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 咸阳 八王书屋2013年6月9日收集整理 ![]() ![]() 咸阳建置始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市境西部为有邰氏封地,东南部为有扈氏管辖地,北部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国,市区在市境东南部。公元前1066年(武王十一年),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封其弟姬高于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咸阳原)。穆王发兵攻犬戎,俘其五王.将犬戎从犬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兴平东南)逐到市境西部至陇山一带。公元前909年(懿王元年),因俨狁侵扰自镐徙都犬丘。公元前350年(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建都咸阳,次年自雍徙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恢复分封制,将秦内史和上郡一部分划为雍、翟、塞3国,是为“三秦”的由来。汉高祖初年,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取名新城。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西汉王朝建都长安,离咸阳很近,咸阳一带为西汉皇室的陵区,地位仍很重要。西汉十一个皇帝中有九个葬在咸阳北原,有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文帝霸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宣帝杜陵,汉元帝渭陵,汉成帝延陵,汉哀帝义陵,汉平帝康陵。这些陵墓周围还有许多权贵功臣的陪葬墓。当时还从全国各地迁徙富豪大家,在皇陵周围设置邑县,其繁华不让秦代。 ******************************************************************** 秦咸阳城遗址,咸阳是战国晚期秦国和秦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咸阳市区东15公里,南临渭水,北距台塬,现存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遗址中部偏北的"北坂"一带,发现了周长2747的宫城墙基。宫城内外,已探明建筑基址20余处,发掘了属高台建筑的一、二、三号宫殿遗址。一号宫殿基址平面呈"凹"字形,长177米,宽45米;夯土台基高出地面6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正中为主体宫殿,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盥洗室,沐浴室,室内墙上绘制壁画。宫城以外,还有著名的阿房宫,兰池宫,望夷宫等遗址。遗址内,还发现了长近千米的宽阔道路,以及冶铸,制陶,制骨等作坊遗址,发掘灰坑100多处,水井70余口。出土遗物以砖瓦等建筑材料为主,还有铁器,铜器,兵器,货币和陶器等,其中不少砖瓦和陶器上戳印有篆、隶体陶文,是研究秦都咸阳的珍贵文字资料。
![]() 横店影视城秦王宫 ![]() 横店影视城秦王宫 ![]() 横店影视城秦王宫 ![]() 横店影视城秦王宫 ![]() 横店影视城秦王宫 ![]() 横店影视城秦王宫 ![]() 横店影视城秦王宫 **************************************************************** 凤凰台位于仪凤西街北口,原为咸阳北城楼,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台高6.1米,占地800平方米,台上有大殿4座,传说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箫史吹箫引凤至此;另一说是其建筑形制颇似凤凰,故名凤凰台。台上东、西殿各为三间,中间两座殿前后纵排,前殿略高,台墩两侧有磴道,北面有南海洞,整体建筑形似凤凰。台前有石碑坊及32级磴道,磴道两旁有石栏杆、石墁道,以磴道中间两侧有铁铸八棱六屋塔,俗称凤眼。台上中殿前原有洞宇,后殿内供无量佛像,东殿供三太白像,西殿供三大菩萨像,墙壁上布满了佛教故事彩塑立神,山墙外镶有琉璃彩塑神化故事浮雕。特别是东殿山墙处镶有一幅完整的琉璃浮雕图案,弄玉乘凤,肖史骑马,秦穆公乘龙的传说故事,浮雕艺术精巧,栩栩如生。台上有一钟、一石一柏,钟声宏亮,可传数10里。乾隆时邑人张大森有诗云:“台起凌虚空,丹凤栖云表,磴道挂三峰,首尾俱缭绕。立神擎洞宇,天凤响柏杪,开户能明月,卷帘惊宿鸟……”凤凰台历经沧桑,部分富丽堂皇的装饰和原貌曾遭受火灾损失及人为破坏,现存的四座大殿,建筑艺术精湛,仍可见当年宏伟景观。 凤凰台相传由箫史与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而来,最早见于汉刘向《列仙传》曰:“箫史教弄玉吹箫作凤凰声,凤凰来,止其屋。秦穆公作凤台,一旦,皆随凤飞去。”据传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爱上了当时正在学仙的人箫史,箫史吹得一手好箫,箫声动听如凤鸣,弄玉听得如痴如醉。弄玉非常爱箫史,秦穆公便把女儿嫁给他,并在秦国的都城雍的附近建一高台,让弄玉箫史夫妇居住。弄玉在箫史的指导下,天天学吹箫,最后吹出的箫声如凤鸣,引得凤凰落于台上来听箫。终有一天,优美的箫声引来一龙一凤,箫史乘龙,弄玉乘凤,双双飞入云霄,腾空成仙而去……虽然这是神话传说,可凤凰台却千真万确地屹立在咸阳。而且是咸阳城区保存比较完好的高台建筑群。这一传说故事,展现了凤凰能“喻情”的神性,流传至今,后人为纪念这个历史的神话爱情故事,用建筑一种物体形式来表现,兼有实用、审美双重功能的空间造型艺术。凤凰台这座建筑,即是具有凤凰造型,表现凤凰文化,蕴含凤凰精神,并以凤凰为名称的建筑。 ![]() ![]() ![]() ![]() *********************************************************************** 大佛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彬县城西十公里的西兰路旁,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大佛寺因山起刹,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学者毕沅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 ![]() ![]() ![]() ![]() ![]() ![]() ![]() ![]() ![]() ![]() ![]() ![]() ![]() ![]() ![]() ![]() 彬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开元寺塔、彬县塔,民间称“雷峰塔”。位于县城内西南紫薇山下,塔高46.94米,塔底宽度14.04米,为楼阁式砖塔。塔体呈八角形,七层中空,每层有4孔拱状门洞,与长方形假门相间,逐层变换方位,叠涩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栏杆,有琥珀枋、斗拱、撑檩和飞檐,也有瓦当、滴水,石作角梁,各悬风玲,外观凝重挺秀,完全体现了宋代建筑风格。塔内装置了放射性转角阶梯,铺有木板,可盘旋而上登临塔顶,饱览县城及川道风光。 ![]() 三原城隍庙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我国古建筑平面轮廊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佑任(三原人)书法真迹为世称颂。 ![]() ![]() ![]() ![]() ![]() ![]() ![]() ![]()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 ![]() ![]() ![]()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八(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 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乾陵博物馆就建筑在永泰公主墓之上。 ![]() ![]() ![]() ![]() ![]() ![]() 长陵,系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在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北,距市区20公里。 陵基边长东西162米,南北132米,高32米,呈覆斗形,封土堆完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邦,字季,今江南沛县人,西汉王朝的创立者。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他与项羽起义军一起消灭了秦王朝。在楚汉战争取得胜利后,刘邦即皇位,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 刘邦建汉后,政策制度基本沿袭秦制,他积极发展生产,安定人心,与民主生息,推劝社会发展,奠定了汉王朝的基础。刘邦居帝位后,途经故乡沛县,设宴招待乡亲,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发壮志豪情 他于公元前195年病逝,终年61岁。长陵周围有吕后陵和萧何、曹参、张良、周勃等文臣武将陪葬墓。 ![]() 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 ![]() ![]() ![]() ![]() ![]() 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现已建成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巧妙融合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 ![]() ![]()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阳市30公里,咸阳国际机场2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 ![]() ![]() ![]() ![]() ![]() ![]() ![]() 顺陵位于咸阳城东北20公里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先以王礼安葬。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遂追封其母为孝明高皇后,改墓称陵。陵园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 110万平方米,有内城和外城。外城南北长1264米,东西宽 866米,南面正门并列两个土阙,相距50米。内城亦称皇城,位于外城偏北部,南墙长 286米,东墙长291米,西墙长294米,北墙长 282米。南墙中段有相对两个土阙,相距 22 米。城墙系夯土筑成,宽1.9~2.2米。陵墓位于内城北部略偏西,坟丘底部平面呈方形,每边长48.5米,高12.6米。墓道斜坡形,长28.5米,宽2米。墓道两 顺陵壁用石灰粉刷,绘有壁画。 顺陵是唐代武则天之母杨氏的坟墓,在今陕西咸阳城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顺陵有南北东西四门。现南门遗有立狮、天禄(鹿)各一对;北门有坐狮、鞍马各一对;东、两二门还遗有坐狮。其中以立狮和坐狮雕刻最为宏伟。立狮高约2.5米,双目圆睁,大鼻阔口,胸肌突起,作昂首行进状。坐狮高约三米,为历代石雕坐狮中最大,张口吐舌,筋肉突出。前肢和足爪,刻划特别坚实粗大,把狮子雄健的形象,加以有力的夸张。整个石雕,都刻制精美,强劲有力,气势慑人。表现了盛唐时期石雕艺术的宏伟风格。陵园内现存石刻34件,多数列置陵前,有华表、独角兽、石狮、石人、石羊。陵后有石狮、石马。东西两侧有石狮。石刻均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形象逼真,姿态生动。石座的四周有线雕花纹,其中以陵前的独角兽和走狮尤为精湛。陵前原立有石碑,今已无存。皇城南门外有一遗址,周围有破碎砖瓦,应是碑毁亭塌后的废墟。 顺陵附近出土过武三思镇墓石 1方,有“今陪顺陵”刻书。陵园西南有两座土冢,东西并列。西面一座已发掘,出土篆书、苏府君墓志铭盖一块;东面一座已塌陷,1984年出土《大唐故光禄大夫工部尚书使持节都荆州刺史驸马都尉上柱国莘安公窦府君墓志铭》一合。 ![]() ![]() ![]() ![]() ![]() ![]()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4公里处的鲁桥镇东里堡,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唐代卫国公李靖的故居。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花园,当时称李氏园,也称唐园,俗称东里花园。现在的故居大门曾被改为“三原民教官”,在大门的两侧是于右任手书的对联“天地有正气,园林无倦情”的雕刻。从拱形门洞进入故居,园内古木参天,曲廊曼徊,曲径通幽,藤蔓缭绕,虽然已是寒冬,但挺拔的松柏和努力绽放着生命的冬青却还郁郁葱葱,给肃穆的故园平添了一些生气。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游此园后,曾走笔写下《三原李氏园宴集》赞美:“莫春天早孰,邑居苦嚣烦。言从君子乐,乐彼李氏园;……”。遗憾的是,后历经战火,过去的唐园已成为一片废墟。李靖故居的建筑多为宋及明清建筑,后经多次修复。在清康熙年间,李靖后人黄州知府李彦瑁就曾出资对此园进行重修。历经沧桑,园归刘氏。清末时又烧毁过半,和尚明经质慧复修。园主人定名“半耕园”,意在敦促子孙修竹务花,“半耕半读”。并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陕西督学吴大篆书“半耕园”三字,刻石嵌于园门。由此唐园成为渭北驰名的古园林。唐园面积四十八亩,接近半顷,故又称“半顷园”。园内有读书堂、观稼楼、妙香亭、挂云楼、望月楼,还有假山、鱼池、石舫、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仿《红楼梦》大观园之布局,取苏杭园林艺术之奇巧。亭台阁榭,溢光流彩;奇卉异草,四时生香。数百年,挺拔的白杨,婀娜的垂柳,把整个花园点缀的异常秀丽。园子的西北角有一域空地,安放了很多石畜、石兽和石人像,虽然有个别石人人像已经没有头颅,但每一个石像都栩栩如生,精美异常,给园子也带来了一种人文生机。 ![]() ![]() ![]() ![]() ![]() 旬邑泰塔,沧桑泰塔泰塔坐落于旬邑县城中学院内,修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塔高53米,占地120平方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塔内中空,有木梯盘旋至顶,每层有拱形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各层门两侧砌有窗子,并刻有菱花格子和曲尺栏杆,整个建筑远视古朴壮观,雄伟挺拔,近观做工精细、灵巧雅致。泰塔又名旬邑宝塔,其原在僧人寺院,后由于历史变迁以及战乱的破坏,寺院早已不复存在,剩下这一宝塔历经近千年仍巍然屹立。泰塔之名,是根据我国传统的八卦学说而定的,这座塔的建筑基址在八卦学说中位于八卦的“泰位”,因此旬邑宝塔又称为“泰塔”。由于战乱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前该塔破损严重,1959年对该塔进行了修缮。塔下竖立的石碑就是修缮宝塔的纪念碑。目前,宝塔由于年代久远,地基下陷,现已向东北方向倾斜,据测定已偏离中心线2.296米,因此,人称该塔为“中国的比萨斜塔”。2001年泰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