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給小費 給小費是一種社會的文化,這種文化好不好?是一個難下结論的問題。英國人用刀叉吃飯,印度人用手抓飯吃。誰好誰壞?對不起,這裏沒有所謂「好」「壞」,只有所謂「習慣」「不習慣」。 當你前往不同文化的國家旅遊時,基於禮貌,應該要做到入境隨俗。否則,假如無足輕重的小事,別人只會覺得你怪;但,倘若關係到每個人自身的利益,別人就會對你嗤之以鼻,碰到修養不好的人甚至對你惡言相向。 我去過許多的國家,經驗中對收不收小費的文化有兩個極端,一個是什麼小費都不收的日本、一個是沒有小費就走不通的美國。 講三件往事,或許可以幇助了解這兩個國家的差異。 一次到日本,住宿於鄰近東京火車站的某酒店。離開時因為天下大雨,我們一行四人被困在酒店大廳。這時,一位經理主動趨前告訴我們,酒店有一條地下走道可以通到火車站,但路程有一點複雜,問我們是否需要他們協助?這等好事,當然接受。於是經理派了位年輕的服務生,帶領我們去車站大廳。這位服務生走在前方引導我們,並且還幫同行的女伴拿沉重的行李。 從酒店大廳到車站大廳,先搭電梯向下,走過幾條人煙稀少的地下道後再穿過人潮洶湧的地下街,東轉西繞,某幾處階梯還必須抬起沉重的行李箱,再搭電梯向上,最後才到達車站大廳。這一段路途保守的估計有四、五百公尺 ,耗費將近二十分鐘。直到進入車站大廳,確定不會迷路,服務生這才對我們深深一鞠躬離去。這種狀況要不要給小費?我走遍全世界,實在想不出沒有必要給小費的理由。深深受謝之餘,我拿出一千元日幣當小費。可是,那位服務生堅定地拒絕了。他甚至堅定到給我一種假如他收下小費,似乎是受到了別人侮辱的感覺,我只好收起日幣,也以深深的鞠躬向他表示感謝。 另外兩件都是三十年前留學美國的往事。 一次是參加學校「國際學生辦公室」舉辦的旅行,地點是紐約市,同行的有二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帶隊的是「國際學生顧問」W先生。令我難忘的是,每次用餐完畢,W在大庭廣眾之下就當場拿出小型計算機,精確地為每個人計算,除了該付的餐費,還要再加上十五%的小費。一次都沒省,從頭到尾從無例外,每餐飯每個人都要付十五%的小費。 第二件事是某天到餐廳用餐,因為坐在靠近門口的座位,無意間聽到兩位服務生的悄悄談話。大意是A要求B盯住某桌的客人,因為那人前次來餐廳用餐,竟趁服務生忙碌的機會,桌上只留下餐費,沒給一毛錢小費就開溜。 三件事讓我的印象都很深刻,也充分說明日本人和美國人在小費文化上有多麼巨大的差異!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異?是因為日本人誠實、美國人現實嗎?當然不是,這根本的原因和他們的薪資結構有絕對的關係。 日本服務生的薪資全部來自於僱用他們的公司,公司已經付了「合理」的薪水,因此沒有理由再拿顧客額外的小費。至於美國,許多行業的服務生根本沒有薪水(或只有象徵性的基本底薪)。他們收入大部分的來源,是仰賴客人所給的小費。 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曾到某家中國餐廳應聘外送的工作,和他們談條件時才知道自己不僅要自備汽車、自付油費,而且不管發生車禍、違規罰金等事,全都要自己負責。老闆並不支付薪水,全靠客人小費。設身處地想想,寒風苦雨之中開了幾哩路的車,爬上爬下的把食物送到客人手中後,客人却没有給或只給了少到油錢都不够的小費,提供了服務的人此時還不好開口要,這樣確實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事。 不習慣小費文化的朋友們到了美國肯定很難接受。有一次我陪幾個朋友在一家高級餐廳用餐,他們反對給十五%的小費,反問我一個問題:這裡收費那麼高,如果每桌客人都給十五%的小費,這些服務生不是都發財了? 乍聽之下似是有道理,因為每桌消費都是幾百美元,一個晚上服務七、八桌的客人,小費的收入可能超過三、四百美元,服務生的收入如此之高,可能嗎?經過討論後朋友勉強給了十%(四十幾美元)的小費。只見服務生笑容滿面的收了小費,回到後台清點後接下來再經過我們這一桌時,原本「親切又熱情」的面容,變得「目不接觸,臉無表情」,彷彿我們這一桌根本不存在似的。這種轉變看得我也是火冒三丈。沒錯,我們給的是小費的「下限」,然而四十多美元的小費還嫌少嗎?後來才明白原因,原來美國社會因為給小費成了不成文的「規定」,因而某些州政府已經把一定比例的小費列入在所得稅項目之内;其次,有的餐廳也要求服務生必需將小費分給餐廳其他人員,例如櫃檯1%、領檯1%,外堂經副1%、所有廚師3%,零零總總加起來,他必需付出十%左右。因此,如果客人給的小費不到十%,他就還要倒貼虧錢! 當然,也不必為了討好服務生而給一筆高額小費。那麽,到底什麼時候該給小費、給多少、給誰、怎麼給?針對前述幾個問題,分別討論如下: 什麼情況要給小費?首先要了解,小費必然發生在「服務業」,也就是必須有「服務」的前提,才有給小費的可能。 其次,給小費最基本的原則是別人對你「個人」有所服務。注意這個關鍵「個人」,也就是針對你。例如在麥當勞用餐,櫃檯點餐,然後自己拿到桌上,這樣就不必給小費,因為沒有人對你做了任何服務。同樣的道理,在自助餐廳用餐,由於每道菜都是自己去取的,因此,結帳時也不必給小費。除非每道菜都是由服務生端到桌上,甚至對你進行特別的解說,這時才有給小費的必要。確實某些狀況比較複雜,不是那麼容易區分。 例如,高級飯店的大門都有門侍,如果你上下車時他幫忙開車門,這種情况要不要給小費?一般而言這種「舉手之勞」因為沒有太大的付出,就沒有給小費的必要。可是,如果是一家很高檔的酒店,你乘坐的又是百萬名車,服務生甚至從老遠急奔過來為你開車門,這時就有必要給小費。 什麼狀況必須給、何麼狀況可給可不給、什麼狀況不必給,不同國家有或多或少的差異,甚至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地區也有差異。例如在英國,只有倫敦的餐廳必須給小費。離開倫敦,大部分餐廳都不必給小費。為了不要失禮,也不要當冤大頭,出國前最好上網查清楚。 大致上來講,在流行小費的國家,必須給小費的狀況大致包含以下幾個可能: 一、飯店的門侍、送行李的小弟、引導到房間,並解說房內設施與裝備的經理、你在房間要求的服務(送食物、加添什麼物件)、清潔人員、泊車人員等。 二、餐廳送菜的服務生。如果是非常高檔的餐廳,領檯幫你找一個好座位,也有給小費的必要。 三、音樂廳、戲院的寄物處服務人員。 四、出租車司機。 五、理髮廳髮型設計師、剪髮師、洗髮人員。 六、旅遊時的導遊、司機。 七、高級俱樂部、酒店,廁所洗手檯旁邊為客人拿毛巾、噴古龍水的服務生。 八、酒保、送酒服務生。 九、路邊為所有路人表演的街頭藝人。如果只是「旁觀」,或是沒有勞動對方做特別工作的攝影,可以不給小費。假如你上前合影,他也配合動作,或多或少都要給一些小費。 十、某些遊走街頭「一對一」的藝人(例如表演魔術,要你抽幾張撲克牌),假如不想給小費,當他迎面走來要表演時,最好以「沒時間」拒絕。 小費給多少?每個國家小費的額度都不太一樣。為了不要失禮,不僅出國前要上網查清楚,隨時還要請教熟悉當地的朋友。不過,即使你很清楚當地給小費的慣例,還是要考量以下幾個原則: 一、個人要求「額外」的服務越多,小費給的越高。例如在美國坐出租車,一般要給車資十%的小費。假如你有行李放到行李廂,司機要下、上車,開、關行李廂、幫你抬行李,這些都是「額外」的服務,你應該多給一點小費;而抬的行李越多、越重,小費就應該給的越多。 二、越高級的場所小費給的比例越高: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美國入住飯店,如果要求服務生送行李到房間,通常一件行李給一美元。假如住的是豪華套房,一美元就顯得小氣。至於住總統套房,大概五美元才出得了手。 高檔場所除了要用高額小費彰顯自己的身分,有時也是形勢所趨。例如到餐廳用餐,如果是普通的等級,客人吃飽了就走,一張桌子一個晚上可能換三、四輪客人。至於高檔餐廳,不僅上菜的時程長,客人飯後也會聊很久,往往一張桌子一個晚上只有一輪客人,這樣如果小費給的太少,餐廳的損失相對就較大。其次,越是高檔場所給的小費越高。以美國為例,高檔餐廳給二十%小費似乎已成了最基本的禮貌。 三、越是繁華、富裕、生活水平高的地區,小費給的越多。 四、越是滿意的服務,小費給得越多。服務生越能討好你,自然就應給越多的小費。反過來說,假如服務生態度不好,就給他少一點的小費;態度惡劣,不管到哪裡,你都具備不給小費的權力。 該給小費的地方如果不給小費,一定要有正當的理由。小費給誰?誰為你服務,小費就給誰。似乎很簡單,但用餐的時候偶爾會弄混。我看到某些人把小費給前來結帳的「經理」,而不是端菜的服務生,這是錯誤的。除非入座的時候經理特別殷勤,不僅帶你前往預留的好座位,還協助你點菜,最後又幫你到櫃台買單。這種狀況可以考量給一點小費。即使如此,端菜的服務生還是要給小費。 假如你親自到櫃台結帳,不管是帶位的經理,或是櫃台結帳人員,全都不必給小費。由於在餐廳用餐,小費是給端菜的服務生,所以有管理、有制度的餐廳,某一桌的客人一定是「固定」的服務生。這種餐廳在客人入座時,會說明誰是你的專屬服務生;之後發生其他狀況,當你有什麼需要,最好找那位專屬的服務生。 不要隨手招喚餐廳裡的其他員工,千萬記住,如果在國外犯了這種錯誤,可能會遭到其他服務生的白眼。 小費怎麼給?給小費不是「施捨」別人,而是「感激」別人對你的貼心服務,切記這個大原則。所以,給小費的時候必須考量到別人的感受。不可以用丟的。態度要好,最好帶著微笑,同時說一聲:「謝謝。」 避免把錢「公然」顯露出來,好像在向眾人炫耀:大家看,我給他小費呢! 不要給一堆零錢,造成「把剩下垃圾」清給別人的感覺。 給別人錢還有這麼多的規定!沒辦法,那是禮貌。 給小費的方法,第一選擇是把鈔票握於手心,在握手「衷心感謝」的同時,小費不流於形地「順勢」交到對方手中。每次這麼做,握手的瞬間我都可以看到對方「兩眼一亮」,然後露出非常感恩的面容(從來都沒例外)。 假如小費太多(例如給導遊的小費),手心握不住,可以用信封包起來。也因此,旅遊的時候最好準備幾個信封袋。 飯店每天的清潔費可以留在床上的明顯處,底下最好再壓一張寫了「謝謝」的紙條。我曾經留在書桌,也沒壓紙條,晚上回到房間時發現小費還在桌上。經過詢問,才知道有制度的飯店不允許員工拿取「某些地方」的錢幣,因為他們無法確定客人是遺忘在那,還是給清潔人員的小費。 餐廳用餐是在結帳以後,把小費壓在帳單之下;或是離開的時候,把小費留在桌上。假如怕鈔票被風吹跑,可以用盤子壓住一角。不過要留意,有的餐廳在帳單中已經列了服務費(service charge),這時不必再付額外的小費。禮多人不怪。假如覺得服務非常親切,再給一筆額外的小費也很受歡迎。 如果使用信用卡付帳,怎麼給小費呢?身上最好隨時帶著小票子現金。信用卡歸信用卡,小費還是使用現金。現金不夠的話可以在簽帳單寫下小費的數目,自己再加上總和。 小費習慣給多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與人生觀。我不是有錢人。可是,假如碰到必須給小費的場合,我多半採取給小費慣例的「上限」。 少給一點,我不會發財。 多給一點,我不會缺錢,又可以帶給別人快樂。 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我人生處世的一大原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