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蔓子的故事

 笑熬浆糊糊 2013-06-05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对巴与楚的关系也有较多的记述。从春秋时期开始,巴与楚虽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相邻的两个大国,而在中原各诸侯国的眼中,仍视为蛮夷之国,所以巴与楚常常结成同盟,以维持各自的地位和利益。譬如楚与巴曾联合讨伐位于河南南阳一带的申国,在鲁文公十六年又联手灭掉了位于鄂西(今湖北竹山一带)的庸国。联盟带来的好处,是使双方都获得了壮大。 
    但巴与楚又经常发生矛盾,甚至相互打仗。譬如双方出兵伐申时,楚文王使巴军惊骇,而导致了巴与楚关系的破裂。《左传》与《华阳国志》都记载了此事,究竟是什么原因则没有详说,总之巴人非常生气,转而出兵伐楚,在津地(今湖北江陵一带)将楚军打得大败,楚文王也因此而病死了。这是鲁庄公十八年(公元前676年)发生的事件,到了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巴人又再次伐楚,包围了楚国的 邑(今湖北襄阳附近),这次巴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楚国派出了三位能干的将领,击败了巴军。这是巴、楚之间两次比较大的战役,其他各种小型摩擦可能就更多了,《华阳国志·巴志》说“巴、楚数相攻伐,故置’I关、阳关及沔关”,就如实地反映了这种状况。又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巴国多次迁徙都城并建立了陪都,很可能也与巴楚战争而引起的形势强弱变化有关。 
    打仗要消耗国力,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最明智的做法仍是和为贵。战国时期巴与楚曾采用联姻的方式,来改善两国的关系。《华阳国志·巴志》说“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当时巴国可能遭到了蜀国的攻伐,巴国的国内可能也发生了动乱,巴国将军巴蔓子不得已才向楚国求救。因为两国王室通婚,加上有获得三城的巨大诱惑,所以楚王立即派兵援助,很快就平息了巴国的动乱。接下来楚王便要求巴蔓子兑现诺言,割让三城。巴蔓子是巴国的忠勇之臣,当然不会将巴国的领土拱手送给楚王,于是自刎以谢楚使。《华阳国志·巴志》对此作了详细记述:“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常璩对巴蔓子的壮烈行为,也深为敬佩,评价说:“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山岳之精爽乎!”可谓赞扬有加。 
    巴蔓子的故事在后世曾广为流传。《宋本方舆胜览》卷六一就转载了《华阳国志》中关于巴蔓子事迹的记述,说施州(今湖北恩施)迄今仍有巴蔓子庙,又说巴人“士颇尚气”,便显示了“有巴蔓子代节死义之遗风”的缘故。《大明一统志》卷六九也转引了巴蔓子的事迹,卷六六说楚“葬其头于荆门山之阳”,巴国葬其身于施州清江县都亭山。《蜀中名胜志》卷十九也记述说,忠州附近有蔓子冢,又说“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此外,传说重庆通远门内亦有巴蔓子墓。这些都说明了常璩《华阳国志》记述的巴蔓子故事,所产生的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