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霾与西双版纳的雾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6-10
北京的霾与西双版纳的雾 
日期:2013-06-09 作者:张长 来源:文汇报

北京的霾与西双版纳的雾

  □张长

  近些年的气象预报新增了一个名词:“霾”。有时又预报为“雾霾”。其实,雾是雾,霾是霾,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雾是由大量悬浮在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而形成,是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成的产物,它是纯净的,滋润生命的。而霾则是由空气中肮脏的灰尘、硫酸、硝酸等有机氢化物所纠结形成,不是水成物而是气溶胶。气象学的定义是:空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公尺时就称为“霾”,它是肮脏的生命杀手。霾可以单独出现或与雾混合出现,与雾混合出现时统称“雾霾”。

  雾有时虽给交通带来不便,但总体是一种好的气象。霾就不是了,它是亟待清除的坏天气。不仅影响交通,更重要的是危害健康,它与一系列呼吸系统疾患直接有关,有人谓之“北京咳”。还诱发心脑血管系统疾患,钟南山院士指出霾会导致肺癌,这是很可怕的!

  我这辈子对雾很熟悉,“霾”却只从字面上想象。那怪异的字形很狰狞。电视画面上看到的霾则是一种灰黑的肮脏的空气,沉闷而压抑。对这种沉闷而压抑的氛围有真实感受于我还是最近的事。

  春节前,在北京的女儿请我到北京过节。想想,多年不去北京了,也想念活泼可爱的小外孙,便去了。出了航站楼,头上竟然是一片蓝天,虽不如高原蓝天那么明亮,蓝色调子还是让人赏心悦目。怎么不是气象预报员常提到的雾霾呢,女儿说,北京罕见蓝天,是我运气好,想看雾霾,多的是!果然,当晚的气象预报就说第二天是雾霾天气。我像个观光客似的,亟欲看看这大名鼎鼎的“霾”到底是啥样,给人何种感受。人也怪,有时那种“审丑”的等待也和审美的期盼一样。

  第二天一早拉开窗帘,只见窗外一片朦胧,近处的楼宇一片灰暗,远处一片乌黑,显得污秽而郁闷,什么也看不清楚。我想实地感受一下,看还有什么别的感觉,便走到楼下开了门,迎面扑来一股特殊的怪味,北京人可能习惯了,闻不出,我这个曾在空气最纯净的地方工作了十多年的人,鼻子对空气感觉是高度灵敏的,一下子就闻出这是空气里混有硫化氢一类的气味。这种气味我曾在一家化肥厂附近闻到过。但又不纯粹是硫化氢,还羼有煤烟味、油烟味……混合而成的“霾”的气味。当然,并非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常住的人可能习以为常,来自森林和海洋区域居住的人却很容易闻出来。这种由汽车尾气,供暖系统的煤烟,以及数不胜数的餐饮业排放的油烟,灰尘,混成了微小的PM2.5,黑色的霾便这样形成了。那天,我算是亲自领略了闻名中外的北京霾。怎么形容我的感受呢?我觉得狄更斯的《荒凉山庄》开篇对伦敦的霾的描写是最准确的了:“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于是,面对北京的霾,北京人出行只有围头巾、戴口罩,这种打扮成了北京雾霾或沙尘天一道特有的风景。

  我不禁回忆起西双版纳的雾来了。

  西双版纳属热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只分旱季和雨季。我的印象中,旱季从每年10月开始,到第二年5月结束,其他则是雨季。旱季几乎天天是晴天,但植物并没有旱死,靠的就是西双版纳的大雾来滋润。雾几近一场毛毛雨,天天下。一般从午夜十二点开始,山峦、森林,田野……处处升腾起夜雾。如果这时有月光,可以看见那金色的月亮逐渐被雾气包围,慢慢地像金色的糖块般溶化在浓雾中了。这蒙蒙的雾气就这样在菩提、芭蕉、榕树……所有的树叶上凝聚成一滴滴的水珠滑落,得得的敲响了下面的叶子,从午夜直响到第二天中午。半夜醒来,听着那滴滴答答的声音,有时会想到李清照的词:“梧桐更兼,到黄昏点点滴滴。”但这里没有愁,感受到的只是恬静和温馨。

  浓浓的有雾的夜晚走在田野里又是别一番感受:被大雾笼罩的村寨里传出咚咚的象脚鼓与嗡嗡的芒锣声,显得悠远而又神秘。大雾要到第二天上午才会散去。晨光熹微中,看得见雾气渐渐变淡,远山近树,竹楼缅寺,仿佛裹了一层薄纱。随着叮咚的牛铎声,朦胧间一群牛从寨子里缓缓出来,又或是挑着水罐的傣族少女,婀娜的身姿从模糊而终于清晰。太阳出来了,鸟儿唧唧喳喳地叫着,在阳光里晒着被一夜浓雾打湿的翅膀,地上的雾于是凝聚成一朵朵白云缓缓升向晶蓝的天空。到午夜,朵朵的白云又从天上落下化成雾气,如此周而复始,至整个旱季结束。森林越密,越浓,这雾也就越大。早年的西双版纳到处是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每年的旱季,那弥天的大雾也便如期而至了。

  我想亘古以来,那些从未被破坏的生态,那些从未被砍伐过的原始森林的上空,飘荡着的就是或淡或浓的雾而不是霾。雾是大自然孕育的,而霾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制造了霾,当然也可以不再制造它。在英国,这个最先制造霾的国家率先在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逐渐停止了燃煤,实现了天然气化,并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使用,同时建节能办公楼,用新型能源,终于恢复了伦敦的碧水蓝天。此外,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都在努力消灭人类工业化制造出来的这一恶魔。

  我想霾在北京肆虐的日子,西双版纳升腾起的还应该是湿润的雾。因为几年前我到西双版纳路经野象谷一带,仍然看到那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包裹在如纱帐般的雾气里,深感欣慰。到了景洪,雾气没有了,我有一种隐隐的担忧,该不会连过去大雾笼罩的景洪也没有雾了吧?昨天读报,一张景洪闹市的照片跳入眼帘,题目叫“景洪人造雾净化空气”,不禁大吃一惊!照片说明是“为净化城区空气环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委市政府引进降污效果突出的‘雾博士环境空间净化系统’”,随后的文字更以一种欣赏和赞美的口气介绍人工雾之后一条大街的环境改变(《云南政协报》2013-3-4第四版)。看着照片,我真不知道这是可喜还是可悲。景洪竟成了连雾都需要人工制造的城市了!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景洪市中心街道上朦胧的晓雾中人们赶早街的情景,那如诗如画如梦幻的场面使我至今难忘。

  野象谷今天之所以还有雾,只因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去,西双版纳之所以有雾,是因为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的生态环境都非常好。今天,景洪要想升腾起往昔的大雾,只有种树!种树!还大自然以千万亩森林。“雾博士”之类的东西,它再先进,能滋润、净化十二版纳(“西双”即傣语“十二”之意)的山山水水吗?!景洪已经要靠人工造雾,哪一天会不会也出现北京一样的霾?我甚至暗暗怀忧:西双版纳的雾还能存在多久?如果这里都成为霾肆虐的地方,那将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生态噩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