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笔势 ——书法的生命

 凤凰山居士 2013-06-05

笔势

                   ——书法的生命

笔势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仍可将潘先生的研究成果作进一步的延伸,再补充两个例子用物理学观点加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说明重力势能的。比如一辆汽车停放在地面上,此时相对地面的重力势能等于零,当汽车更换轮胎时.用千斤顶将车的一端顶起,按照物理学的观点从车轮离开地面的一瞬间,车身就有了重力势能。随着高度的不断增高,势能也愈来愈大。假若此时千斤顶一旦滑落,车身急剧堕下,此时的势能即转化为动能。车轮胎落地的一瞬间,动能即转化为热能及其它能量。此类势能的产生是受地球引力直接作用的,属于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产生是物休向地球引力相反方向移动的过程。

    第二个例子是说明弹性势能的。比如跳板跳水.跳水运动员上踏板后,首先是向起跳的相反方向用力.跳板受到压力后向下弯曲产生弹力。跳板弯曲所产生的弹力即为弹性势能。跳板弯曲越剧,弹性势能越大。运动员被弹出跳板后势能即转化为运动员向上的动能。

    以上两例是否可以理解重力势能是向产生动能的反方向用力的过程。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两种势能有时互相转化,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由此也就引出第三个例子,撑杆跳高。

    我们仔细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的跳高过程,初始阶段运动员起跑,他向前的冲击力是与他跑动的速度相联系的动能。到一定位置后.运动员将杆的一端着地,杆体急剧弯曲,运动员腾空而起。这时动能被转化为弹性势能,弯曲的跳杆将运动员悠起.这个悠起的过程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也是弹性势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的过程。弹性势能尽,杆子恢复原状,运动员被抛向最高点,此时运动员携带的重力势能也最大。

紧接着,运动员下落,重力势能又转化为动能.跳高过程即告结束(80)

 

 

    综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感到在书法中,毛笔的提按动作及点画的关系位置与重力势能关系极大.而笔毛的弹性作用与线条的环转盘行的力度,又与弹性势能密不可分。撑杆跳高的动作似乎可以使人隐约地感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味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在笔毛和纸的作用下,势能和动能互为前提、互相转化的过程就是笔势。

 笔势的提起

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平时所说的形势、气势、势力、势不可挡、因势利导等等,都使用了势的概念,可见势在人们生活中的适用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客观世界中势的存在,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匕加以研究、考察。还成功地将势所携带的巨大能量引发出来,诉诸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书法,从它的实践和产生理论的初始阶段,就十分重视书写过程中的营造和运用。康有为在其所著《广艺舟双揖》中,列举了古代书家对势的论述。他介绍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日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

得势便已操胜券。康氏以军事家打仗,在临战之前就将自己的军队摆在不败的位置上和拳师在对拳时,善于利用双方力量的总体走向为例,来比喻书法只有注重对势的把握。才有取得成功的主动权。

    我们沿着康氏所引导的思维脉络。详细地察看他推荐的文章,就不难发现在东汉时期中郎将蔡琶所著的《九势》中,最早把势的概念援引到书法中来。这篇只有一200多字的短文,提出了夫书肇干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等著名论点。然后从九个方面加以阐述和说明,揭示了势的本源和势在书法中的形成。

    蔡邕的《九势》是对势本质揭示最彻底、表述最清楚的名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只因文字简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蔡邕以后.古人对势也多有阐发,但理论上比较混乱。书体和书势,笔法和笔势经常混为一谈。甚至用势来解释势,即便是就势论势,也经常用模糊的、不定性的比喻来阐发心理上的感受。因此历代对势的研究和论述,并未越出蔡中郎《九势》的范畴。像康有为推荐的卫恒的《书势》,主要是说书体的,羲之的《笔势》主要讲的是笔法.两篇文章虽名曰势,所论述的内容和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笔势似乎有不小的距离,为此我们不做更多的引用。

    近代沈尹默先生,第一次将笔法、笔势、笔意三者区分开来,加以淦释。在他的《书法论丛》中,用了大量的笔墨阐述了笔法与笔势的区别。他的主要观点是:“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本方法,笔势乃是一种单行规则,是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法字含有定局的意思,是不可违反的法则。势则处于活局之中,它在一定的法则下,因时地条件不同,就得有所变易形是静止的,势是活动的,形是由变化往来的势交织而成的凡实的形都是由虚的势所往来构成的

    沈老的这些论述,把人们对势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看过沈老的文章后,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

  一、势是点画特殊形态写法的单行规则;

  二、势是变化的,是活的;

  三、势是虚的。

  那么势是如何通过往来变化形成的,虚的势又是如何落到实的形上去的呢?沈老则没有过多的说明。

    近年来,不少书法理论工作者借用现代力学有关势和势能的理论,对书法中的势进行剖析,换一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给人们以很大启迪。以潘景年先生发表在《书法》1988年第三期上的《笔势当议》最具代表性,他的主要观点是:对势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角度继续探索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似乎应当同今天物理学中的'和势能的概念联系起来势能,又称位能,是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形式之一。物质系统内由于各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量的势能;它可以存在于同一物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下,系统的势能由各物体的相对位置所决定。与本文有关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一件书法作品.当被悬挂成为竖直方向时,线条位置就有了上下之分,因而被明显地置于'重力势能之中。同样,被弯曲了的某些弹性体,具有一定的弹性势能,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弹性体被弯曲越剧,其弹性势能也就越大。潘先生的论点我首先表示赞成。他把现代科学成果运用到书法艺术的研究中来是成功的,方法是科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