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春的地标性建筑在哪里

 埂溪书楼 2013-06-14

最高的楼是哪栋?最长的路是哪条?百年变迁还原城市历史


深度报道正在建设的宏汇凯悦酒店 本报记者一陶摄



宝山洋行(现欧亚新发商场老楼)资料图片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长春市建委供图









1960年的新民大街 著名摄影家赵冰摄



1987年,自由大桥落成 资料图片






    

B04、B05版

■本报记者 一陶

  在长春213年建城史上,留下了特殊的城建脉络,既有中式传统建筑,也有俄国、日本、欧美等影响下的遗存。作为中国最早经过现代规划的城市,长春的街路、建筑在不同的年代里,留下了不同的坐标。

  从长春第一座二层楼到现在的高楼,从吉顺桥到北湖大桥,从“中央通”到绕城高速,时光不过百余年。

  作为城市记忆的主体,长春楼房、街路、桥梁变迁足迹,记录了这座年轻城市历经的岁月沧桑。

楼房变迁

从二层楼“和成祥”到百米摩天大楼

  6月13日,长春市解放大路和人民大街交会处,一座大厦正在紧张施工。这座名为宏汇凯悦酒店的大楼,规划审批结构高度“不超过170米”。中建八局长春宏汇凯悦酒店项目部书记陈照介绍,这栋楼地下五层,地上38层,结构高度为165米,加上楼顶的造型,最终的高度将达到176.15米。

  该楼盘正在进行第36层施工,月底或下月初结构竣工,明年一二月份可交付使用。届时,这栋摩天大楼将成为人民大街沿线的制高点。

  回顾历史,“六门四街一座楼,三桥四庙遍地沟”。民谣描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长春,距今不过百余年。民谣中的“一座楼”,指的是十九世纪末买办商人纪凤台在大马路上建的经营杂货、钱庄的“和成祥”,具体位置是长春大街与三道街之间,门市房和住宅构成大院。这是一座二层住宅,砖木结构,瓦顶、玻璃窗。

  另据史料记载,在1903年,俄国在现今铁北区域内建成了亚乔辛制粉公司大楼:地下一层,地上4层,是长春第一座全红砖建筑,也是当时最高、层数最多的建筑,目前部分现存。

  有据可查的新纪录直到30多年后才出现。1936年竣工的伪满国务院办公楼(现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地下室一层半,地上4层,中间塔楼为6层,高度48.8米,一跃成为当时长春最高的建筑,这个纪录保留到了新中国成立后。

  在查询高度地标的资料中,发现了历史误会。1938年建成的宝山洋行(现欧亚新发商场老楼),这是当时长春层数最多的建筑之一。还有史料称,这是长春解放前最高建筑。

  经过欧亚新发商场行政管理部部长原先生查看图纸核实,确认这栋楼为地下一层,地上4层,局部8层,高度为29.5米。从局部看,层数最多没有争议,但其高度也就比伪满中央银行总行(此楼高27.5米)高了一点,远没有伪满国务院办公楼高,也没有附近的“康德会馆”高。“康德会馆”就是原来的长春市政府老楼,1935年竣工时,主体高20米,塔楼顶部距地面38米,它在当时才是这一区域最高的建筑。

  在史志上,伪满国务院办公楼和宝山洋行,都被明确地写上了“地标”字样。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长春在超过10层的高层建筑上并无建树。吉大理化楼1964年建成,主体6层,局部9层,这算是上世纪60年代省内影响较大的建筑。

  1982年完工的长白山宾馆,正式宣告长春有了真正意义的高层建筑(超过10层)。长白山宾馆地下一层,地上12层,局部13层,高度54米。据《长春市志·建筑业志》记载,该建筑“为省市80年代初期建成的第一座高层宾馆建筑”。由此,开始了长春高层建筑的发展史。

  据长春建筑大学教授孟子南早年的调研,在上世纪80年代,长春陆续建起了15层的东煤公司、18层的吉祥大酒店、北国之春大酒店、25层的国际大厦、26层的松辽大厦、东电公司大楼。

  省电力局大楼1988年落成,地下2层,地上26层。顶层设八角形塔楼,总高度105米,这是本报记者查询到有文献记录的最早的摩天大楼。

  1994年竣工的国贸大饭店,这是长春最早的结构高度超过100米的摩天大楼,27层,115米,成为重庆路商圈至今的制高点。

  长春市到底有多少高度超过百米的摩天楼,记者在相关管理部门的采访并没有得到准确数据。

  按照高楼迷网站的不完全记录:长春现有十余座超过100米的摩天大楼,包括联通大厦、光大银行、吉林广电中心等。最高的是2006年几经周折盘活的建设大厦,高度128米,地下2层,地上36层,其中35层、36层为公用设备层。2006年至今,这座楼一直是长春第一高楼。

  用不了多久,建设大厦保持的纪录即将作古。正在后期施工中的海航荣御,目前号称为长春第一高楼,据称该项目总高188米,建成后将成为长春市的最高楼。记者从规划部门了解到,这个楼盘规划审批高度为小150米,记者未获知该楼盘上面的停机坪和造型高度。

  188米并非终点。就在宏汇凯悦酒店工地的斜对面,浦发银行东侧,有一座筹划中的摩天大楼,名为“长春国际金融中心”。据悉,此项目已立项数年,挖出来的深坑尚未重新启动。据荣丰地产公司介绍,长春国际金融中心为2009年长春市认定的第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之一。该项目主楼规划结构高度为213.4米,44层,加上楼顶装饰造型等,最终高度将达到225.6米。据了解,该项目近期有望重新启动,预计2016年完工。225.6米是什么概念?这座楼如果建成,将成为市中心第一座超过200米的摩天大楼,也一举超过吉林省广播电视塔的218米。吉塔自1997年建成以来,一直是吉林省内最高建筑物。

  另据了解,南部新城计划中的300米高塔楼,目前尚未经过规划审批程序。

■编者按

  街路、桥梁,构成城市生命律动的骨架。建筑物,则是城市文化血脉的一种承载。这些硬件设施的故事,就是一座城市的刚性历史。

  在城市化急速前行的今天,强度扩张的步伐,让城市“地标”在时光走廊里变得模糊。然而,一些记忆,应该在历史纵轴中找到全城共识,这也是城市文明之所在。因此,我们走访长春各机构和现场,查阅大量史料,面对缺失的档案、矛盾的数据,抽丝剥茧,力求考证长春200余年诸多“地标”变迁,意图还原这座城市的刚性历史。

  面对今年长春的城建大潮,我们似乎可以为这种初衷找一个更浪漫的说法:混凝土构筑了城市,但城市是为人而建的,陌生或熟悉的人们聚集,让这座城市有了温度。为了幸福都市的明天,在历史中寻找既往的温度,并以此为记,鼓励前行!

街路变迁

人民大街是长春最长最宽的街路吗?

  要了解长春最长最宽的街路,答案并不简单。调查结果与大部分市民的常识性看法不同,目前的人民大街并不是长春最长的街路,更不是最宽的街路。

  自1800年设“长春厅”开始,至今二百余年。史料记载,当年在新立城建设长春厅,街中只有一条东西向长约250米的土道。1825年,移建署衙于宽城子,形成不规则的街巷。至1865年,开始建设城垣九门,南门“全安门”、北门“永兴门”,连通南、北大街成为主干道,分别长约1000米,位于现今三道街南北。城内外数十条土道,“每值霖潦,泥深没胫”。

  1910年,开建大马路土路。1911年至1913年,南北大街才改建成砂石道。

  在火车站附近,百年前的满铁附属地,1907年到1915年,规划建设了中央通(站前广场至胜利公园),当时确定这条路宽度36米,这个宽度考虑了未来汽车的需求。即使按照当时东京的建设标准,也是最宽的路。至少在建成后的20多年内看,这条路的宽度真有些过于超前。毕竟,到1932年时,长春才拥有汽车137辆———这大概不到现在长春任何一个规模小区私家车数量的十分之一。

  伪满洲国成立后,开建大同大街(现人民大街),宽度为54米,1933年修到人民广场,1935年~1936年修到解放大路,1937年~1938年到卫星路口。

  54米宽的大同大街,在当年城市的规划中,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干道。谁是?顺天大街(现新民大街)。这条街宽度60米,是当时长春最宽的街道。那时的规划,是想把这条街建成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那样的宽阔马路。干线道路均没有电线杆和高架线,树木可以自由生长。道路中央还规划有16米宽的散步道。

  解放后,人民大街逐步成为交通枢纽,至今是长春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核心主干道。

  现在的人民大街长春站至卫星路长8464米,至高速出口11835米,算上北人民大街未连接的三段合计2095米,人民大街总长度13930米。

  宽度上,从保持早年的火车站前至北京大街的36米宽,到后期扩宽建设到高速出口的62米,形成了各区段不同宽度的人民大街。

  很多长春人都认为人民大街是长春最长的街路。实际上亚泰大街贯通后,总长度(南三环-松原高速出口)达到17.134公里,远远超过人民大街。

  亚泰大街最长吗?恐怕也不是,长春市还有一条身背多个名字的大街。长春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崔凯说,彩宇大街-仙台大街-东盛大街-远达大街-北远达大街,从规划意义上,实际上是一条路。据统计,这条路的总长度,达到了31.4公里。

  人民大街仍有机会超出。长春市规划院副院长刘延松介绍,按照长春市南部新城规划,当永春镇全面建设起来时,人民大街的长度将达到55公里———百年长街建成“百里长街”,届时它将成为长春市除了环路以外最长的街路。

  现在最长的街路是哪条呢?可以揭晓了:长春四环路。该路全程总长度67.2公里。这个纪录不一定能一直保持下去。从远景上看,长春绕城高速公路有可能和目前的重庆一样,被纳入长春市区管理,到那时,它将成为长春最长的街路,长度为89.8公里。

  从宽度上说,建设一汽时期,1953年建设的春城大街部分路段宽度63米,超过了新民大街,是史料上有记录的当时最宽街道。

  到今天,最宽的路当属龙湖大路。它是横贯长东北核心区的主轴线、长春市四环快速路交通体系的一部分,红线宽度114米,加上路双侧各30米的绿化带,整体路幅可达174米,接近人民大街的三倍,是长春市、吉林省乃至全国最宽的街路之一。双向14车道的龙湖大路,设计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其通行能力可达单向每小时10000辆小汽车。

桥梁变迁

吉顺桥到北湖大桥 130年延伸300多倍

  动植物公园东北角的吉顺桥毫不起眼。鲜为人知的是,这座桥是长春市有年代可考最早的桥梁。这条现在8米长的桥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原名朱家大屯南桥,为清代长春旧城河沟上建设的12座桥之一。

  更加难得的是,在长春市截至1988年的史志中,这个原本木结构的桥梁,几经加固,重铺桥面,但依然是夯木为桩,原木为梁,檁木横担,桥面铺板,保持清代筑桥的模式。

  桥下的沟渠名为兴隆沟,这条沟渠在伪满时期拦沟筑坝建成南湖,径流再从动植物公园一路汇入伊通河。

  衣先生在这里长大,20年前上初中时,他记忆中的吉顺桥下“还有水”。但现在,“桥下沟渠还在,但是没水,长着野草,沟渠两侧修着堤坝。即使夏季雨水最大的时候,沟里也没有多少水,无法形成当年的河流了。”桥上四排车道经常占满了车,不复衣先生小时候“一马平川”的印象。

  而这座桥,目前的栏杆是铁的,桥面为混凝土浇筑,完全看不出曾经的木结构。记者查询了这座桥梁的最新的勘查档案,有关木质结构的痕迹已经没有,至于哪一年重建未可考证。

  在长春市,更多的大桥集中在伊通河上。但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前,老城区伊通河主河道上并无跨河桥梁。那时,伊通河还是一个可以通航运、需要摆渡通过的河。

  老歌谣里“六门四街一座楼,三桥四庙遍地沟”的“三桥”指的是东大桥、南门外的南关大桥和西门外的双桥子。

  东大桥建筑年代已无可考,当年长21丈(67.2米),宽1.5丈(4.8米)。1982年扩宽后,全长116.6米,宽35.5米。

  另外,伪满时期建成的木质黑嘴子大桥,长112米,宽5米。1970年拆除木桥,新桥117.5米。

  但这些都不是解放前最长的桥,史料记载,北环城路上的伊通河大桥桥长160米,1936年建设,宽6.8米。这座桥另有记录为150米,应当是解放前长春最长的桥梁。但该桥多年未经修缮,基本毁弃。直到1999年重建成150米长、30米宽的四化桥。

  而在1933年建成的南湖大桥(原名“垂虹桥”),在长春围城战役中毁于战火。1959年拆除,新建木桥长128米,宽12米。1978年再度拆除新建,全长149.9米,为当年长春市内最长桥梁。

  到了1987年,拆除原来的木桥残骸后竣工的自由大桥,全长168米,总宽度46米,成为当时长春最宽最长的桥。

  2009年通车的南四环路跨伊通河大桥全长260米、宽40米,长度超过以往,也比之后通车的公平桥、繁荣桥长。

  近几年,长东北大开发启动后,新建的北湖大桥超越了所有以往的桥。该桥位于北四环路长东北核心区与宽城区交会处,跨越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伊通河、京哈铁路,桥梁全长2781.5米,是目前我省最长的跨湖、跨铁路大桥。这个长度接近南湖大桥的19倍。可以预见,这个桥梁的长度纪录可能数十年难于被超越。

  北湖大桥尽管最长,但在崔凯的眼中,却不是长春最好、最美的桥。从设计、技术和功能上,他认为长春最好的桥是南四环上跨伊通河的“月亮桥”。

  考量桥梁长度,不能忽略了立交桥。1990年建成的西解放立交桥是6路交叉的三层全互通式立交桥,俯瞰呈蝴蝶型,共有16条机动车道,总长度1564.68米。

  四环路上的102国道跨长沈铁路立交桥总长达到1700米。而2012年完工的安龙泉立交桥,桥梁总长度则达到3637米,刷新了长春立交桥的长度纪录。

  在长春快速路的修建过程中,几条高架桥的长度则远远超过此前所有的桥。

  从吉顺桥到北湖大桥,时间过去了130年,桥的长度延伸了超过300倍。

追问

长春的地标性建筑在哪里?

  高楼、街路、桥梁,乃至公园、广场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当作一个座城市的地标,只要它能代表一座城市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当中。谈及地标,在高楼迷网站上,网友们更愿意聚焦在高楼大厦上———目之所及,高最醒目。

  但在该网站依据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大楼数量而排出中国城市摩天指数中,长春在省会城市里排名靠后。

  梳理长春第一高楼建设历史,颇多波折。目前最高的建设大厦,就是1994年开工的金融大厦,结果在1996年主体完工的情况下烂尾了8年,直到建设厅买去后才逐渐盘活。

  在建设大厦向长春站望去,曾经的金座广场依然没有复工迹象。这座计划高度146米的楼房也曾号称要打造省城第一高楼。

  一个老长春人在高楼迷网站上发文回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长春市建设重点是重庆路和西安大路改造,主打香格里拉和62层的标志性建筑。报纸“连篇累牍地宣传,整版的大广告”,“但工期一拖再拖。那个62层的标志性建筑彻底没影了,原址成了现在的卓展。”长江路上,起建就是号称48层168米的新世界广场。“开发的老板在乐府大酒店前停着两辆加长房车(记得是卡迪拉克),司机西装革履,走哪儿都开这豪车,气势惊人……结果呢,大家都知道,18年后新世界广场变成了缩水的金座,烂尾依旧。”

  就在几年前,曾有投资商计划建设60层的四季常春大厦,至今没有下文。

  一个说法是,长春在消防和飞行上曾经的限高要求,也是长春高层建筑发展的瓶颈。

  曾经的伪满时期的长春规划,以低密度、多层建筑为主,方向是花园城市,已经形成了城建特色。延续下来的长春城建,在发展高层建筑方面,面临历史脉络的束缚。

  在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的一次市民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长春市没有标志性建筑。调查显示,在风貌认知度上,市民认为,新民大街和文化广场周边是长春市最有特色的区域。但是,伪满时期八大部和新中国成立建成的地质宫,能成为长春的地标吗?复杂的历史和全国公认的建筑识别,让这个问题难以轻易解答。

  地质宫1953年在伪“新帝宫”、“太和殿”遗址框架上动工,1954年竣工。这个建筑是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装饰手法设计的大体量、外设雕造(石狮、华表)装饰的仿古建筑,史志上认定它是长春市城市标志性建筑。但长春市规划院副院长刘延松认为,在长春市可以视为地标,但在全国比较,这个建筑的特色并不明显。

  现代建筑“苞米楼”(原吉粮大酒店)和伟峰国际,在建筑设计和公众认知度上,虽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同,但也难以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

  5月26日下午,在省图书馆举办的长春规划大讲堂上,刘延松讲到,长春目前的现代建筑,并没有形成标志性的建筑。而规划中的南部新城四塔,建成后能不能成为地标性建筑,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地标性建筑,其实并不完全在于高度。长春市规划局办公室郭主任认为,南部新城在“流绿都市”理念下,目前正在建设的“城市之花”———长春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文化艺术展览馆“三馆”,有望成为新的地标性建筑。

  “长春市在标志性建筑方面,仍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刘延松说。

■参考资料

  《长春市志·建筑业志》、《长春市志·城市道路志》、《长春市志》未定稿、《长春市朝阳区志》、《长春史话》、《记住长春》、《长春200年》、《伊通河文明史》、《世纪长春系列丛书·辉煌历程》、《世纪长春系列丛书·百业源流》、《百年人民大街》、《伪满洲国首都规划》、《当代长春城市建设》、《一座城市的经典记忆———长春市规划建设60年》、《世纪长街的交响———人民大街百岁纪念》、《幸福都市》创刊号及1~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