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定古庙会之-----城关庙会

 槐荫居士 2013-06-13

               城关庙会

 

平定一带最大的庙会当数平定城西关的七月二十二的庙会。

县城的庙会不但要唱戏而且要“上会”。时值盛夏,如遇天旱,庙会的娱乐活动往往与祈雨仪式一起举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我就见识过这样的一次庙会。

现在的电视节目里,我们会经常看见美洲的巴西,欧洲的西班牙,在狂欢节时演艺队伍沿街游行表演的场面。庙会就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而上会就是地方演艺队伍的游行表演。只是演出节目全是中国的“国粹”。

正好这一年入伏天旱,上会与祈雨仪式一起举行。

要祈雨就少不了那个能在人与神之间沟通消息的“马皮”。这个皮字我怀疑是“骗”的变音,因为马皮是古代官员随从的称谓,而马皮这个角色正好担当着为龙王爷护驾开道的责任。

这马皮就像神汉和巫婆一样,是个专司其职的人物。每逢祈雨时节,龙王的大驾降临之前,他便在家里发作起来,不食不睡,口吐白沫,念念有词。人们争相传告“龙王爷靥住马皮了”。

等祈雨仪式开始,龙王爷大驾一到,马皮便立在驾前摆当起为龙王开道的护驾差使。只见他脑门发亮,双目喷火,赤裸的上身披红挂绿,下身把裤脚撩起,赤着双脚。手里攥着一条两丈多长,核桃般粗细的麻绳,一边吼叫,一边奔跑。那条绳鞭时而在空中叭叭作响,时而在地上龙盘蛇绕,看得人们惊心动魄。他身旁手执铁桶的放炮人,不时点放几个炸雷似的响炮为他助威,使得场上的气氛更加火爆。

由马皮前导,龙王大驾紧随其后。一个身披崭新红绸斗篷的白脸泥塑神像端坐在八台大驾之上。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嘉善大王”龙王的神驾是一把类似“太师椅”的坐榻,由八个大汉抬着。这八人都是挑选出来的精壮小伙。头上戴着柳枝编成的荆冠,裸着上身,赤着双脚,腰间系一条宽红绸带。马皮挥舞着神鞭,在龙王爷的驾前左冲右突,上蹿下跳,抬驾的小伙子必须步调一致才能跟上他的节拍。只见神驾上的龙王爷上下跳动,左右摇晃,车驾上的铜铃不时发出一阵阵响亮的声音,抬驾的小伙子们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疾走徐行,闪曦腾挪,不一会儿便累的面红耳赤,大汗淋漓。

行进的队伍突然停了下来,原来马皮要传达神的旨意。只见他手执一把鬼头砍刀,照着自己的面门一阵乱劈,顷刻间满脸鲜血流淌。旁边的人赶快抬来一张铺着黄表纸的大桌,马皮甩手往自己的脸上一抹,用手指横七竖八地在黄纸上划些红道道,这便是一张神符。能看懂神符的翻译高声叫道:“起驾!龙王爷告谕:要咱们到瀑里鱼池取水。”然后依仗本驾在马皮的引导下继续前行。

那马皮的止血方法十分简单:他从龙王驾上的香炉里抓起一把香灰往脸上一抹,再贴一张黄表纸,滴滴答答的鲜血便立刻停止了流淌。

龙王大驾的后面是随行的乐队。演奏者都是道士。黑衣黑帽,一脸庄重。吹的是笙箫笛管,打的是边鼓,响板,小拨,云锣,细吹细打,乐声悠扬,与龙王驾前火爆的场面形成强烈的反差。

乐队的后面是旗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古代旗帜。有龙凤旗,有八卦旗,有日月旗,有七星旗,形式有方的,有长的,有三角形的,有体形的。有的拖着彩带似的旗游,有的镶着锯齿形的旗牙,皆用各色彩绸制成,远远望去,像一条彩色的河流。

旌旗队后面是“社火”,这是上会演出的主体。节目都是各乡各村的拿手的绝活。西郊村的边鼓,河套村的耍叉,王家庄的滚刀,义井的白手夺枪,都是在今天的电影电视的武打片里也难得一见的真功夫。

先看耍叉,叉本是十八般兵器之一,叉头用纯钢锻制,像一只叉开的手掌,不过只有三个手指。叉指锋利如尖刀,能吹毛断发,叉柄是一根长约三四尺的细木杆。在叉指和叉柄衔接的地方套一串小铁环。耍叉之人赤裸着上身边走边耍,那叉像一条赤练蛇在他的身上哗啦啦地缠绕滚动,来到宽阔场地,便停住了脚步,进行表演。

耍叉人先用双手拨弄叉柄,使他像车轮似的旋转,以便积累足够的动力。接着一只手突然离开,那柄叉便不借助任何力量沿着他的另一条手臂向上滚动,一直滚到肩部,耍叉人一低头,叉闪着寒光哗啦啦从背部滚过,刹那间已经到了另一条手臂之上,刚滚到腕部,耍叉人趁势向上一抛,叉头银光一闪,在空中翻了个跟头,稳稳当当落在了他的手臂上。随着满场喝彩声,耍叉人又重新迈开了脚步。

西郊村的边鼓起源于宋代,是由赵匡胤下河东时军队中的破阵乐舞演变而来。因此,边鼓队中的中心人物便是打着红色脸谱的赵匡胤。这支队伍由八至十二人组成,都化妆成戏台上武将的样子。身穿铠甲,背插靠旗,头戴飘动着雏鸡翎的金盔。胸前是挂一面磨盘大小的盘鼓,边走边敲,雄壮威武,单听那鼓声就有千军万马的气势。

到了演出场地,随着翻江倒海的鼓声,边鼓队便会走出各种各样的阵势来。有八卦阵,剪股阵,六合阵,七星阵,盘龙阵,卧虎阵等多种花样。表演者一边击鼓,一边走阵,还要做出一些张飞鞭马,鹞子翻身等高难度的形体动作,据说平定舞边鼓已经被有关部门认证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社火也算保留下了一个仅存的硕果。

当然,表演队伍的行列里也有现在闹元宵时经常出现的踩高跷,跑旱船等节目,但表演难度却要大得多。比如,高跷队在行进时,突然有人当街放一条板凳,表演者必须的跨越过去。其中有那高手就像女孩子玩“跳方”游戏一样,独脚起跳,独脚落地,落地之后还要像钉子似的站上一阵子。当然,这样的表演少不了一条香烟和一瓶烧酒的犒劳。

耍社火后的节目一般是“背阁”“抬阁”。背阁是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人背一根丈余长的铁棍,长棍顶端站着一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小女孩,有时再加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小伙子在地上走着各种舞步,长竿顶端的女孩子甩游着长长的水袖。男孩子舞动着哪吒的乾坤圈,配合着下面年轻人的步伐做着各种动作,飘飘摇摇,一路行来,给人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

抬阁是四个壮汉抬一根碗口粗两丈多长的木杠,木杠中间立一根长竿,杆顶或二或三或四站立着几个表演的人物。一般都要化妆成舞台上演员的样子,往往是一个戏剧场面:比如《断桥》中的白娘娘向许仙游湖借伞;《盘丝洞》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大战白骨精等等。其表演难度比背阁要大。首先抬杠的几个人要步伐一致在,而且必须使那条杠子上下颠动起来,这才有利于杆头演员的表演。那立在杆顶的演员的动作既要变化多样,又要协调一致,而且必须控制得当;因为一旦中心偏离,就会阁翻人落,后果不堪设想。

这项表演看起来轻松优雅,做起来难度极大。

那一年的平定七月二十二的庙会,我和母亲住宿在西关花姨家里。看了一天热闹,人人疲困不堪,晚上早早睡下。谁知睡到半夜,院子外面“乒乒乓乓”地响起了枪声,接着便是一阵咚咚咚的敲门声。没等去开门,几个端着明晃晃刺刀的日本兵已经撞进了屋里。翻译官对惊魂未定的躺在炕上的人们大叫“统统的起来,太君的要看良民证!”我吓得只往被窝里钻,只听得屋子里热闹了一阵,等日本人走后我才从被窝里钻了出来。第二天听大人们说,八路军趁着庙会混进城来,把警察局的枪都抢走了。

从此,平定西关的庙会便偃旗息鼓。再也没有举办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