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成宫醴泉铭》学习资料汇集 超值收藏

 率我真 2013-06-12

欧阳询生平简介

      

欧阳询,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卒(公元557-641年),终年84岁。复姓欧阳,名询,字信本。据《唐书·欧阳询》记载,他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一生经历了3个朝代。少年及青年时期生活在南朝陈。他出身贵族,聪明敏悟,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他的父亲在33岁时因犯谋反罪被杀,欧阳询由于得到父亲好友江总的保护才幸免一死。江总字写得很好.是一位书法家。在他的教育指导下,欧阳询受到了良好的书法熏陶。他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好学,当了掌管宗庙礼仪等事务的“太博士”。以后,他与后来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交往密切。李渊建唐时,欧阳询已年逾60,他深受李渊、李世民(即唐高祖、唐太宗)的器重,曾作过修改政令的“给事中”、掌握时辰的“率更令”和专门修编文章的“弘文馆学士”等官职。作为—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主持编纂了长达100卷的著名类书——(艺文类聚),同时他还是唐朝初期著名的碑文撰写大家。他的楷书,博采南北朝宏碑巨制.兼有铭石之书与魏晋尺牍真迹之长,刚健险劲,法度森严,在书法史上,他的影响之大,除二王、颜真卿之外,很少有人可与比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到的欧阳询楷书(主要是碑刻)字迹,大约有十几种。但其中确定为欧阳询真迹的,只有4种,其余10多种,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均为后人伪刻。不过,这些传世书作,无论是碑刻还是拓片,即使不是欧阳询本人书写,从字体的各方面来看,至少也能以假乱真。由此不难看出,后人是多么喜爱欧阳询的楷书艺术,以至有人不惜作假来满足人们学习欧体的需要。

《九成宫醴泉铭》艺术风格

《九成宫醴泉铭》艺术风格

       

《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七十五岁时书。此碑是奉诏而作,又当其书艺已臻炉火纯青境地之时。因此,全碑笔笔不苟,刚劲精密,历来被认为是欧书代表作。此碑点画方圆兼备,稳健含蓄,较之《皇甫诞碑》显得丰腴、浑厚。在淳厚匀整中寓以深厚功力。横画布排严整,微微上翘,竖笔挺拔劲健,竖弯钩保留了隶书笔意。结构看似平稳端正,而其横画的上翘与结构组合使人感到险峻欹斜。这种稳中寓险,险中求稳的结构特点,正是欧书的鲜明个性。此碑竖画伸展,结构长方;左右对应竖画往往呈内凹之势,更显得字形耸立挺拔修长,唐张怀瓘形容欧书“森森焉若武库戟”,并认为“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非常准确地评价了欧书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成就的优劣得失。

        初唐书风受李世民影响,表现为崇尚二王。欧阳询书学二王,又深受北碑影响,在当时浓烈的社会审美趋向左右下,法兼南北,融清雅秀丽与遒劲雄强于一体,使刚劲与平和、端稳与险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书风,确是难能可贵。

尤其他在自己的实践中,使楷书的法则得到了相当的完善。因此,后世把“欧体”楷书视为书法学习的最佳范本。正如明代杨士奇所说:“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得晋风之飘逸,欧得晋之规矩。 …… 初学者师此以立本,而后入虞、入永、入钟王有所持循,而成功不难也。”

                                                                     

                                                                     


《九成宫醴泉铭》临习工具选择

一、字帖的选择

   《九成宫醴泉铭》字帖近年出版较多,质量良莠不齐,较好的版本有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等几家大型出版社出的本子,对初学者来说最实用的是华夏出版社的版本,且附有释文。该书各地新华书店已脱销,现提供邮购网址:http://www./tsjj.asp?bm=53289%20&data=zkc

                                        

            

字帖封面

字帖内页

   

二、笔的选择

    临习该帖宜用加健羊毫笔或弹性不大的狼毫笔,锋颖要尖锐,不宜用太软或太硬的且锋颖已秃的笔。

三、纸的选择

    最好是半生半熟纸,不宜用吸墨太强的生宣或不吸墨的熟宣。

四、墨的选择

    不要用太差的普通墨,要用专用的书画墨,墨色宜浓不宜淡,焦墨或过夜墨也不要用。如有条件可买高档的油烟墨和质量好的砚磨墨书写。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

          

                

起笔规律分析:首先应在写点之前加上反向的空中发笔动作,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接着写点,受北碑影响,《九成宫》笔画起笔写点时也有“横画直下笔,直画横下笔”的特点,所以写横(提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陡,与水平线呈大于60度左右夹角(左尖横除外),竖(撇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平,与垂直线呈大于60度夹角(上尖撇除外)。后面带笔和转笔步骤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

                        

                                   

图1    横起笔角度

         

图2   竖起笔角度

   

行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

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下图)。

       

                       

   

    收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

       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下图)。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更多教材请看《九成宫醴泉铭》学习资料汇集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2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2

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2、三角形法 —— 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
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五、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六、弧钩的书写规律 —— 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

更多教材请看《九成宫醴泉铭》学习资料汇集

《九成宫》特色笔画及字例

   


《九成宫》一般笔画及字例


虚接法字例分类临习

                                          

《九成宫》接笔以虚为主,实接不多。这是很多学欧朋友没有悟出的重要规律。如实接太多,字必闷塞,缺少空灵,无法产生美感。如单人旁里撇和竖的接笔,卧人头里撇和横的接笔以及卜字旁里竖和反捺的接笔等等,都要用搭尖法(在此即下一笔起笔露出的笔锋与上笔边缘搭尖),这样写出的字就有空灵的感觉;还有一种虚接是上一笔收锋与下一笔边缘搭尖,如字例中的“为”字,如全用实接(即下一笔起笔全部隐没在上一笔中或上一笔收笔全部隐没在下一笔中),写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参考文章:写《九成宫》,十之有九不成功的原因

   

    

实接和虚接的比较

    

  

  • 《九成宫》主笔长横字例分类练习

主笔长横字例分类临习

     长横在字中作主笔,分三种情况:

一、 长横作天覆,放开写长,除了覆盖下面的部分;还要注意右端适当下压,以平衡整个字的重心。为突出长横,下部应写窄写小。

二、 长横作地载,放开写长,除了承托上部之外,还要注意右端适当下压,以平衡整个字的重心。为突出长横,上部应写窄写小。

三、 长横作腰横,放开写长,注意右端适当下压,以平衡整个字的重心。为突出长横,上下部应写窄写小,如笔画多还应向中部紧收。如“響”和“樂”的上部。

    

  

2008-07-10 15:39

主笔竖弯钩字例分类临习

主笔竖弯钩字例分类临习

       竖弯钩是《九成宫》中富有鲜明特色的笔画,在欧字中均作主笔,写含有该笔画的字,字中从属笔画尽量左让和上让,留出足够的空间突出这个主笔。如左部有撇画,大多写成斜撇,不可写成弯撇或竖撇。如上部有横,均写成左低右昂的短横,目的也是让出下部空间以突出这个主笔。

  

主笔斜钩字例分类临习

主笔斜钩字例分类临习

   斜钩在欧字中均作主笔,写含有该笔画的字,字中从属笔画尽量写得紧凑,留出足够的空间突出这个主笔。如上部有横,均写成左低右昂的短横,目的也是让出下部空间以突出这个主笔。而斜钩起笔应尽量左靠,与之相交的撇画尽量上靠,使中宫更紧凑,主笔更突出。

   

  • 《九成宫》左右结构规律分析

   

    前几章都围绕主笔讲笔画组合规律,其实合体字中也有主笔。但很多人写这类字时想当然的用“对称原则”处理,写左右结构时左右偏旁各占格子的一半,结果是有主笔的偏旁写得很拘谨、压抑,主笔无法伸展,没有主笔的偏旁写得松散或紧凑而浪费空间。实际上,大部分字都不是左右均等的,多数字左窄右宽,还有一部分字左宽右窄。下面的字就是这些情况,请大家动脑筋分析一下,左窄右宽的字、左宽右窄的字或左右均等的字各有什么规律?


施兴国——书艺百草园

永远开放的书法教学资料馆,一流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学习资料、顶级的书写工具供您学习、借鉴、选择、使用。重要及精彩内容请看主页左边友情链接中《本博精彩看点》及所列子项目。

2011-12-17 14:33

《九成宫》25个“之”字有什么不同?

《九成宫》25个“之”字有什么不同?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里20个“之”的写法都不相同,给观赏学习者以极其丰富的艺术信息,《九成宫醴泉铭》也有39个“之”字(其中有些“之”已毁或模糊不清,故只选25个),虽然没有兰亭的“之”变化明显,但写法也有不同。学习这些“之”字,可以训练我们的观察力,做到洞察入微,见微知著;也能丰富书法艺术表现力;还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帖中还有“以”和“於”字,写法也有不同。有兴趣的书友不妨一一找出,比较学习。对深入临习并了解《九成宫》是大有裨益的。


   局部1

   局部2


 

正书展中天津欧书作品

正书展中天津欧书作品


  • 正书展中安徽欧书作品

正书展中安徽欧书作品

   

 正书展中山东欧书作品

正书展中山东欧书作品

  

  

  • 正书展中海南欧书作品

正书展中海南欧书作品

  

  

  • 这些欧楷作品为什么难上国展?

八届国展落选欧楷作品,看看落选原因何在?

施兴国

    唐楷难入国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其中的欧楷当然也概莫能外了,关注了这么多年国展或其作品集,除了在正书展能看到一些欧楷作品外,其它展览就几乎难见欧楷作品了,思考再三,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在唐楷中,欧楷可算是法度最为严谨的书体,它的统一性太强,十个学欧的有九个掉进去出不来,所以写欧几乎是千人一面,历史上学欧能写出自己鲜明个性的只有褚遂良,后来的清黄自元、王维贤,现代的二田、刘小晴基本都没有或尚未从中打出来而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面貌,所以国展投稿中的欧楷作品几乎都是风格单一全部被欧风笼罩的作品,难以打动评委的心。

   其二,欧楷兼容性太差,学过欧体想从中出来的朋友都应知道,想在欧体字中掺入其它字体的元素很难,弄不好就是非驴非马四不像的字体,这也就是很多欧楷名家难成大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而国展要求的楷书是在继承一家或几家楷书的基础上写出有个人审美追求的字体,这样一来,欧楷作品难上国展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三,楷书的空间秩序比时间秩序强,与快节奏背景下现代人审美口味不符,在评委或大多数年轻人眼里,一幅行草比一幅楷书更要引人注目。

   其四,写楷书的作者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多,他们往往受老一辈陈旧迂腐观念的影响,以为心无旁骛一味死写,坚持下去就会有大成;至于作品的形式、字体的趣味、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很少去考虑。写出来的字大小平均,状如布算,字与字之间既缺乏时间关联也缺乏空间关联,毫无节奏变化和墨法变化,所以落选是必然的。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只供大家参考。                     

  

作品1


局部

  

   

作品2

     

   局部

  

  


作品3

      

局部

    

   

   作品4

  

   局部

   

作品5

    局部


      

作品6

  

局部

 

写《九成宫》,十之有九不成功的原因

写《九成宫》,十之有九不成功的原因

作者 施兴国

          

有人概括说:“学《九成宫》,十个有九个不成功”。说明欧字难学,成功率很低。究其原因,本人归纳为以下几条:

1、《九成宫》中字的短横皆左低右高,倾斜角较大,就是长横,右端也略有上抬;垂露竖不直,多有弯弧。如果按横平(水平)竖直的原则学欧,根本就写不像。“横平竖直”是对小学生或从零开始的菜鸟讲的。而写《九成宫》,横平则死,竖直则僵(悬针竖除外)。

     2、《九成宫》中绝大多数字主笔特别突出,收放对比强烈。如含有“斜钩、竖弯钩、斜捺、平捺”等主笔的字就是这样,要想学到“神”,在空间的布局上就要按主笔优先原则写——从笔收敛紧凑,主笔舒展洒脱。如“光”字(见下图1)上部的中竖点,不能写在中间,要偏左,左右两点跟着往左让,横不能写成水平的长横,应写成左低右昂的短横,之所以这样写,都是为了让出更多的空间以突出主笔竖弯钩。但我发现不少朋友写这类字时都是以中线为对称写的,所以不能突出主笔,要么就是左部空间浪费,右部出格占用下一字的空间,字的神彩写不出来,相反只能写成形呆神滞的字。

     3、合体字中也有主笔。但很多人写左右或左中右结构的合体字时想当然的用“对称原则”处理,左右偏旁各占格子的一半,左中右结构三偏旁各占三分之一,结果是有主笔的偏旁写得很拘谨、压抑,主笔无法伸展,没有主笔的偏旁写得松散或紧凑而浪费空间。实际上,大部分字都不是左右均等的,多数字左窄右宽,只有小部分字左右均等或左宽右窄。

     4、接笔以虚为主,实接不多。(见楷书入门9 楷书笔画接笔规律(附示范视频))这是很多学欧朋友没有悟出的重要规律。如实接太多,字必闷塞,缺少空灵,无法产生美感。如单人旁里撇和竖的接笔,卧人头里撇和横的接笔以及卜字旁里竖和反捺的接笔等等,都要用搭尖法(即下一笔起笔露出的笔锋与上笔边缘搭尖),这样写出的字就有空灵的感觉。如全用实接(即下一笔起笔全部隐没在上笔腹中),写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5、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选帖、选笔、选墨、选纸不当诸因素,也是很难学好欧字的重要原因。

                           

图1   “光”字在米字格中的正确布局

    

图2    实接和虚接的比较

田英章谈学习欧体

                田英章谈学习欧体

                 

                                      一、欧阳询的楷书特点


    我们不一一列举。就他的楷书我们只简单地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险峻刻历、刚劲挺拔;
        2、清雅秀丽、瘦健俊美;
        3、规矩端正、一丝不苟;
        4、大小有法、错落有致。
        以上特点我们在今后的讲座中再一一论述,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总之在学习欧体之前先知道了解欧体的特点,对我们的学习大有益处。练字就是练心,把心里练明白了,字也就写好了。
 
                                     二、学习书法为什么先学楷书?
  

1、学习书法为什么一入手要先学楷书?看来这个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许多人,特别是经常写字的人,对这个问题也存在着许多误解和偏见。有的以文字形成脉络为根据,说中国文字是由古文字到甲骨文,由甲骨文到大篆,由大篆到小篆,由小篆到隶书,由隶书到楷书,是以这个程序形成发展起来的,那么练字也应按照这个程序去练。
我觉得这个说法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时间问题,人的一生仅有几十年,生命没有给我们那么长的时间。如果我想专攻楷书,照此程序我应从古文字练起,那么古文、甲骨、大篆、小篆、隶书,然后再到楷书,这几十年的时间太少了,这是不行的,这是空洞的不切合实际的教条主义;"
        另一个问题是有没有榜样可以参照学习?,稍懂得点书法常识的人便知道,甲骨文是从请末才被发现的,尽管甲骨文是几千年前的文字,但在晋唐时期不用说去学习临摹,甚至连甲骨文是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那时人们见到最早的文字也就是大篆、金文之类的书体。当时的书家以致于后来的书家都没有按照文字的发展脉络去练字的先例,所以练字应按照文字的发展脉络去练,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有的人说,只写行书草书,从不写楷书行不行?当然,这也是可以的,但是,这里有个层次标准的要求问题,就是说你写字到底要求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许多人写字也是写了一辈子,但是就是达不到高层次,写到一定的时候写不动了,他的字再也长不上去了,原因是什么?往往就是楷书的基础不行所造成的,也就是功底不过关,他的功底已经不够用了。我们举目看一看象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郑板桥等等,这些一流的书法大家,那一个不都有着雄厚的楷书基础,那一个不都是因为楷书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才产生了自己特有的书体风格呢。所以我们说虽然练字可以不写楷书,但是没有楷书基础的字,水平不会太高。

2、中国文字的发展有一个特点,笔画越来越简单,技法越来越复杂,书写法则与规定难度越来越大。对于那些复杂的书写技法来说,楷书的出现应该是达到了顶峰。具体地说,楷书囊括了书法中所有的笔法,如藏锋、露锋、中锋、偏锋、缩锋、裹锋、连笔、顿笔、抽笔、断笔、跪笔、弹笔、悬针、垂露、暗过、淹留、欲竖先横、欲横先竖、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阴阳顿挫、俯仰翻合、还有指法、腕法、掌法、身法、拨灯法等等等等。这些技法笔法在楷书中均可用到。先学楷书实际上就是先从规矩入手,先认识和了解什么是共性、什么是公认的法则?什么是必要的法度?
 
                      三、为什么要学习欧阳询楷书?


        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入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非要先学欧体,这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而定。在学欧体之前有几个情况需要大家了解和参考。
1、欧阳询在历史上被列为唐初四大家之首,公认的是“翰墨之冠”。《续书断》中云:他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自唐已后,历代书法家对欧阳询的赞颂之词举不胜举,当然这些赞颂不单指欧阳询的楷书,对他的其他书体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一点我们主要说的是书法界内部对欧阳询艺术的肯定与公认。PRF
2、自唐以后,历代学欧者代不乏人,而且是人才济济。因为学欧而成名者举目皆是,自唐以后很多书法大家都有着学习欧体的经历。实践证明,学习欧体是通往成功、实现理想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3、顺便再说一下,楷书有四大书体:欧、颜、柳、赵。那么学其他的楷书可以不可以呢?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不仅可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家,必须要学,要学透学精。并且不仅仅是这几种书体。只要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都应该学。我本人虽然主要是学欧体,但在以前也曾学过颜体、柳体、赵体,看了我写的字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依我本人的学习经验来看,这里有几个问题,仅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颜体:颜真卿的是楷书就其功力、水平、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并不亚于欧阳询的楷书,自唐代以后,学颜者也是代不乏人,因为学颜而成名者也是大有人在。但我始终认为少年儿童,特别是几岁的孩子一入手就学颜不太合适,特别是那些女孩子。因颜体的特点是直朴苍老,古拙大度,敦厚雄伟。就其苍老古拙这一点年纪太小的孩子恐很难理解,很难领会。倒不如等年纪稍大一点了,有了一定的基础了再学也不迟。再说柳体,柳公权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他的楷书骨力遒健,结构严谨,用笔方圆兼备,自成一家,世称柳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但有一个客观现象是,学柳的人不多,学成了名的更是少之又少。不是柳体不好,是说为什么没有继承人呢?什么原因我说不清,但这是个客观现实,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一点。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赵楷,赵孟頫的书法直追王羲之,不仅在行、草、篆、隶方面,在楷书方面也称得上是一流高手。他的字潇洒飘逸,清秀典雅,雍容华贵,遒健挺拔,对后世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但不宜作为初学,赵楷不应是首选的目标。因为他过于放纵,过于潇洒,个性偏多,共性偏少。初学者还是应先从规矩,先入规范,先找共性为好,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去研习为好。
欧、颜、柳、赵四大楷书,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点。但学不好,也容易发生问题,比如:欧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僵,颜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傻,柳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弱,赵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滑。骨,赵体为肉,是最为理想的书体风格。
        以上所谈,绝非我个人偏见,大量的实例证明,学习欧楷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入门之路,这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可以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扭曲了艺术的真谛,不可以以自己所能而误人子弟。
  
                           四、欧楷应该用什么笔?


        许多朋友曾问过我这个问题,写欧体应该用什么样的毛笔?是用羊毫的、还是用狼毫的?还有的朋友问我,当时欧阳询用的是什么笔?你用的是什么笔?等等。
        原则上讲,用什么笔是个习惯问题,无论什么毛的笔,用习惯了自己感觉也就好使了。如若具体地说,那就是羊毫太软,狼毫太硬。我使用的笔一般都是兼毫,即羊毫狼毫和掺的笔。我个人感觉这种笔相对要好使一些,注意的是笔锋不要太长,笔毛不要太少。至于欧阳询当时用的什么笔已无据可考,但从历史有关资料来看,大概用的是紫毫笔,也就是兔毫笔。羊毫笔在北宋年间才开始使用,狼毫笔虽然年代比较早,但在宫廷里,以及那时的统治阶级均不用狼毫,都用紫毫。另外,从欧阳询的笔迹看,也基本可以肯定用的是紫毫笔
        有许多朋友抱怨现在的笔太难用,无论什么毫的笔,虽然价格不菲,外观也很好看,但好用的不多。这是个客观实际情况,我也有同感,我也是一直在为笔的质量发愁。现在市场上卖的这些笔,无论什么毫的笔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笔写横、竖行,写撇捺不可;有的写点行,写钩挑不可,这是客观现实。笔的质量问题既是一个制笔人的技术问题,也是制笔人的品质和素质问题。
为了写好欧体,您在挑笔的时候一要注意笔杆直不直;二要看笔肚圆不圆;三是笔锋不可太长;四是写一笔试一试。写“九”字钩便可试出笔的质量。
写完字要把毛笔涮出来,一定要洗干净,因为墨中有胶,时间长了会损伤笔毛,要养成爱惜笔的习惯。
        另外,对于写字来说,笔固然是重要的,但和手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大家应该相信,同样一只笔,拿在不同人的手里会写出不同的字。在要解决笔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要努力解决手的问题。
  
                                           五、关于执笔问题


        原则上说,无论怎么执笔,只要将字写好就是正确的。
        执笔问题自古就有争论,历史上有的书家告诉人们应怎样拿笔,还讲了许许多多的法则。但也有的书家,比如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只要注意指间不要太紧,掌心不要太实就可以了。实际上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也是有法的,“虚而宽”不也是法吗。“法”是必要的,“法”就是法则、就是规定、就是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执笔的高度问题,也是众说不一,但各自都有道理。比如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他说拿笔的位置离笔毛不可高于三寸。写楷书应在一寸的位置,写行书应在二寸的位置,写草书应在三寸的位置,他说的是很有道理的。虽然每个人的手大小不一样,但应基本差不多。
    写欧楷执笔不可过高,笔管尽量垂直。写大楷以下的字肘部可以伏案,但尽量使腕部抬高,以不影响挥运为原则
 
                             六、关于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中最重要的途径,其宗旨就是要在古人的碑帖中学习技法、法度和理解、把握书法的共性。因为那里是金山玉海,是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决定一个书家水平的高低,往往都是体现在临帖的基本功上。请注意的是,我所说的碑帖是指古人遗留下的碑帖,并不是指今人的书法。这是因为一切艺术都是要经由历史所认可,都要经过时间的浓缩和检验。今人的书法尚未经过这一不可缺少的程序,因此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楷模。更何况中国现今的书法正受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已处在历史上最低谷时期。
       在临帖的问题上,最容易出错的就是两个方面:
        一是知难而退。因为临帖的枯燥和对自由的束缚,是不曾临过帖的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它是学习书法最大的“屠杀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学者大都“牺牲”到这里。大都因为困难而退缩,因为枯燥而放弃。
        二是糊写乱画。同样是因为忍受不了临帖的枯燥和约束,却又自以为是的想着“创新”和“自己风格”,于是便踢开“绊脚石”,打破“旧框框”,盲目地“创”起“新”来。其实准确地说这就是糊写乱画。其结果也必然是一事无成。因为任何技艺本领的增进,都是在痛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既然是临帖,就要忠实于帖,不要总是想着怎样去“改革”它。即使你感到帖上的字并不好看,也不得去改,因为你看到的“不好”,未必就是正确的。不客气说,凡是经过历史所认可的碑帖,对我们今人来说,都是难以跨越的高峰,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想去修改或是摈弃,绝对就是一种无知。   
        历史证明,唯有一样东西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的空间——那就是书法。
有初学者问,学习书法是否有捷径?坦白地说没有,确实没有!如非要让我说出什么可以称作捷径的话,我只能遗憾地说,不走捷径也许就是最好的捷径。
    总之,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既科学又严肃的问题。特别是楷书,它的端庄和精密,它的高深和广博,它的严整和法度,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和修正。一切有志于楷书的初学者和研究者,应该首先明了的是——楷法无欺!

如何将欧字写活

                                                           如何将欧字写活

                  

                                                                作者 孔研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许多书法爱好者将欧字作为入门的范本,但练了几年,收效甚微,虽有形,却无神,观其字,味同嚼蜡。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欧字法度森严,字存隶意,字形偏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谈,以下说说几个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 用笔

              

    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其它如竖画的收笔处、横折的折处、取法于隶的竖弯钩的收笔处等,都带有圆意,都可用"揉笔"。

          

    注意细微的粗细变化。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二) 笔势

          

    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笔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白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三) 结体

         

        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钩画,极力放开,对比强烈,不能写得缩手缩脚。

          

     字字有"险"处。千万不可将欧字写得过于"平","均"。横画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厉害,但通过其他的笔画又化险为夷,如"怀"字,靠最后的长点求平衡。打破常规的处理,让该居中的偏侧,如"宫"的第一点,"千"的中竖等;应错开的却对齐,如:"长"的两竖等。看似平整的楷书,通过"险"的结体变化,使欧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虚实要得当。欧字中一些衔接的地方,诸如"雨","门"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内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与室必有门窗一般,取透气之意,避免沉闷。

       

    当然,以上强调的几点,都必须要先有纯熟的基本功,但这也只是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还需要在品德修养,意境构思诸方面下工夫,才能表现出神采,"字外功"的道理就在于此。

清王永昌临《九成宫》

清王永昌临《九成宫》

   

  

      

   

    

   

    

    

  

   

   

   

   

   

    

难得一见的欧楷墓志

陕西省旬邑县博物馆珍藏的

大唐兵部尚书侯君集之母窦氏墓志

     陕西省旬邑县博物馆珍藏的大唐兵部尚书侯君集之母窦氏墓志,是选用优质的乌黑石灰石精心雕刻成的,制作年代在贞观6--11(632--637)年之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属国家珍贵文物。

       它翔实的记录了侯君集的母亲窦氏的生平事迹和去世及归祔祖莹的确切时间、地点,介绍了窦氏的祖父、父亲、窦氏本人以及第五个儿子大唐兵部尚书侯君集的功绩和品格。为研究唐代大将军侯君集的家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墓志的书法笔力刚劲险峻,法度严谨,笔墨丰腴,意态精密,形神俱妙,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界。



《九成宫》拓本与出版杂说(转载)

《九成宫》拓本与出版杂说

  

       《九成宫》,全称《九成宫醴泉铭碑》,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立于贞观六年四月(公元632年)。记太宗于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此碑首身相连,首有六龙缠绕,额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侧有宋明题字,碑座已损,今断为五石,仍在陕西麟游九成宫。
        《九成宫》乃欧阳询七十五岁所写,用笔方整,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欧阳询书法结构布置精严、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全碑无一笔松懈,更无一处紊乱,乃欧阳询一生登峰之作,明赵涵于《石墨镌华》评此碑为“正书第一”。或赞曰:楷法极则。亦不为过。
        此碑为后世学书者奉为圭臬,椎拓极多,又加风化,碑断字损,又有逐利者剜凿,好事者挖补,久而久之,几乎无一笔不凿,无一字未补,至明清时,笔画瘦弱,锋芒全失,本意俱失。是故,九成宫拓本虽多,而善本极少。今日,我辈幸甚,良工旧拓,又有影印,多可展观,然虽有善本,而选本、照相、制版、用纸、印刷、装帧亦多有不足,是为杂说。

  

1.北宋拓本
北宋拓本的依据:第五行“重译来王”的“重”字未损。
现存的北宋拓本极稀,大多深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广为人知的李祺本,不为人知的库装本以及北京图书馆的吕伯威本等。
1.1李祺本

   

李祺本


  
       此本先在明驸马都尉李祺处,故名,清初,归高士奇,为之重装,其后归赵怀玉的味辛斋、金绍权的守安堂所藏,1952年,张明善(张彦生之子)于沪上旧书店偶得,后献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本为薄纸,扑墨拓,字迹较他本肥厚,碑文“云霞蔽亏”等字也无泐痕;“重译来王”之“重”字完好;“长廊四起”之“四”字不损。拓墨沉黝,精神完足,近现代碑帖鉴赏家普遍认为,此本是现已知传世最早,捶拓最精,损字最少之拓本。
文物出版社印刷多用此本。早年曾以珂罗版印刷,线装发行少量印本。1981年以后,文物出版社开始多次地大量印刷简装本。2006年,文物出版社将其重新拍摄制版,虽为黑白印本,但清晰度高,质量可圈可点,售价实惠,诚为学书者案头必备。坊间流传者,多从此出。
二玄社《原色法帖选》亦曾刊行彩色精印本。窃以为乃故宫摄影供稿,略逊,然制版用纸印刷装帧多有可观处,惜其价甚昂,多为学书者所弃。
上海书画出版社许是翻印旧时珂罗版或二玄社《原色法帖选》,清晰度一般,而纸张反光、纸质硬挺,展观临习颇有不便。
香港商务印书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中《名碑十品》亦选此本,彩色印刷,摄影制版印刷质量高,清晰度、色彩还原更胜二玄社,堪称李祺本最佳。

1.2库装本
此本为明库装本,未见传绪,初藏于内府,溥仪逊国而流出,初由京师韩麟阁以五百金购得,后经二十年转到萧山朱文钧手。五十年代朱氏后人将此本捐献故宫博物院。
此本厚麻纸,擦墨拓,碑文内“重译来王”之“重”字完好;“南逾丹徼”的“丹”字,横画右端收笔处见石花分开而尚未并成一笔;“长廊四起”之 “四”字犹存;“云霞蔽亏”有剥蚀泐痕。
此本未曾剜凿,而略逊于李祺本,亦可宝之。1998年紫禁城出版处收入“故宫博物院珍藏历代碑帖墨迹选”,黑白缩小印,制版草率,窃以为有版本参考价值,而无临习收藏价值。
【朱家溍(朱文钧之子)则认为,通过另外一些字迹的比较(“丹”“紫”“宜”“承"),发现库装本的捶拓时间应比李祺本早,李祺本的貌似完美是动过手脚的,比如“长廊四起”的“四”下半部,“霞蔽亏”三字都有填墨描补痕迹。】

1.3吕伯威本
现归北京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收录

   

2.南宋拓本
南宋拓本的依据:
第二行“长廊四起”的“廊”下未与石泐连;
第三行“穷泰吉侈”的“侈”字完好;
第五行“重译来王”的“王”字未泐;
第六行“栉风沐雨”的“栉”字未损;
十五行“光武”之“光”字四周无外框;
廿二行“庆与泉流”的“泉”字完好。
南宋拓本流传较多,较为著名的有大名成氏本翁阁学旧藏宋拓本、端方本、李鸿裔本、四欧堂本、岳雪楼旧藏本、莫云卿本、玉山草堂顾氏本、胜芳王氏本、郭琅弁本、党崇雅藏本、文嘉藏本、罗振玉藏本、小记室旧藏本、王懿荣本、过云楼本等。

2.1大名成氏本翁阁学旧藏宋拓本
此本为大名成氏本,干隆旧装,后为王文荪所得,由李载园售得以赠翁方纲,1958年归赵冷月,后转归上海博物馆。
此本前有吴昌硕及翁氏自题签三条,帖内前后有翁氏及刘墉、桂未谷、蒋节、夏镕、李翰文题记及跋尾九十二处,印百一十戳。
此本“长廊四起”的“四”字稍损,“栉风沐雨”的“栉”字只微损“艮”部钩笔,墨光如漆,字口锋锐,每一展卷惊心动魄,既无拼凑描填之失,又有翁氏详校题记,诚为宋拓精本。
此本亦未见出版。

2.2端方旧藏本
此本后有钱大昕、蒋衡、杨守敬、许应曾、朱善旗等人题跋,清季时归端方所有,乃称“端方旧藏本”。其后,经程琦以及裴景福之手,终归日本三井听冰阁。
此本,钱大昕定为唐拓,杨守敬定为北宋拓,在“李祺本”被重新发现之前,一直被认为乃传世最早、最精的的拓本。
此本八字一行,与李祺本六字一行的剪裱异,行气更佳,且更易于较客观再现原作格式。与李祺本相校,字迹略瘦,泐损更为明显,如“以人纵欲”的“以”字;“长廊四起”的“四”字等。
1920年,商务印书馆曾用珂罗版刊行,但没能做到“原大”,略小。其后日本的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No.19和清雅堂版A本,都因袭了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的失误;再后来二玄社辑入《中国法书选》才首次作了原大影印。
浙江古籍出版社亦曾出版,乃翻印二玄社,而指为李祺本,谬矣。纯属掩耳盗铃
吉林文史出版社、西泠印社等亦有翻印。印记多有增删,亦是掩耳盗铃之举

2.3李鸿裔本
此本因清李鸿裔所藏而得名,现藏日本三井听冰阁。
此本擦墨拓,拓墨略淡而均匀,行七字,与李祺本、端方本俱异,“栉”字未损,与端方本相校,泐损相近,而笔划略粗,应略早于端方本。
此本不名于世而绝少出版,二玄社辑入《原色法帖选》,摄影制版印刷亦佳。

2.4玉山草堂顾氏本
1965年为王壮弘所发现,白皮纸,墨色黝黑匀细整洁,字画完好,无配补填描之弊,惜装潢散失,且有蛀损,然与他宋拓本相校,“光”字无外框,字画瘦硬,虽有缺失,仍不失为南宋精拓佳本。

2.5四欧堂本
吴湖帆,富收藏,初,其祖父吴大瀓遗宋拓《虞恭公碑》,娶妻时,岳丈潘伯寅以宋拓《化度寺》、《九成宫》、《皇甫府君碑》等为嫁资,合而为四,遂筑四欧堂,是以为名,现藏上海图书馆。
此本,南宋拓“栉”字未损本,后有乾隆御览之印,末尾有明万历薛明义一跋,惜多有涂墨及拼补。

2.6岳雪楼旧藏本
此本初为王子展收藏,后转归清季孔广陶 “岳雪楼”。附有汪士铉、翁方纲、吴荣光、何义门等人题跋。王壮弘定为南宋拓本。文字泐损与端方本相近,石碑最下段的文字,剪裱时遗失。此本字划肥阔的程度与李祺本接近,但发现有填墨描补的地方。
中华书局在解放前出过珂罗版影印本,惜印刷不够清楚。

2.7其它
莫云卿本、胜芳王氏本、郭琅弁本、党崇雅旧藏宋装本、文嘉藏本、罗振玉藏本、小记室旧藏本、王懿荣本、过云楼本等鲜见着录,资料缺乏,谨以此志。
莫云卿本,后有梁献题跋,艺苑真赏社曾珂罗版印行。
胜芳王氏本,神州国光社影印,未见。
郭琅弁本,有正书局影印,未见。
小记室旧藏本、王懿荣本、过云楼本三本,只知现藏于日本三井听冰阁,其他一概不知。
民国二十年,罗振玉出售碑帖,所藏宋拓九成宫作价一千银元,不知售出与否,亦不知其下落。
王懿荣死后,家道中落,1902年为偿还旧债,长子王汉甫开始陆续出售家藏文物。经反复商谈,6月刘铁云以2000元购得王懿荣旧藏汉印,古钱及瓦当。秋,以福公司股票与王汉甫换宋拓圣教序、九成宫等碑帖六种。

     

3.翻刻本
九成宫翻刻者极多,宋时已有。计有榷场本、无锡秦氏本、万历神庙本、长安裴氏本等,北京、山东、扬州等地亦有重刻,不胜枚举。其中以无锡秦氏本最精。
比较重要的区别:
碑上部的大横裂纹也是本碑的特征,是通裂纹,贯穿于全碑24行,是连续的;
第八行“圣上爱一夫之力”的“爱”字上有石晕二条如虹;
二十一行“随感变质”的“变”字,字画中有斜擦石损痕;
“奉敕书”的“奉”字中竖当第二横处之右,微有缺曲而点画又圆润。
著名的翻刻本出版物有
光绪间有石印本,题签为“宋拓九成宫醴泉铭”者,实则秦刻本是也;艺苑真赏社亦曾以珂罗版印行。
艺苑真赏社珂罗版,梁同书、姚姬传跋。
有正书局影印“翁藏宋拓九成宫”,曾妄称是“海内第一本”“墨拓之皇"。实翻刻本,尾翁跋伪,亦不甚佳。1986年天津古籍书店,1988年北京中国书店仍有影印本。舍良拓善本不取,却去翻印翻刻本,不知出版者作何打算
有正书局还曾珂罗版印行《董香光藏唐拓九成宫醴泉铭》,亦为翻刻本。
近津门有田氏兄弟,善欧书,又摄录视频传授技法,好评如潮,尝出示家藏旧拓,存字较驸马本多,而字画瘦硬。坊间多有好事者,鼓吹出版。田尝撰欧楷解析,亦有影印数页,逐字与李祺本三井端方本相校,字画瘦硬,多有不合,乃定为翻刻,而不见考据,不知所据何者,记之。

  

田氏家藏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