我统一的艺术追求,也许能创造出别具一格而又耐人寻味的新的中国式的风景摄影。
    在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中,人物一直是山水画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山水画里,峰峦、林木、云水等自然景观是画面的主体,占据了大部分画面比重。而点景人物往往只是穿插点缀其间,形体很小,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寄托、现实生活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美学的意义上看,点景人物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它既助于自然美的形象的充分刻画,山水构图美的位置经营,又助于表现人和自然的融洽关系,使画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意境。
    摄影之所以是主观的,是因为快门开合的那个瞬间,是经过拍摄者选择的,照片成为了时间的切片,反映了客观现实,却又带有摄影者的主观选择。风景摄影应该让观者看到自然和人的关系。在风景摄影里,人的出现往往也具备同样的意义,风景中人物或人活动的痕迹往往成为画面的中心,寄托着拍摄者的观点、情绪和价值取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