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不幸福的公务员为什么不跳槽?

 一片绿叶之家 2013-06-09

  “非常幸福”的那些公务员,依另一部分公务员对他们的称呼,“那是些当官的”。越是基层低阶公务员,牢骚越盛,越觉得不公与委屈。而“资浅”公务员生发期望值的参照物,正是“当官的”。

  这两天好多人热议“公务员幸福不幸福”。这缘起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一家人力资源机构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该报告称,在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

  我看过一些媒体就此发表的评论文章。一般来讲,如果对现成调研信息不做独立判断,或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面对此类信息就只有认可的份。如果接着又在全盘承认的前提下展开议论,则更不靠谱。要避免这种谬误,最简单也最起码的办法,就是回顾相关“历史信息”。须知,某些调查机构报告“公务员幸福感最强”,此前早有多次了。

  公务员和群众之间,不存在任何“幸福自动相互转换机制”,谁的个人幸福就是谁的。在公务员一方,单纯提思想要求、喊口号,对提升人民的幸福很难真正起作用;在群众一方,认定公务员没有任何个人利益、个人幸福可言,也是糊涂看法。

  有论者说,“公务员本来就不该幸福”。凭什么?任何人都该幸福,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个世界上,如果出现了判决某类职业可以幸福、某类职业不该幸福的法官,那是魔鬼现世了。

  有评论认为,公众眼中的“最幸福”和公务员感叹的“最苦”的错位、矛盾是存在的,需要去调和。“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更加了解公务员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务员财产等信息公开的力度,让群众了解公务员的收入”。引号里,前句似乎说群众因不了解公务员的辛苦而误解、委屈了他们,后句似乎说公务员收入很低,只要公开透明,大家就不会嫉妒、羡慕了。这哪儿跟哪儿的事啊,争抢公务员岗位的激烈程度,有报考公务员热为证;公开公务员收入信息的措施总不出台,难道是公务员收入过低?

  调查方坦承“由于是网络调查,可能导致幸福感评判的偏差”。应该说,心理专业人士炮制的测验量表,网上和线下相比并无不同。问题不是出在调查方式上,而是出在取样上。这次调查共对9072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其中2.7%为政府机关、非营利机构人士、科研人员,且所有受调查者中74.8%为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

  调查方负责人说:“如果是一群40岁的公务员,和一群40岁的外资企业员工,可能结果就不是这样了。” 结果会怎么样呢?给出答案其实容易。不妨顺手拈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数据表明,根据被调查者的所属行业和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表示“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

  “非常幸福”的那些公务员,依另一部分公务员对他们的称呼,“那是些当官的”。越是基层低阶公务员,牢骚越盛,越觉得不公与委屈。而“资浅”公务员生发期望值的参照物,正是“当官的”。

  但另一方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该调查又显示,公务员的组织幸福感很高,排名正数第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调查方负责人认为,这与个人幸福感排名最后并不矛盾,前者是基于自身的幸福感评判,而后者是基于单位、企业、社会的幸福感评判。公务员毕竟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社会上更易得到尊重,人的价值体现容易得到满足。

  对于个人而言,处在某个行业或岗位而自认不幸福,当然可以自主调整,就像许多从业者炒老板,辞职跳槽另谋高就。专业人士给谁提供咨询意见都会说,个人幸福是太大的事情,身份和工作让人不幸福,你没理由留恋那身份、那地方。

  但是自认为不幸福的公务员为什么不跳槽?答曰,还有进入“非常幸福”那一群中的希望,希望比其他人还要大些。对提拔、进步或“非常幸福”绝望的也不跳槽,原因大约是:和那些非常幸福的比较,我确实很不幸,但是,别的职业可能更糟糕,和我现在的处境比,难说更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