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段亲子关系背后,都有上一代的影子

 昵称936669 2013-06-11

胡慎之:每一段亲子关系背后,都有上一代的影子

8



 

伴随成长脚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困惑,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着自己艰难摸索。然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专业的知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拥有智慧和一颗柔软的心,他们就是心理咨询师。本刊每期将邀请一位著名心理咨询师做客心理会客厅,聊聊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给别人带去幸福。

 

采访对象:胡慎之。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关系心理学家,微表情专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记》等多家媒体特约专家。著有《变形记—十天变成一个好孩子》《别对我说谎—微表情读心术》《童心密码》等书。

 

人物标签:心理专家胡慎之说,是否能做好父母,取决于我们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几年,胡慎之接触到了很多不知如何处理亲子关系的父母。这些父母痛苦地纠结于自己和孩子的关系难以亲近,却不知道亲子关系不仅仅关乎两代人那么简单……

 

亲子关系必修课:扫除上一代亲子关系的阴霾

 

身为亲子关系心理专家的胡慎之,几年前还纠结于自己和父亲的关系。这么多年来,他甚至还时常沉溺在“我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的纠结里无法释怀。

 

“我们家是书香门第,我是老大,弟弟是早产儿,12岁之前体弱多病。所以,父亲对弟弟的要求是‘活着就行’,为了全心照顾弟弟,我被送到奶奶那里。父母一方面不照顾陪伴我,另一方面却对我期待极高,他们希望我光宗耀祖。所以我小时候就养成了‘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个性,这很不好。”

 

3年前,胡慎之还常常因为吃饭这样的小事而情绪失控。比如,公司订餐,送餐的来晚了5分钟,他就会气愤不已,先是训斥迟到的送餐员,然后再不分青红皂白斥责一通负责订餐的职员。

 

每天要处理的事很多,胡慎之都特别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为何吃饭这件事会让他如此愤怒?他说:“因为某些重要的心理原因,男人是受不了饿的。”胡慎之之所以无法挨饿,其实是源于儿时父亲对他的严苛,源于他和父亲难以亲近的关系模式。

 

小时候的胡慎之很调皮,所以他一旦犯错,父亲就让他跪在小板凳上,然后面壁思过3小时。要命的是,被罚常常都是放学后该吃晚饭的时候。家人坐在桌旁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胡慎之却饿着肚子下跪、面壁。妈妈和奶奶向父亲求情,让胡慎之先吃完饭再面壁,父亲坚决不答应。

 

“那时正是我长身体的时候,挨饿的滋味真是刻骨铭心。我永远还记得那种滋味,我当时对父亲恨之入骨。但慑于他的威严和强大,我从来不敢反抗,是能躲就躲。”胡慎之说,他压抑着自己的愤怒,按照父亲的期望,一直做着乖乖仔。

 

大学毕业后,胡慎之被分配到防疫站工作。一次,他去一家饭店检查卫生时,饭店老板给他们安排了午餐,但却忘记通知厨房。等胡慎之和同事做完检查准备就餐时,饭店的服务员却说,没有他们的午餐。

 

胡慎之突然大发雷霆,他叫来饭店经理和老板,把他们挨个儿狠狠训斥了一番。尽管,对方说已经在准备他们的午餐,但胡慎之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因为这次“挨饿事件”,年轻气盛的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停找这家饭店的茬儿。从那以后,他更是一到饭点必须马上吃上饭,否则就会大发雷霆,把身边的人吓得不敢出声。所有人,包括胡慎之,都不明白为何他在吃饭这件事上,如此敏感和不可理喻。

 

直到3年前,胡慎之在成都机场正准备上飞机时,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父亲依然是那个父亲,即使儿子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依然觉得不够光宗耀祖,所以依旧对他很有要求。胡慎之突然对父亲说:“爸,我有你这个父亲,是我的命;你有我这个儿子,也是你的命……”这句没头没脑但却脱口而出的话,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胡慎之突然感到如释重负,突然觉得他向原本疏离的父亲走近了一大步。他终于接受了有这样一个父亲的事实。“以前,我一直想,我不该有这样的父亲,我应该有更好的父亲。”胡慎之说,那一刻他明白:这个老头子是自己父亲的事实不可能更改,如果自己不想一直和他这么对峙下去,那么就不能再抱怨而是接受。

 

胡慎之说,明白这个道理时,他已经做了父亲,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并非全由父亲造成,因为他可以为自己负责。他也因此明白了:自己为何经常因为吃饭而情绪失控的缘由,是把对父亲让自己挨饿、对自己严苛过度的愤怒,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去了。

 

胡慎之坦白,在和父亲关系改善之前,他一直想用叛逆来“报复”他,比如他放弃了父亲认为不错的工作而选择了心理学专业。所幸,后来专注于亲子关系研究的他,最终主动迈出了亲近父亲的一大步。

 

很多向胡慎之咨询亲子关系问题的父母,都有着和他极其相似的经历:比如有一个严苛“无情”的父亲,用自己以为好的方式去教养孩子,却不知道孩子真正想“吃”的是什么;还有的母亲一味地宠溺孩子,把明明是一个瓜的孩子当做梨来养,“瓜”显然无法成为“梨”,但母亲却会对孩子大发雷霆,把亲子关系搞得一团糟,还不觉得自己有任何责任;还有的父母,自己和伴侣的关系异常紧张,却妄图要在自己和孩子间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当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父母,当我们和父辈之间有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时,显然,我们是很难处理好当下自己和子女的亲子关系的。

 


“小萝莉”“妈宝男”:“袋鼠妈妈”为何噩梦连连

 

胡慎之说:“所有的父母都想成为子女心目中最好的父母,而他们的孩子最好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们做梦都希望自己变得和那些‘庸常’的父母不一样。”这些人想要超越和区别的对象,常常是他们自己的父母。他们小时候,父母或重男轻女、脾气暴躁,或忙于工作而不陪伴孩子。于是他们在很小时就发誓:“哪天我做了父亲(母亲),一定要和我的父母不一样。”

 

如果不是自己后来从事心理学研究,那么当他也做了父亲后,胡慎之十有八九可能也会像当年的父亲一样,用“挨饿”来惩罚孩子。尽管,他是那么痛恨拿挨饿来惩罚孩子的父亲。“我们总想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当然,很多人也真的能做到和自己的父母不一样,但‘不一样’就是好的吗?”胡慎之常常这样问那些不想重蹈自己父母覆辙的年轻父母。 

 

现在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疼爱过火了。“不许别人碰”是这类妈妈最大的特点,她们中有些人,甚至不让自己的父母碰孩子。孩子哪怕离开自己一小时,妈妈都不放心。

 

母亲过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当然十分依恋母亲。这时,问题来了,一方面,她想做一个“完美妈妈”(多半是她儿时对妈妈的完美想象)不准任何人碰孩子;另一方面,孩子一天到晚黏着自己,妈妈又觉得很无力。特别无力时,她会求助于丈夫、父母和公婆,一旦家人没有如她所愿给出教养孩子的合理方式,她就会转嫁焦灼、愤怒、压抑,亲子关系的矛盾扩大到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到最后,这个妈妈会满世界找专家,期待能从那里得到正确教养孩子的方法。

 

“很多心理问题都能找到解决工具,但唯有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很难借助工具解决。”胡慎之说,首先,大部分求助于心理专家的母亲,倒是很愿意倾诉、沟通,但问题是,她们愿意倾诉的,全都是孩子的问题以及对孩子的抱怨和担忧。她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或者承认自己有问题却不愿意说出来。这样的求助,无论对方是心理专家还是朋友,都会陷入困惑和无奈。专家也没法告诉她该怎么去处理亲子关系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长不大的“小萝莉”,让人觉得她们可爱、单纯,但胡慎之却恰恰觉得反映了一种很糟糕的亲子关系。差不多所有“小萝莉”都是“大叔控”,她们喜欢比自己年长得多的男人,而大叔们刚好喜欢长不大的小女孩。于是,妈妈们的“小萝莉“被“怪叔叔”拐走了,她们更加愤怒,也更加无力。殊不知,这都是妈妈过于照顾和保护孩子而造成的。当“小萝莉”真的长大,就很可能弃“大叔”而去或被“大叔”抛弃。于是,妈妈们新的烦恼又来了:长大的女儿不再和自己亲密,她们还变得敏感而叛逆。

 

如果是儿子,有些妈妈会这样想:“我要把儿子拉到我这边,万一老公对我不好,我还可以拿儿子治他。”于是,天天黏在妈妈身边,长不大的“妈宝男”出现了。胡慎之说,他曾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9岁的男孩,竟然还在和妈妈睡!医生检查后发现,这个高大英俊的男孩,竟然没有正常的性冲动和性能力!“他把自己阉割了,我指的是心理阉割。永远无法正常地恋爱、结婚,他只会爱自己的母亲。”

 

胡慎之说,“小萝莉”“妈宝男”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不男不女”,而这和他们与母亲的关系过度紧密不无关系。而母子、母女关系过于紧密,说明他们与父亲关系的异常疏远。胡慎之说,现代社会里,几乎有80%的父亲是缺失的,他们有的忙于事业,有的忙着找“小三儿”。于是,家成了妻子和孩子一起困守的地方。妈妈将所有能量转移到子女身上,过度保护和要求,她们害怕孩子长大,害怕他们像丈夫一样疏远离开自己,不知不觉就培养出长不大的“小萝莉”和“妈宝男”。

 

因为父母过于严苛,孩子就会小心翼翼,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当他们一旦长大了,这种冷漠和隔阂就会更甚。胡慎之说他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反之,父母过于保护、疼爱的孩子,恨不得像袋鼠妈妈一样把孩子装在自己“爱的口袋”里的孩子,看起来与妈妈的关系亲密无间,因为他们被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实际上,他们悲观、压抑、敏感、讨好和多疑,他们的心和母亲其实相隔甚远,根本就构不成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

 

真正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呢?为了更好地处理两代人的亲子关系,我们是否还要回头重温自己和上一代的关系,然后才能让亲子关系变得真正亲近?

 

接受、尊重和陪伴:亲近没有那么难

 

胡慎之说,一个单亲妈妈向她求助,因为她生下儿子后,就没再上班,将全副身心扑在孩子身上,无微不至地陪伴和爱护。后来丈夫车祸离世,她也没有再婚,找的工作都是在家里兼职的,以便更好地陪伴、照顾儿子。儿子从小就很乖,跟谁都说他有个世上最好的妈妈。这个妈妈也一度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她终于成为了自己儿时期望的“完美母亲”了。她说,当初自己出生后一个月,父母就因为工作太忙把她送到了乡下姥姥家,直到上初中才被他们接回到城里。

 

“父母一点都不爱我,他们陪伴照顾我的时间少得可怜。所以我长大后跟他们一点都不亲,他们心里难过,我何尝不是?我从小就发誓,等我做了母亲后,一定要给予孩子满满的爱……”这位妈妈说到这里泣不成声,因为儿子一到青春期,突然变得很叛逆,连看她一眼都觉得费劲!胡慎之说,当他听完这个妈妈的叙述后百感交集,也有一丝丝欣慰。因为,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后,没有几个父母愿意袒露自己的“秘密”,比如儿时的生活经历。对心理专家来说,每个纠结于无法更好地和孩子相处的父母,他们都或多或少和自己的父母有类似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并横亘在心里没有得到解决。但可悲的是,没有几个做了父母的人,愿意说出自己有着怎样的父母。他们觉得现在和子女的关系不紧密,和自己的过往没一点关系。

 

这是不对的。胡慎之建议这位妈妈,先回头梳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理解当时他们和自己的不亲近是迫不得已,从而将他们留给自己的阴影驱散,然后再好好地看待并处理自己和儿子的问题,亲子关系可能就会变得简单得多。

 

很多人抱怨父母,说他们对自己的抚养和教养不够好。但胡慎之却说,不能一味否认老一辈和他们的亲子关系模式。“我特别羡慕父辈的婚姻模式,那种只有两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把孩子养活的关系模式。现在呢,似乎单亲父亲或未婚妈妈,只要能挣钱,一个人也能把孩子养得很好。”胡慎之说,但这种“很好”背后的心酸和无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现代家庭里亲子关系很紧张的另一个表现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是‘鸵鸟式’的,冷冷地过日子,彼此之间很疏淡。他们的情感需要,似乎并不需要从伴侣、孩子那里获得。我们有时间玩微博、微信,放假在家,丈夫打游戏,太太看韩剧,孩子玩iPad,没有最基本的陪伴,更别谈沟通交流。亲子关系如何形成?两代人如何亲近?”胡慎之说,他很怀念自己小时候,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渴望》的情景,一起等候、争论、欢笑和感动。“但是现在很多人,在拒绝或不知道怎么去和伴侣、孩子沟通。我们的陪伴愿望都很强,但回避的愿望却更强。”

 

这些现象让胡慎之感到担忧、寒心也无力。所幸,已经和父亲重建亲密关系的他,更明白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儿子刚上小学,胡慎之坦言自己对儿子的陪伴太少。孩子住校,他又很忙,成天飞来飞去的。可是一旦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他就会想方设法推掉,然后去陪伴孩子。他希望自己的这些做法,能给一些父母以启示,那就是不要老以“我很忙”“我这还不是为了你”做借口,错失了很多原本可以和子女很亲近的机会。

 

“请时刻觉察自己。当你对孩子心怀不满的时候,先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不要让孩子成为满足自己或推卸责任的工具,要勇于承认自己内心的无力,懂得把自己和孩子分开。”胡慎之说,同样的一碗饭,宝宝自己扒拉进去和被人一口口喂下去是不同的;同样一个放在抽屉里的玩具,妈妈拿给宝宝,或者宝宝自己寻找到,宝宝的体会是决然不同的。

 

胡慎之说:每个性格鲜明的孩子,其实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比如爱搞破坏的“坏”小孩,一定有着喜欢惩罚、施虐的父母;容易情绪失控的孩子,父母可能比较懦弱无能。而真正和谐的亲子关系配对应该是:爱并宽容的父母—充满爱和正能量的小孩。说到底,孩子内心的爱,来自父母,父母彼此相爱,孩子才能感受爱和懂得爱。所以说,要真正让亲子关系变得和谐美好,除了要处理好我们和父辈的关系外,还要处理好自己和伴侣的关系。夫妻关系的和谐、亲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并知道如何去做。

 

怎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和谐的?如何让亲近变得简单和有效?在采访最后,胡慎之说:“身为子女,请接受并宽容那样的父母;作为父母,请尊重和陪伴这样的孩子。当我们梳理并接受了自己和父辈并不完美的亲子关系后,我们和子女的亲子关系,也许就会渐渐趋于完美!”文/本刊记者?田祥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