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城市与自然完美融合

 文山书院 2013-06-13

让城市与自然完美融合

《 光明日报 》( 2013年06月13日   10 版)

    这里逶迤着25公里的太湖岸线,像一条亮丽的“绿色项链”,穿起了苏州西部丰富秀美的“真山真水”;这里有轨道、快速公交、水上交通等多种交通网络,各类换乘点半径约为500米,低碳出行成为居民首选。

 

    作为苏州生态城市建设和创新的重要平台,规划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总投资250亿元的苏州西部生态城,2009年正式在姑苏城最西部启动。目前,西部生态城已经成为苏州“一核四城”的战略区域,将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区和新农村建设样板区。

 

保护生态必须不留余力

 

    从苏州的北环高架沿着太湖大道一路向西,两侧芳草萋萋,百花盛开,伴随着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便来到了苏州的“绿肺”——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西部生态城。

 

    “生态城紧临太湖,最大的财富是生态,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后劲还是生态”,苏州高新区西部生态城管委会负责人曹俊告诉记者,“保护生态,必须不留余力。”

 

    “满目青山绿意浓”,是西部生态城的真实写照。早在2002年,苏州高新区为保护好这片山水,提出了“规划、整理、造景”六字方针,太湖岸线一公里内不建工厂,所有养殖场迁出滨湖区域。

 

    在此基础上,2004年,投资10亿元实施太湖清淤取土工程,使湖面重新呈现碧水蓝天的美景;2005年,沿太湖岸线建设长25公里的太湖大堤,100万平方米的绿化景观成为一条亮丽的生态长廊……这一切,成为西部生态城最为宝贵的自然财富。

 

    在苏州西部生态城的太湖村,村民郁超露见证了村庄的大变脸:“道路、河道越来越清爽了,村里还建设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郁超露的丈夫每天开车几十公里往返单位和家里,却乐此不疲。“专家来测过后,说我们这儿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空气都是甜丝丝的。”

 

    目前,西部生态城已累计投入60亿元用于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等,完成了太湖大道生态城段2.5公里景观提升、湿地物种完善等工程,太湖水环境和湿地保护工程正在推进,太湖湿地公园二期入选“苏州市2013年十大生态工程”。

 

    曹俊表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跟着感觉走”,我们追求的生态有着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比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超45%,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15微克/立方米,区域河道水质达到Ⅲ类水要求。

 

“低碳小镇”将建成示范样本

 

    家用电器不用电,全靠太阳能屋顶发电;安装“神奇”的照明灯,可以捕捉阳光进行照明;生活的餐厨垃圾,处理后,直接作为小区的绿化肥料……目前,一座“低碳小镇”正在苏州西部生态城崛起。中节能苏州公司总经理李才兴表示,苏州西部生态城的“低碳小镇”,是中节能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的第一个主题示范区,今后将作为示范样本,在全国推广。

 

    “低碳小镇”是苏州西部生态城打造“低碳城市”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应用遮阳百叶、屋顶太阳能光伏板、水循环等技术,达到绿色三星建筑标准;生活污水一体化广泛运用于农村,可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曹俊介绍,生态城在运用现代环保技术解决城市污染领域迈出了一大步,未来将广泛应用绿色、可循环建材以及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区域开发将实现污废水处理、雨水存储再利用等。“我们与芬兰合作成立生态技术开发中心,辖区内的104条河道和5条通往太湖的河流,全部实现了防洪、抗涝、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生态、低碳、绿色不是梦想,而是正在触摸的现实。在这座生态之城,人们将过着全新的绿色生活:住宅与公共景观用地达到1:1、碳排放低于150吨碳/百万美元、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80%。

 

一座令人向往的山水新城

 

    位于苏州西部的这片沿太湖区域,既有风景秀丽的湖光山色,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如何彰显西部生态城的景致之“韵”、文化之“魂”?西部生态城在发展路径上突出“整合”二字,把湿地生态群落、观光休闲农业以及苏绣艺术景群列入了重点发展规划。

 

    从2010年2月开园至今,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太湖吴文化为精髓,设置了农耕文化体验区、太湖渔猎体验区、江南湿地展示区等板块,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迅速成为苏州城市西部最具魅力和活力的生态休闲旅游新地标。

 

    伴随着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周边旅游载体的建设,一座生态城唤醒一个地区的故事不停在上演。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西部生态城不仅发展了10万多平方米的富民载体,还结合区域的农业特色,创新提出“Farming Mall”的园区建设新理念,将农业与休闲旅游等多种业态结合在一起开发。

 

    在不久的将来,一座以太湖湿地公园为“绿心”、生态廊道为“绿链”、滨湖景观带为“绿环”,集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及高品质居住、办公于一体的山水新城,将成为人们对于生活的另一种向往。(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