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朗香教堂(法)
2013-06-12 | 阅:  转:  |  分享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harlesEdouardJeanne
rt-Gris,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
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主要建筑作品:年代不详佛莱别墅(VillaF
allet)1927年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1928年萨伏伊别墅(VillaSavoy)(外观图1-1至1-3,
室内图1-4至1-10,二层中厅图1-11至1-16,底层独立支柱图1-17)1930-1932年巴黎瑞士学生宿舍
(PavillionSuisseALaCiteUniversitaireAParis)1936年巴西里约热
内卢教育卫生部大楼1946-1957年马赛公寓大楼(L’united’Habitation,Marseille)
1950-1953年郎香教堂(LaChapelledeRonchamp)50年代初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主
要论著:《走向新建筑》朗香教堂,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于一座小山顶上,1950
—1953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朗香教堂的白色幻象盘旋在欧圣母院朗香村之上,从13世纪以来,这里就是朝圣的
地方。教堂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朝拜的教徒使用。在朗香教堂的设
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
品加以塑造。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祈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
,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
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
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勒氏生前曾说了不少和写了不少关于朗香教堂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材料,可是还不够。应该承认,有时候创作者本人也不
一定能把自己的创作过程讲得十分清楚。有一次,那是朗香建成好几年以后的事,勒柯布西耶自己又去到那里,他还很感叹地问自己:“可是,我是
从哪儿想出这一切来的呢?”勒氏大概不是故弄虚玄,也不是卖关子。艺术创作至今仍是难以说清的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勒氏死后,留
下大量的笔记本、速写本、草图、随意勾画和注写的纸片,他平素收集的剪报、来往信函,等等。这些东西由几个学术机构保管起来,勒柯布西耶基
金会收藏最集中。一些学者在那些地方进行多年的整理、发掘和细致的研究,陆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报告。一些曾经为勒氏工作的人也写了不少回忆
文章。各种材料加在一起,使我们今天对于朗香教堂的构思过程有了稍为清楚一点的了解。勒·柯布西耶关于自己的一般创作方法有下面一
段叙述:“一项任务定下来,我的习惯是把它存在脑子里,几个月一笔也不画。人的大脑有独立性,那是一个匣子,尽可往里面大量存入同问题有
关的资料信息,让其在里面游动,煨煮、发酵。然后,到某一天,喀哒一下,内在的自然创造过程完成。你抓过一只铅笔,一根炭条,一些色笔(颜
色很关键),在纸上画来画去,想法出来了。”这段话讲的是动笔之前,要作许多准备工作,要在脑子中酝酿。创作思想和立意的形成:
在创作朗香时,在动笔之前勒氏同教会人员谈过话,深入了解天主教的仪式和活动,了解信徒到该地朝山进香的历史传统,探讨关于宗教艺术的方
方面面。勒氏专门找来介绍朗香地方的书籍,仔细阅读,并且作了摘记。大量的信息输进脑海。过了一段时间,勒氏第一次去到布勒芒山
(HillofBourlemont)现场时,他已经形成某种想法了。勒氏说他要把朗香教堂搞成一个“视觉领域的听觉器件”(acou
sticcomponentinthedomainofform),它应该象(人的)听觉器官一样的柔软、微妙、精确和不容改
变”(《勒柯布西耶全集1946—52》P.88)第一次到现场时,勒氏也在山头上画了些极简单的速写,记下他对那个场所的认识。他写下了
这样的词句:“朗香与场所连成一气,置身于场所之中。对场所的修辞,对场所说话。”在另一场合,他解释说:“在小山头上,我仔细画
下四个方向的天际线,……用建筑激发音响效果——形式领域的声学”。把教堂建筑视作声学器件,使之与所在场所沟通。进一步说,信徒来教堂
是为了与上帝沟通,声学器件也象征人与上帝声息相通的渠道。这可以说是勒氏设计朗香教堂的建筑立意,一个别开生面的巧妙的立意。方案的
设计和改进:从1950年5月到11月是形成具体方案的第一阶段。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一张草图作于1950年6月6日,画有两条向外
张开凹曲线,一条朝南象是接纳信徒,教堂大门即在这一面,另一条朝东,面对在空场上参加露天仪式的信众。北面和西面两条直线,与曲线围合成
教堂的内部空间。另一幅画在速写本上的草图显示两样东西。一是东立面。上面有鼓鼓地挑出的屋檐,檐下是露天仪式中唱诗班的位置,右
面有一根柱子,柱子上有神父的讲经台。这个东立面布置得如同露天剧场的台口。朗香教堂最重大的宗教活动是一年两次信徒进山朝拜圣母像的传统
活动,人数过万,宗教仪式和中世纪传下来的宗教剧演出就在东面露天进行。草图只有寥寥数笔,但已给出了教堂东立面的基本形象。这一幅草图上
另画着一个上圆下方的窗子形象,大概是想到教堂塔顶可能的窗形。此后,其他一些草图进一步明确教堂的平面形状,北、西两道直墙的端
头分别向内卷进,形成三个半分隔的小祷告室,它们的上部突出屋顶,成为朗香教堂的三个高塔。有一张草图勾出教堂东、南两面的透视效果。整个
教堂的体形渐渐周全了。然后把初步方案图送给天主教宗教艺术事务委员会审查。委员会只提了些有关细节的意见。1959年1月开始,
进入推敲和确定方案的阶段,工作在勒氏事务所人员协助下进行。这时做了模型——为推敲设计而做的模型,一个是石膏模型,另一个用铁丝和纸扎
成。对教堂规模尺寸做了压缩调整。勒氏说要把建筑上的线条做得具有张力感,“像琴弦一样!”整个体形空间愈加紧凑有劲。把建成的实物同早先
的草图相比,确实越改越好了。有关灵感:现在让我们回到勒氏自己提的问题:他是从哪儿想出这一切来的呢?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极为
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是梦里所见的吗?是灵机一动,无中生有出现的吗?在世界建筑史上,基督教教堂何止千万,著名杰作也不
在少数,何以这个山中的小小教堂竟如此引人注目,令许多人赞赏不迭,连与基督教丝毫沾不上边的人都为之心折,这是什么原故呢?再说,勒柯
布西耶是大家知道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旗手,当年他大声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要从汽车、轮船、飞机的设计制造中获取启示。他的名言:“房屋
是居住的机器”言犹在耳,人们记得他是很主张理性的。那么,这么一位建筑师怎么又创作出朗香这样怪里怪气的建筑来了呢?难道我们可
以说朗香教堂还是理性的产物么?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背景和思想促成了那个朗香教堂?大家都说建筑创作要有灵感,勒柯布西耶
创作朗香时从那儿来的灵感呢?D·保利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勒氏是有灵感的建筑师,但灵感不是凭空而来,它们也有来源,朗香教堂形象
的源泉就是勒氏毕生不懈、广泛收集、储存在脑海中的巨量资料信息。但毕竟朗香教堂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37年,37年在建筑通史书上
不算长,在当代建筑史上又不算太短。许多建筑物和世间许多事物一样,距离太近不容易看得清楚,不容易评论恰当。间隔一段时间倒好一点。朗香
落成37年,勒氏过世27年。现在更多的资料、文献、手迹、档案被收集,被整理、被研究了;研究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帮助我们了解得多
一些,使我们可以再作一番思考。看法自然仍是此时此地的一孔之见。有关形象和观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你信教还是不信
教,也不论你见到了实物还是只看到照片或影片,朗香教堂的形象都会令你产生强烈的、深刻的、从而是难忘的印象。在这里,教堂的规模、技术和
经济问题,以及作为一个宗教设施它合用到什么程度等等都不重要,也与我们无关。在这里,重要的是建筑造型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大
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平日我们看到许多建筑物,有的眼睛一扫而过,留不下什么印象,有的眼睛会多停留一会儿,留下多一点的印象。差别就在于有
的建筑能“抓人”,有的“抓不住”人。朗香教堂属于能抓人的建筑,而且特别能抓。为什么呢?这首先是由于它让人感到陌生,有陌生感
或陌生性。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都形成了一定的关于房屋是什么样子的概念。如果直接或间接见到过一些基督教堂的人,心目中又形成基督教堂大致是
什么样子的概念。我们观看一座建筑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将眼前所见同已有的概念作比较。如果一致,就一带而过,不再注意,如果发现有差异,
就要检验、鉴别,注意力被调动起来了。与以往习见的同类事物有差异,就引起陌生感。朗香教堂象人们习见的房屋吗?不象。象人们见过
的那些基督教堂吗?也不象。它太“离谱”了,因此反倒引人注意。社会审美心理:朗香教堂有一个复杂结构,而复杂结构比之简单结
构更符合现在人们的审美心理。如果说萨伏依别墅当初是新颖的,有人喝彩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当年也是新颖的,有人叫好的,那么,今天再拿
出类似的货色,绝对不会受到广泛的欢迎。简单整齐的东西,举一可以反三,容易让人明白的东西,现在被看成白开水一杯,失去了吸引力。简单和
少联系在一起,密斯坚持到底,也就栽在这里。不是吗,文丘里一句“少不是多”,又一句“少是枯燥”,就把密斯给否了。语云“此一时也,彼一
时也”,当代人喜欢复杂的东西,揆之时下的服装潮流,即可证明。这是就社会审美心态的变迁而言。格式塔心理学家在学理上也有解释。他
们研究证明,格式塔即图形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人对简单格式塔的知觉和组织比较容易,从而不费力地得到轻松、舒适之感,但这种感觉也就比较浅
淡。视知觉对复杂的格式塔的感知和组织比较困难,它们唤起一种紧张感,需要进行积极的知觉活动。可是一旦完成之后,紧张感消失,人会得到更
多的审美满足。所以简单格式塔平淡如水,复杂格式塔浓酽如茶如酒。付出的多,收获也大。朗香教堂的复杂形象就有这样的效果。对于朗香
教堂的形象,人们观感不一。概括起来,认为它优美、秀雅、高贵、典雅、崇高的人很少,说它怪诞的最多。晚近的美学家认为怪诞也是美学的范畴
之一。朗香教堂可以归入怪诞这一范畴。上面说了陌生感和复杂性,似乎就包含了怪诞,不必再单说。可是三者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譬如看人,
陌生者和性格经历复杂之人并不一定怪诞,怪诞另有一功。朗香教堂勒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
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朝拜的教徒使用。这个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
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
式的祁祷室的外形象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
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
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的创作风格脱离了理性主义,转到
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这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
地几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香教堂建成之时,即获得世界建筑界的广泛赞誉它表现了勒氏后期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娴熟
的驾驭体形的技艺和对光的处理能力。无论人们赞赏与否,都得承认勒.柯布西耶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剖面朗香教堂的怪诞同它那原
始风貌有关。它兴建于1950—55年间,正值20世纪的半中间,可是除了那个金属门扇外,几乎再没有什么现代文明的痕迹了。那粗粝敦实的
体块,混沌的形象,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间的一个小山包上。“水令人远,石令人古”,它不但超越现代建筑史,近代建筑史,而且超越文艺复
兴和中世纪建筑史,似乎比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还早,……它很象原始社会巨石建筑的一种,“白云千载空悠悠”。朗香教堂不仅是“凝固的音乐”
,甚且是“凝固的时间”永恒的符号时间。时间都被它打乱了,这个神秘的建筑物!?朗香教堂那沉重的体块的复杂组合里面似乎蕴藏着一些奇
怪的力。它们互相拉扯,互相顶撑,互相叫劲。力要进发,又没有迸发出来,正在挣扎,正在扭曲,正在痉挛。引而不发,让人揪心。朗香教堂
的屋顶东南高西北低,显出东南转角挺拔奔昂的气势,这个坡度很大的屋顶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屋顶的雨水全部流向西北水口,经过一个伸出的泻水管注入地面的水池。教堂的三个竖塔上开有侧高窗。它以一种奇特的歪曲的造型隐寓超常的精神。教堂要求简单造价不高,是一个表意性建筑勒.柯布西耶接受这个重建朗香教堂的工程之后,采用了一种雕塑化而且奇特的设计方案。他突破了历来的天主教堂惯用的模式,用一个曲率复杂的黑色屋顶覆盖在弯曲的墙面上,由于它的曲面卷曲向上,于是好像是飘浮在墙面上一样。南面的墙被称之为“光墙”,这个墙体很厚,上面留有一些不规则的空洞,室外开口小,而室内开口大,比例奇特,靠外墙的部分装上教堂里常用的彩色玻璃,同时,墙体和屋顶的连接并不是无缝的,而是有一定间隙的,她的三个弧形塔把屋顶的自然光引入室内,这些做法使室内产生非常奇特的光线效果,而产生了一种神秘感。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