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别见谁都掏心窝

 昵称936669 2013-06-05

“红色”别见谁都掏心窝

 

乐嘉: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他将性格分析的应用从领导、管理、销售、沟通心理咨询延伸至婚恋关系、学校教育、子女教育、个人成长等各领域。作为畅销书作者,他著有实用心理学书籍《色眼识人》《让你的爱非诚勿扰》等及出版教学光盘《性格色彩乐嘉说》。

 

为什么你已经心生不满了,但别人伸手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帮助。这样的影响和掌控到底是为什么?

 

从相见恨晚,到内心疏远

 

晓琪,被单位派驻在纽约工作,公司负责其一切生活上的开支。辛月,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即将赴美读研,家庭背景普通。辛月的阿姨是晓琪以前同事,知道侄女要去纽约读书,就拜托晓琪到时候照顾一下小姑娘。

 

在异乡为异客,两个姑娘虽从未谋面,却相见恨晚,很快聊得投缘。考虑到辛月在美国人生地不熟,晓琪主动提出可以让她在自己的单身公寓里住两晚,帮她采购一些生活用品后,再送她去学校宿舍。

 

几周后,晓琪的朋友(一对美国中年夫妇)邀请晓琪周末去教会感受礼拜,她便邀请了辛月一同前往。

 

某天,辛月发来了她导演系的期中作业—一个电影脚本,要晓琪过目,提提意见润润色。晓琪发觉小说的场景很熟悉,环境简直就是自己单身公寓的写照,连主人公看着都像是自己介绍辛月认识的那对美国夫妇。辛月接着跟晓琪寻求帮助,暗示希望在晓琪的公寓里拍摄,并询问是否可邀请那对夫妇出演。辛月表示两个周末可以完成拍片,并最终成功说服美国夫妇友情出演这部小短片。

 

为了帮助辛月,晓琪几乎动用了自己在美国的全部资源,还贡献出自己的房子、车子,甚至时间……

 

因演员全部为业余演员,表演很难达到辛月的要求,辛月一遍遍说戏,一遍遍重来,一个镜头拍许多条,让这对主演的中年美国夫妇有些挫败感。终于,在第二天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夫妇身心俱疲,再被要求重拍一个镜头时,拒绝拍摄,要求回家。辛月很焦虑地找晓琪解决此事,晓琪其实比辛月更着急,她尽力安抚了美国夫妇,也安抚了辛月。

 

拍摄终于结束了,为了表示对美国夫妇的感谢,辛月拉着晓琪一起给太太买了礼物,晓琪主动跟辛月分担了礼物的成本。晓琪在心里想,自己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影片杀青后,辛月向晓琪询问,自己是否做得不够好。晓琪压住了心里说不出的滋味,给了辛月鼓励和认可。再后来,晓琪就没有太多的热情和辛月保持联系了。

 

用“色”自查

 

晓琪跟我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讲到某个地方还是略显激动,看得出,她感觉自己被这个小她很多岁的女生影响和掌控,做自己并不乐意的事,但辛月来求助的时候她还是会去帮。

 

晓琪希望我能帮助她:

 

1) 认清自己:自己是不是很傻很容易被人利用;2)认清他人:辛月是不是有预谋的?3)影响他人:以后遇到这种人怎么搞定?4)提升自己:自己怎样才能不这么容易被人搞定?怎样能既帮到人又不会令自己不舒服?做一个更快乐的自己?

 

从性格色彩的专业角度来说,晓琪为“大红”色,辛月为“红黄”。红色,秉持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心态,喜欢他人关注与认可;情感至上、乐于助人、过于乐观、对人不对事;情绪化,风险意识不足。黄色,成王败寇是内心的声音,理性、果断、目标结果导向;对事不对人,忽略情感。

 

在整件事里:

 

1) 红色的晓琪在和辛月素未谋面的情况下,就贸然把对方接到自己家里来住,并且介绍朋友认识,是相当没有风险意识的表现。    

 

2) 红色重人大过重事,情感导向。当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抚慰时,就会怪罪于人,怀疑辛月的感情交流都是别有用心。

 

3) 红色依赖感强,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会期望别人帮助解决。晓琪和辛月都有这个问题。辛月认为晓琪应该帮她解决现场出的任何状况,晓琪认为这些都是辛月的事,自己根本是个外行,能帮到固然好,帮不上也无可奈何。

 

4) 辛月有黄色,做事的目的性强于晓琪,她从一开始就知道需要拍片,也知道自己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的状况,所以会留意身边所有可以帮助她的力量。

 

5) 当影片杀青后,辛月关注的是,有什么值得反省和吸取教训的,于是问晓琪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而晓琪天性关注情感的特点,使得她只会给鼓励和认可。事实上,这是晓琪自己的需求,而她自己并没有被很好的满足到,内心失落。

 

6) 晓琪的内心焦虑失落混杂,觉得辛月的人品不好,以后要避开此类人。这是红色的情绪化与逃避困难心理的双重反映。

 

晓琪听完这些,释然一笑,要回国来上我的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