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香君与侯方域

 兰黛公主 2013-06-11
  李香君,又名李香,为秣陵教坊名妓。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往,嫁与侯作妾。侯曾应允为被复社名士揭露和攻击而窘困的阉党阮大铖排解,香君严辞让侯公子拒绝。阮又强逼香君嫁给漕抚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争,此时正值马、阮大捕东林党人,侯等被捕入狱,香君也被阮选送入宫。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降顺了清朝,香君之下落,众说纷纭。
  歌罢杨柳楼心月,舞低桃花扇底风。在那些暖暖软软的香风中,居然还是熏出一些硬骨头。李香君,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名妓,又是一个诗书琴画歌舞样样精通的角儿。因为养母李贞丽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刚十六岁。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确实才华横溢。他原本是明崇桢户部尚书侯恂之子,十五岁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不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几位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颠痴狂笑。侯方域与李香君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的青楼玉女,两情相悦,正是狂蜂爱上香花。
  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银子,无能为力。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但是,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了不起的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
  阮胡子给气死了,侯方域只好逃亡。其实,很多时候,像阮大铖这些机会主义者也不过是文妓,人尽可妻。妓女无情是职业要求,而“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指望书生是不成的。侯方域不成,阮大铖也不行。自侯郎去后,李香君结束了自己革命性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候公子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了。李香君一口拒绝了,田仰还要坚持,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
  阮大铖也算是文坛上响当当的腕儿了,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而是为南明皇朝弘光皇帝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去。
  青楼皆为义气妓,英雄尽是屠狗辈。妓女用性命来维持自己的贞节和道德大义,士大夫倒是放弃原则,随时准备改换门庭。入清以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而且只进了副榜,又引起许多人非议。

    三种结局 

    关于李香君有三种结局:一种是终于在苏州与侯方域重逢了,被一个老头当头棒喝,两人拔剑四顾心茫然,勘破尘缘,只好出家了事。一种是李香君顺利嫁给侯方域为妾,侯方域变节南下,李香君则在侯府里被人赶了出来,寂寥而死。第三种则两个人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李香君就留下一柄桃花扇恹恹地死去。临去之前留下一句话:“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可惜,她的侯公子连玩世的犬儒主义者都做不成了,白白污了香君的名声。 [编辑本段]李香君归宿新考  近几年来,我们反复研读侯方域的遗著《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查阅《侯朝宗公子传》、《侯氏家谱》和商丘方志等资料;又多次漫步于秦淮河畔,驻足于媚香楼前,三登南京栖霞山,四赴河南商丘古城;向侯方域研究专家何法周、王树林教授请教,与秦淮文化热心人把酒共话,同侯氏后人、陈贞慧后人和商丘文化名人尚起兴先生促膝长谈;在历史的烟尘中寻丝觅迹,在留有主人公足迹的遗址前踏勘凭吊……迷雾逐渐散去,疑团逐渐化解,我们终于发现:侯方域、李香君非但没有在栖霞山抛却尘缘,反而尘缘绵绵,二人从栖霞山携归河南故里,养育后代,相伴终生,而那把引发戏剧家孔尚任创作灵感的桃花扇至今尚存人间。

李香君,1624年(明天启四年甲子)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兄妹三人,有两位哥哥。其父原是一位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后家道败落,飘泊异乡。1631年(明崇祯四年辛未),也就是李香君八岁时,被秦淮名伎李贞丽收养为养女,即随养母改吴姓为李,名李香,号香君,绰号“香扇坠儿”。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己卯),也就是李香君十六岁时,与从河南商丘前来参加秋试的侯方域相识,后以身相许,誓死白头偕老。侯方域送宫扇作为定情信物。1644年(清顺治元年),北京紫禁城天崩地陷,明朝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清兵大举入关,明王朝覆灭。明宗室在陪都南京仓促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原来阉党的一帮余孽阮大铖之流又重新执政,大肆对东林党、复社人士进行报复,下令缉捕侯方域和其父侯恂,侯方域在宜兴亳村陈贞慧家被捕,押送至南京大牢,侯恂逃亡到安徽徽州朋友处避难。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他们星餐夜宿,历尽艰辛,回到商丘侯府。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从1645年到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
  魂归打鸡园
  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为香君求子、寻亲的时候,她经常担惊受怕的身份问题终于暴露了。公公侯恂这位孔孟之道的卫士,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当即命令李香君滚出翡翠楼,后经人讲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那里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村落。而此时得知李香君已身怀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丫头去那里服侍。
  侯方域在江南寻亲求子回到商丘之后,发现李香君被赶到城郊打鸡园,心如刀绞,悲愤至极。他多次在父亲面前长跪认错,替香君辩解,说明她卖艺不卖身,请求父亲收回成命,但最终遭到的还是无情的训斥。1653年春,李香君在打鸡园生下一个儿子,但因为自己是下九流,身份低贱,孩子不能随侯方域姓侯,只能随自己姓李。孩子生下不到几个月,李香君便在郁闷绝望中含恨离开了人间,终年三十岁。坟墓埋在村东头。侯方域在痛苦与内疚中,为李香君立碑撰联。墓前树碑,碑上撰联:
  卿含恨而死 夫惭愧终生
  碑前摆一石桌,桌前立一圆形石墩,上面镌刻着“愧石墩”三个大字。侯方域生前经常去凭吊,每次他都呆呆地坐在愧石墩上,久久不忍离去。
  在李香君去世仅一年后,也就是1654年的12月13日,年仅三十七岁的侯方域,也在忧闷中走完了自己充满惆怅悔恨的人生之路。
  李香君生下的那个儿子,原先一直住在打鸡园,后来搬迁到离侯府南园一里路的侯宅——雪苑村(侯方域号雪苑)居住。侯府一再严厉申明,无论到什么年代,李香君遗留下来的那一支,都“只准口传,不准入家谱”。所以,长期以来,李香君的后人便名不正言不顺、忍辱负重地在雪苑村一代代生存繁衍,直到今天。现在全村李姓已有三百多口人了。为了进一步核实雪苑村李姓的来历,我们前年深入该村访问。在座谈时,李氏的后人还以为他们的先人是妓女而不愿承认自己是李香君的后代呢!我们反复讲解李香君是歌伎,卖艺不卖身,是一位忠于爱情的纯洁烈女,是一位有气节的奇女子。说他们明明是她的后代,却因为长期受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不敢正视,不敢承认这个铁的事实,很对不起这位一生光明磊落的老祖宗。让他们挺直腰杆,为有李香君这样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还劝说他们逢年过节去给李香君扫墓祭祀。
  接着,我们又步行来到侯恂当年住过的南园(今侯小园村)。一位热情的青年说:“西边雪苑村姓李的都是李香君的后代,一代传一代,谁都知道,可李家就是不说,为啥呢?有顾虑呗。人家会说,他有爹,不姓爹的姓,姓他娘的姓,丢人哩!其实社会早变了,到什么时候了,还顾虑它干什么?”说完,他自己也笑了。
  一位侯姓老人对我们说:“本来雪苑村姓李的就是俺侯家的后人,不说就是了,家谱上不让记,老辈儿也不让讲。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总是俺姓侯的骨血,这错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