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三板 资本市场最后的盛宴?

 昵称177104 2013-06-11

2006年在北京国家级高新科技园中关村诞生的“新三板”,如今摇身一变,将承担起“上市预备板”的功能,随着种种壁垒的打破,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迎来最后的制度性机会。                                                                                  

“新三板”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俗称。相对于沪深股票市场,“新三板”被定位为全国性的场外市场,为规模更小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流转和定向融资服务。                                                                                      

2013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的三个配套指引,这意味着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可以开始向证监会报备。同时,总部设在北京金融街的“新三板”交易所也将全面修订各项制度规则,以做好准备接纳非上市公司挂牌。而其覆盖范围也将在目前的4个国家级高新园区的基础上进行一步扩大。                                                                                                                                            

从证监会到交易所,整套制度规则的改变表明以往的框架被打破了:挂牌公司的股东人数突破200人,这意味着进场的人多了,钱也自然多了,市场规模和流动性将陡然上升。在敏锐的投资人眼中,资本市场上最后的盛宴已经开席。                                                                                                                        

未来5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5000家,总市值突破10000万亿元,年交易量约4000亿元。投行圈早已闻风而动,各种迹象表明,证监会有意让“新三板”承担“上市预备板”的功能,拟上市企业先选择在“新三板”挂牌,通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披露即可提高规范运作水平,也可通过市场检验自己的经营能力,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如果这一设想落实,“新三板”将具备“上市准备板”的功能。                                                                                  

事实上,眼下证监会正在严厉排查882IPO申报企业的财务质量,一批出现业绩下滑的企业也可能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到“新三板”,如此一来,“新三板”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意义将大大超过从前,监管层寄希望于新三板既能纾解主板上市排队的压力,又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老问题,看起来投资者和监管层一拍即合。                                                                                

问题又恰恰在此:“新三板”的推出,如何能避免重蹈创业板的覆辙?想当初,创业板的诞生,就是为了增加中国资本市场的丰富性和多层次,尤其是希望其能为那些创业不久的新兴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的困难,帮助它们加速成长。然而几年下来,实践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创业板因其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募资额的“三高”,几乎沦为企业和PE的造假圈钱工具。                

分析家们认为,创业板早已逐渐失去了最初的光环,它与中小板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些上市公司炒作自己的股票,一些PE和公司高管频繁套现,甚至有的公司业绩彻底虚构,而许多保荐人和会计师事务所形同虚设。            

可以说,创业的“创业”之路十分坎坷,其累积的问题仅乎积重难返。在这种情况下,“新三板”作为一个与主板和创业板相衔接的、新的、层次更低的区域性市场,它推出之后又将遭遇怎样的命运?如果不能吸取主板和创业板的经验教训(更多的恐怕是教训),在市场制度设计上有质的革新和突破,那么,所“最后的盛宴,究竟又将是为谁——而设?                                

2013610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