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端午习俗多

 苏迷 2013-06-09

苏州端午习俗多

  冯 立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为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苏州一带则流传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吴越之地的另一种说法,则是为纪念一位因寻找溺水身亡的父亲尸首未果而投江自尽的14岁孝女曹娥。
  然而,不管是纪念谁,围绕端午节,各地民间都有纪念活动,其中有共性的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因为屈原自沉于汩罗江,伍子胥被“赐属镂”自尽后被“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曹娥也在水中溺亡,后人崇敬他们的精神,便纷纷用船打捞其尸体,由此沿袭成竞舟之风。是日,人们为木船安装上高翘的龙首和龙尾,在船身绘上龙的鳞甲,船上张旗结彩,壮士奋力划动桨楫,配以堂鼓助阵。江河两岸,搭起许多牌楼、凉棚,万人争睹,鞭炮齐鸣,喝彩鼓掌,气氛十分热烈。获胜者披红挂彩,被众人视为英雄。苏州的竞舟,过去主要集中在胥江、山塘、枫桥。在屈原投江后,相传人们为不使他的尸首被鱼吃掉,将贮了米的竹筒投入水中,此后又演变为用五彩色线裹粽抛于江内表示祭祀,这又逐渐成为各地端午裹粽、吃粽的习俗。苏州的粽子用箬叶(菰叶或芦叶)包裹糯米等物而成,品种有鲜肉粽、火腿粽、赤豆粽、枣子粽、豆沙粽、豆瓣粽等,以及无馅的白水粽,用艾草灰汁煮的灰汤粽等,形式也有三角粽、枕头粽、秤砣粽之分,可谓花色繁多,应有尽有。
  除了共性的传统纪念活动外,各地还有许多地方性习俗。端午时苏州百姓会在门上悬挂菖蒲和艾蒿,《清嘉录》中就有“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祛鬼”之说。据说钟馗有捉鬼的本领,家家户户还会挂出钟馗像,起到所谓“镇恶”的作用。当然,驱鬼避邪不足为信,但这一习俗则反映了民间一种扬善祛恶的向往,同时与“毒月”的观念有关。
  过去,人们视五月为不吉利的“毒月”、“恶月”,而五月初五又被认为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由此带来很多禁忌,比如这天忌盖房、忌晒被,孩子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不满周岁的孩子要到外婆家“躲午”。这天,人们还会佩带由苍术、白芷、芸香、大黄等中草药配制的香囊,挂于胸前;点燃苍术、白芷烟熏房屋; 用菖蒲和艾蒿烧汤沐浴;在酒中加入雄黄(中药)啜饮,并以此酒涂于孩子额、耳、鼻处。人们还将纸剪成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蛤蟆的图像贴到门窗上,以示将“五毒”钉死,它们就不会再祸害于人;还有的将五色丝线缠于小孩手臂,称为“朱索”或“长命索”,据说也可以降伏鬼怪。这些习俗如今看来好像非常可笑,但是如果联系五月的气象、物候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江南五月的天气已经比较湿热,蛇虫活动开始频繁,疫情也容易流行,过去人们缺少医学常识,便以上述各法来杀菌解毒,祈求健康平安,这也是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些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宋代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同时,妇女还盛兴绣制香囊,用于装入中草药挂带去邪;还有将彩绒布帛剪成花卉鱼虫或吉祥之物的,连成一串,称为“健人”,用于装饰,这些小工艺品既显示了吴中女子的精巧手艺,也作为互赠的节物,表达节日的祝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