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治验录25 肿瘤治验案十四、血管瘤三例

 学中医书馆 2013-06-05
肿瘤治验案十四、血管瘤三例
    李××,女,3个月,山西省侯马市西侯马村人,于1983年5月初诊。
    患儿出生后,不想吃奶,双臂舞动哇哇啼哭,面色暗红,舌苔黄、成斑状。每日喂3粒七珍丹仍如旧,其外祖母换尿布偶尔发现小儿肚脐旁长有2个约花生豆大小的肿物,便搭车到侯马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血管瘤”,医生嘱其家属等孩儿周岁以后手术切除。其父四处求医,均无良方,小儿肿瘤逐日增大。经亲友介绍来诊,察面部天庭色红,山根、气海色青,承浆紫红,闻五音哭声颤、轻、短,观右手食指三关纹理紫色通于气关。看肿瘤皮色红,且中含血丝,触之皮软但内无积液,度瘤体分别是2.1cm ×1.9cm×0.7cm。其母亲说患儿昼夜不安睡。哭而不啼。吃奶少,大便蛋黄色。
     辨证诊断;先天肾中伏火伤精败血,以气相搏,瘀积成毒,中医诊断为“红丝瘤”。
    治疗方法;泻火养肾,软坚消肿。
    用药:
 1、紫石英5克、白石英5克、青石英5克、冰片2克、蝎尾5克,麝香1克、雄黄1克,共为细末。
    方义:镇静安神,通经解热,补阴还阳。
    取细末0.2克放入小儿两手心,取1酒杯井中凉水,手蘸少许于患儿手心,从小指起走向大拇指、食指、中指。轻轻揉转。蘸水5次,每次1分钟。按照相同的方法,每日3次。
 2、黄柏500克、甘草500克、皂角刺100克、蛄蝼20个、地骨皮500克、僵蚕100条,犀角100克,连翘250克、没药250克、天精草250克、野菊花500克。
    方义:解肌肤,散毒气,消痈肿。
    治法:将以上诸药以清水洗干净,放入铁锅中,加入冷水浸泡2小时。然后用木柴以武火熬1小时许,倒出药水,复加冷水,用前法再连续熬煎2次。最后,扔掉药渣,洗净铁锅,把3次药水合并过细箩,倒入铁锅内用文火熬,熬成稀粥状为度。再用竹签挖取放入瓷碗中存用。
    用法:取1片白布,以竹签取少许药膏均匀摊于布上,用2滴香油抹在瘤表面,把膏药贴于瘤体上,1日1换。40余天后,肿瘤消失,全家无不欢喜。
    于1988年5月随访,患儿发育良好,活泼可爱,小儿脐部色泽一致,看不出有过恶疾迹象。
    小结:红丝瘤祖国医学又叫“胎瘤”、“丹毒”、“恶疮”等名称。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素日母体过度劳伤、肝阴虚、营养不足,肾中阳气衰而不参固护任冲,邪气浸渗胞宫。或妊娠期饮用刺激性食物,母体中某种毒素传于胎儿所引起一种疾病。这种病多发于婴幼儿,少儿少见。瘤体呈圆型,体表红色且有纵横连结的血丝,质软。有的生长较快,有的生长缓慢。这种病十分顽固,用药不当就会有生命危险。先父曾传授这样诀言:“胎儿生长红丝瘤,肾中伏火郁结成;闻声辨色先第一,红青黄紫定吉凶;地柏僵犀快快治,紫色溃烂不复生。”这几句话说明,发觉红丝瘤后,应马上治疗,这样就完全可以治愈。如果溃口破烂流脓血,生命就要受到威胁。
    预防这种疾病,最主要的是妇女在妊娠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不能生气。多吃玉米、谷米、豆类和蔬菜。
    治疗这种疾病。首先从五官辨虚实,再从三关知轻重;病急则急应,病缓则缓解,滋阴降火、消肿散结均能奏效。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强,全面考虑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从局部的病变着眼;治疗时应观察局部消长,重视全身变化;当全身情况转好时,则侧重于肿瘤局部的治疗。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因此,李××医案的治验,从临床症状反映及手上三关色泽结合诊断为内热、火毒,由于她刚出生3个月,口不能入药,故先采用手中揉抹药水。手为十二经络之所,十二经络外连肢体,内连脏腑,通行全身,无处不到,又因水能制火,固手心揉抹药水开腠理、和营卫、扶正镇逆。尔后用诸药解肌肤、软散结、解肿毒,从二便排除,毒去肿自消。

    黄××,女。19岁,山西省稷山县底史村农民,于1983年7月2日初诊。
    患者两年前感觉左下肢酸软无力。近一年来,小腿窝渐渐长出一肿物,每逢劳累或寒冷刺激,左下肢伸屈便困难。在稷山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血管瘤”,建议手术切除。患者不同意,要求药物治疗,于是便前来就诊。
    经检查,瘤生于委中穴,约4cm × 4cm,质软,压之疼痛,表面光滑,色泽微青;食欲正常,精神尚可,舌质淡、苔灰,脉细涩。
    辨证诊断:血不养荣,荣卫不和,壅阻筋脉发为肿瘤。
    治疗方法:调和荣卫,通经活络,散结消肿。
    用药;
    1、大麻籽油100克,大将军10个、雄黄30克、梅片10克、藏红花20克、蝎尾10克、元明粉20克。
       用法:掘大麻籽油放入干净小铁锅内,文火熬,以冒青烟为度,离开火焰。把大将军放在新瓦上焙干,与其它5味一起共碾为细面,然后放入大麻籽油内,用竹签和匀。取少许,摊于布上,贴于瘤体,2天一换。
    2、处方:威灵仙20克、莪术10克、川牛膝20克、熟地20克、三棱10克,水煎服。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
    二诊(7月12日):药后肿瘤有轻微的疼痛,下肢发热,但伸屈行走仍不舒,舌质淡、苔灰,脉细数,继续甩药观察。
    三诊(7月22日):肿瘤微有缩小,但未出现疼痛现象。上方加丹参20克,继续用药。
    四诊(8月5日):左下肢较前轻快,贴药已用完。复用前方配制1剂,用法不变。
    五诊(8月25日):肿瘤缩为杏核大,舌质淡,苔灰,脉细数。
    六诊(9月15日):下肢行走感觉有力,而伸直腿或下蹲时,腿憋。上方加防己10克。独活10克,继续服用。
    七诊(10月6日):肿瘤消失,下肢有时无力,舌质淡、苔灰,脉细数。停止以上用药,改用下方,以通利下肢。
    处方;川牛膝12克,红花10克,木瓜10克,二花20克、白花蛇草10克。秦艽12克,桂枝10克、首乌12克、川朴10克、麻黄6克,天门冬12克,水煎服。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八诊(10月17日);患者连服5剂药,下肢伸屈如常。
    小结:筋瘤,祖国医学很早就有记载。我国第一部医书《内经.刺节真邪篇》说:“筋屈不能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
    根据我几十年的临床观察,筋瘤主要是由于过度劳累,寒冷交加,伤及筋脉,或因食物中的某些毒素被人体吸收进入血分所导致的一种疾病,它在人体各部位均能发生。因其发病愿因不同,肿瘤的性质也不同,筋瘤可分为血瘀型、痰结型,火毒型、寒结型及劳伤型等不同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筋溜。在治疗上应用不同的方法。如水遇寒冷则为冰。遇灼热则变为蒸气;磐石坚硬,经高温煅烧后,再加水,顷刻则变为粉末;木质再韧,刀伐则断,铁质再坚,火煅则化,火势再猛,遇水则灭;水流再急,遇堰则停。消瘤用药也如此,只要把握肿瘤的病理、病机、药性归经走向,配伍巧妙,在临床上均能获得疗效。否则,效果就不良。
    这种疾病多发生于成人。预防这种疾病,首先不能过度进行体力劳动;在天气凉爽季节,不要随意用凉水洗腿洗脚。如果意外地遇到寒冷凉水的刺激,要及时用手揉捋其肌肤,使血脉通利。其次,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肌肤卫生。
    本例从临床诊断来看,是因过度劳伤,寒邪侵扰,卫气阻滞,血不养荣所引起的。固在治疗上,主要应用调和荣卫、通经活络、散结消肿的药物;大麻籽油熟用,能渗能润,有保护肌肤之功用;元明粉润燥软坚;雄黄解毒杀菌,散百节大风;冰片、藏红花活血化瘀;大将军、蝎尾能穿肌肤达其腠理,专消肿核、散顽结。诸药配伍,有攻而不破、解毒消散之功。内服药物中,川牛膝、威灵仙都能通过下肢,行气血,痛经散结,一个行于筋里,一个行于筋外;三棱、莪术行气血化淤积,一个行血中之气,一个行气中之血;熟地生血补不足。五味配伍,一阴一阳并行,使气行不滞,血流畅通。外敷内服双施,功效更捷。因此,经过3个月的治疗,肿瘤消失。

    马××,女,29岁,河北省巨鹿县城关镇东韩庄村农民,于1987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右眼下帘(皮)长出一红点,而且生长得很快,20余日即增至黄豆大,形似番茄。在本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血管瘤”,医生建议气手术切除,患者不同意,前来诊断治疗。
    经检查,瘤体呈红色,根系长,质软,触之不痛,舌质淡、苔白,脉弦。
    中医辨证;心肺火上炎,迫血妄行,溢出经络,遇寒凝结,热毒内蕴则长而为瘤。
    治疗方法:凉血解毒。
    用药:
    1、处方:丹皮12克、茜草10克、藕节10克、黄芩10克、木贼10克、菊花15克、益母草10克、香草20克、沙参10克、栀子10克、连翘12克,水煎服。
    方义:丹皮、茜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藕节、益母草收敛经血;菊花、木贼疗目疾,引诸药入经;黄芩、香草清上焦热,解诸毒;沙参、栀子、连翘清利心肺,兼清热毒。
    汤药每日1剂,每剂煎2次,早晚各服1次。
    2、冰片5克、麝香2克、没药10克,3味共碾为细末待用。
    3、取一根长发,打—圈套于瘤根捆紧,逐日微增拉力。上药0.5克,放入酒杯,用凉水调浓后,用竹签取出抹于瘤根绳系处。1日1换。
    经过8天治疗,瘤自落,而眼下帘无疤痕。
    (按)血管瘤,祖国医学里称血瘤,很早就有记载。宋代《三因方》将瘤分成6种,即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瘸、血瘤;并指出:“按之推移得动者,可用取法取之;如推之不动者,则不可取也。瘤无大小,不识可否而妄取之,必伤人命。”这说明有些肿瘤是可以割取的,而有些肿瘤则不能割取;反之,割取后会引起不良后果。甚至导致死亡。关于肿瘤能否割取,最主要的是在于辨别。
    本例血瘤因生长于皮间。且根细头大,易于取下,故用头发以系之、但因它是血瘤,易出血不止,故重用凉血、收敛、解毒、泻火之汤剂内服,以镇血源。用冰片、麝香、没药以枯其根,镇其痛,祛腐生新,固治愈后不落疤痕。有关系瘤法,早在金元时代就有记载。《儒门事亲》载有:“指头面生瘤子,蜘蛛丝勒瘤子根,三、二日自然脱落””宋代《窦太后外科》记载:“用莞花根洗净,带湿不犯铁器,捣取汁,用生丝线一条,浸汁中一宿,以线系瘤上,一夜即落,不过两次,将龙骨、细茶、诃子末三味敷疮口。如无根,以莞花煎浓汁浸之亦妙。”清代《验方新编》也有舌上生瘤用蜘蛛丝搓线一条系于瘤根取瘤的记载。余父传授:“瘤大根细者易用绳系法。”又说:“瘤分七线,短线瘤、无线瘤均可取之,其它不易取,须用药饵。”上述记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血瘤,而且有助于我们加强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