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尢老与报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迷 2013-06-09
本报记者 张缮
  尢玉淇老人生前在《苏州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发表过大量的文章,与苏州日报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报元老、副刊部首任主任张昌颐回忆说,他认识尢老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是苏州文化名人、时任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的姚世英介绍认识的。尢老和姚世英解放前都曾经画过广告画,所以算是同行吧。1979年4月27日,《苏州报》复刊,张昌颐当时在《苏州报》副刊任编辑,认识尢老以后,听说尢老对苏州的掌故很熟悉,就邀请尢老撰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但尢老心有余悸。当时离文革结束没几年,尢老因为解放前当过报人,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吃过不少苦头,他的一条腿有点跛,就是文革中被打坏的。张昌颐就跟他说,现在时代不同了,没有关系的,不要担心。尢老先尝试性地写了几篇,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好,非常受欢迎,而且没有什么问题,他慢慢地就放开胆子了。1987年1月1日,《苏州报》 更名为《苏州日报》,改为每日出版,尢老继续为《苏州日报》撰稿。1994年1月1日,《姑苏晚报》成立,张昌颐任副刊部主任,尢老的阵地也跟着转到了晚报,在晚报上,尢老的创作热情喷发。他的文章不仅仅局限于对苏州掌故的回忆,还抒写了他对苏州的种种情怀,在读者中好评如潮。当然,尢老不会忘了他的老本行,他是解放前苏州美专的学生,颜文 的学生,油画、粉画、国画,各种样式的画他都在行,自然有许多画作也发表在晚报上。后来,尢老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三生花草梦苏州》,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苏州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发表过的。接着,其他文集和画册也陆续出版了。最有名的还是《三生花草梦苏州》,这部书后来曾数度重版,提到苏州掌故,大家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尢老,可见他的文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昌颐说,尢老解放后好像在二十四中当了很多年的老师,虽然肚皮里很有学问,但起先人们并不很了解他。可以讲人们是从报纸上认识尢老的,是报社挖掘出了这颗明珠。晚报成立后,记者在张昌颐主管的副刊部担任编辑,编辑尢老文章的任务便落到了我身上。尢老为人谦和,一点都没有架子,对我这个后辈也很客气。因为“尢”这个姓比较特别,它的来历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他怕我弄错了闹出笑话,多次叮嘱我不要和有一点之差的“尤”姓混淆起来。我曾多次到尢老位于温家岸24-3号的府上登门拜访。这是一处古色古香的老宅,离苏州三老之一的范烟桥的故居不远,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后来尢老搬到了东花桥巷4号。其后因为工作关系,好久没跟尢老联络,但尢老没有忘记记者这个后辈,每次出版新书和画册,都会托人带上。
  今年4月,一位朋友要出版一本书画鉴赏家徐沄秋的集子,苦于找不到徐沄秋的照片,记者根据徐沄秋1942年曾参加江苏美术协会于沧浪亭这个线索,想到了尢老,因为尢老解放前就读的苏州美专就在沧浪亭,所以想去问问他。记者来到温家岸24-3号的尢老老宅,邻居告诉我,尢老和爱人,老夫妻两个都住进了园区的一家护理院,记者就没有再去打扰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