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符号:奢侈品 —— 奢侈品的前世今生

 啸海楼 2013-06-12

城市符号:奢侈品

—— 奢侈品的前世今生

王斌 昨天 13:46

几年前的一天,我与友人赴日本看望一位老人。老人是我的精神偶像。我们到达的时间是在晚间,与老人一块吃完了晚餐后就回到酒店休息了,第二天一早,友人敲开了我的房门,将一件盒装的物品交给我,说:“这是老人赠送的礼物。”友人走后,我打开了那个精制的小盒,见里面躺着一块闪闪发光的手表,有些惊异。

但我一点也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牌子的手表,只见表面有一个皇冠般的标志,这种标志我过去在北京秀水街的摊上时常见到,而我又一向不以为意。我以为就只是一块普通的手表。

当我将表在手中把玩时,蓦然发现,在表壳的后面,镌刻着几个清晰的字,是老人自己的名字,这让我又惊又喜,当即觉得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品,里面沉甸甸地搁着老人的一片心意,于是它便成了一件令我大喜过望的奢侈品——不在于它自身的物质性价格(我当时一点也不知道它是一个名牌,并没有将它及时地列入物质性奢侈品的行列)。

在我看来,它与我在秀水街上见过的同类物件如出一辙,并不稀罕,稀罕与奢侈的是这一行小字,几个刻印下来的老人的名字,它是稀有的,因而也是弥足珍贵的。直到午餐时,友人偶然说到这是一块劳力士手表,才让我闻之大惊,我迅速地明了了这块手表的价格,产生了一种让我尤觉奢侈的印象,因了它的物质性的价值。这让我由此对“奢侈品”这个词语有了思考。

(注: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奢侈品”三个字在今日的中国,已然不再“面目可憎”。曾几何时,这一语词概念在公共的话语空间中很容易让人产生贬斥之感,似乎它的意指功能天然地与一些不好的乃至过度夸张的“形象”如影随形——“奢”与“侈”,在字义上多有重叠之所指,都指向了浪费、浮华乃至放纵,以至让人们误以为凡一物被冠之于奢侈,定然便与这些不好的意象狼狈为奸了(如穷奢极欲)。

我们很少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个词语伴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的语义变迁。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太容易让我们陷入惰性,以致一个语词一旦在脑海中形成固定意象,就不再去质疑它自身所携带的概念意指是否发生变化,哪怕它已然在不知不觉间滋生出了新的意涵。

在我查询了奢与侈的多重字义时,偶然发现了在“奢”的一字中,其实亦已潜藏着一种美好之意,如宋人赵彦端在他的《眼儿媚:王漕赴介菴赏梅》一词中所曰:“更饶红烛枝头挂,粉蜡斗香奢。”显然,此词中,“奢”作为一个辅助谓语是为了衬托和加强“红烛”与“粉蜡”之意蕴的美好意象。

由此不难见出,当一个物件与物体用奢侈来形容时,不再于它的奢侈词语之意指,而在于它形容和指向了什么。于是,我们发现它的词意一旦被纳入到了私人化的领域,便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它不再那么的面目可憎了。

奢侈——自古以来就与稀有珍爱之物相关联,在原始氏族社会中,据人类学家的考证,它最初只作为一种氏族部落人共同拥有的财富而被使用,不能被私人所占有(那是一种原始蛮荒的共产主义阶段,还没有出现私有制),而在更多时候,它只是作为与另一氏族部落建立神圣同盟时的互赠之物,于是它便具有一种象征性功能,一旦双方以互赠“奢侈”之物来缔结联盟,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合作关系的诞生,因为奢侈之物在原始的生活形态中亦与圣物有一种冥冥之中的神秘联系——因了其稀有与珍贵。

稀世之物是奢侈品最初的形象。当人类出现了私有制,有了家庭概念与生产的分工与财富的累积,人类社会中开始出现了贫富之分化,奢侈品于是有了另一重身份之类别了。

拥有奢侈品,意味着身份与等级,意味着一个人或家庭在一个社会中的尊贵与显要的程度,它暗含着一种阶级的划分与鉴别。这也是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梅迪奇家族要雇佣和收集那么多画匠的惊世之作(当然,正是由于当时财富向绘画的倾斜,导致了绘画成为奢侈品,过去名不见经传的画匠亦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艺术家)。

还有中国皇宫所搜集的名目繁多的奢侈品,一俟皇恩浩荡,一件物品亦随之身价倍增。但所有的这些奢侈品均与贫寒的普通百姓无缘——奢侈品在历史中形成的身份惯例、仪式乃为普通人所可望而不可及。

于是在民间社会,久而久之地奢侈品成了一个贬义词(并非它不绝美、不尊贵,而是因了它自身附带的阶级性),成了一个阶层与身份的象征物。因了制度性的财富分配不均,普通百姓难以一掷千金将奢侈品据为已有。当奢侈品堂而皇之地与阶级、身份同流合污时,普通百姓对它的憎恶与排斥亦在情理之中了。

这其中,当然暗含着一种人类心理的纠结,知道其好,其美,但因为我所无法占有,无法企及,它显得高高在上,故而通过一种心理上的贬低让它的价值变得虚幻与空无,由此获得一种自慰式的身份价值的提升。

在我看来,所谓奢侈品,在它基于人性的功能属性上分别指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者是纯粹物质性的,这也是千夫所指之所在,而它又确实与这个语词的原始之意象:浪费、挥霍、炫耀与矜夸相关联,因为在世俗性的观念看来,拥有奢侈品是一种过度性的夸张消费,例如一件衣物,完全可以用廉价的价格去普通商场,没必要在名牌店以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价格将其据为己有,而价格的高下,亦区分出俭朴与炫耀、浪费之别。

二是奢侈品中内含的精神属性,就如同我接受老人赠送的那块手表,我只知道这是老人在无言中寄托的一片深情厚意,毕竟这个时代人们在忙碌中稀缺了友情与道义。因了稀有,故而奢侈。这个奢侈亦有了正面的能量与意涵,于是这块昂贵的手表,它跃出了有关奢侈品之庸常定义,而获得了一种精神性的升华。当我知道了这块手表的昂贵价格,由最初的错愕中醒转过来后,我又发现,在这里,在这块手表上,昂贵的价格与友情、道义由此获得一种默契地呼应。

在这个时代,在逐渐富裕起来的人群中,消费奢侈品已然不再是稀有和奇观了,我并不否认这其中亦有太量的为奢侈而奢侈的行为选择,仅仅因了它的物质属性而心有所恋。但我们同样无法否认,奢侈品一词中所内涵的精神属性亦让另一部分人为此作出选择——因了美,因了喜爱,因了可以强化和显示个性与自由的天性,因了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含量与气质,才对奢侈品情有独钟。

(责任编辑:余江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