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宾市中考化学试题(有答案和解释)

 英才学生图书馆 2013-06-14

 宜宾市中考化学试题(有答案和解释)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填入括号内)

1.(2012?宜宾)生产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块融化  B.海水晒盐  C.铁锅生锈  D.酒精挥发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 化学变化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而和物理变化没产生新的物质,所以在判断一种变化过程是何种变化时,只有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即有无新物质生成来进行细心地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冰块融化是指水由固态变为了液态的水,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故A属于物理变化;

B、海水晒盐是指通过蒸发的方法,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而使溶解在海水中的氯化钠析出的过程,该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故B属于物理变化;

C、铁锅生锈是指铁和氧气及水反应生成了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即该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故C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挥发只是酒精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故D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 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中新物质来说,关键是个“新”字.并且,这里的“新”是相对的,而不是指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物质才算是新物质,只要是相对于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即和变化前的物质不是同种物质),就认为是有新物质生成.

2.(2012?宜宾)2012年4月15日,央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生产的药用胶囊里重金属铬(Cr)超标,即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已知铬原子核内有24个质子,铬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2.下列有关铬元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4  B.铬元素的原子序数是52  C.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铬原子呈电中性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 A、根据核外电子数与质子数的关系考虑;

B、根据原子序数与质子数的关系考虑;

C、根据原子核的构成考虑;

D、根据整个原子的电性考虑.

解答: 解:A、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为24,故A说法正确;

B、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等于24,故B说法错误;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C说法正确;

D、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量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了解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掌握原子核的构成,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2012?宜宾)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由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C.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  D.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

考点: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 根据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种类、结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会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 解:A、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720,故A正确;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由碳元素组成的,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故B错误;

C、木炭具有还原性,高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故C错误;

D、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石墨电极,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的种类、结构、性质及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2012?宜宾)下列衣物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纤维的是(  )

A.

纯棉夹克  B.

羊绒围巾  C.

腈纶上衣  D.

丝绸衣服

考点: 合成纤维及其应用。

分析: 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材料来源.合成纤维则是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完成此题可根据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分类依据、概念及产品名称进行综合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纯棉夹克是由棉花制成的,棉花属天然纤维,故错误.

B、羊绒围巾是有羊毛制成的,羊毛属于天然纤维,故错误.

C、腈纶上衣是由腈纶制成的,腈纶是聚丙烯腈纤维,属于合成纤维,故正确.

D、丝绸是蚕丝制成的,蚕丝属于天然纤维,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特点的认识和区别能力,依据其概念和特征对其进行区分是解题的关键.

5.(2012?宜宾)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Fe+6HCl=2FeCl3+3H2↑  B.CO+Fe2O3 2Fe+CO2  C.2NaOH+CuSO4=Na2SO4+Cu(OH)2  D.NaHCO3+HCl=NaCl+CO2↑+H2O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若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等等.

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

可以根据以上书写步骤来判断题中的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

解答: 解:A、铁在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亚铁(FeCl2)而不是氯化铁(FeCl3),故A书写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 2Fe+3CO2,而题中的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故B书写错误;

C、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Cu(OH)2]沉淀,而题中没加沉淀符号,故C书写错误;

D、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其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CO2↑+H2O,故D书写正确.

故选D.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6.(2012?宜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H<7的雨水叫酸雨  B.pH<7的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弱  C.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  D.使用pH试纸应先用蒸馏水润湿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 A、根据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判断;

B、根据pH<7的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判断;

C、根据酚酞遇碱变红判断;

D、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判断;

解答: 解:A、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故A错误;

B、pH<7的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强,故B错误;

C、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故C正确;

D、使用PH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相当于稀释了被测液的酸碱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只有在平时实验操作中认真操作,才能解答好本题.

7.(2012?宜宾)下列对有关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分类 不同类物质

A 干冰、白酒、加碘盐、食醋 混合物 干冰

B CaO、H2O、P2O5、K2CO3 氧化物 H2O

C HgO、NaOH、KCl、P4(白磷) 化合物 P4(白磷)

D 甲烷、乙醇、硝酸钾、葡萄糖 有机物 硝酸钾

A.A  B.B  C.C  D.D

考点: 物质的简单分类;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根据以上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白酒、加碘盐、食醋均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均属于混合物;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物质的分类正确.

B、CaO、H2O、P2O5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有一种是氧元素,均属于氧化物;K2CO3而是由钾、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物质的分类错误.

C、HgO、NaOH、KCl均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化合物;而P4(白磷)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物质的分类正确.

D、甲烷、乙醇、葡萄糖均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均属于有机物;硝酸钾不含碳元素,属于无机物;故物质的分类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分类的知识,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混合物、氧化物、化合物、有机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8.(2012?宜宾)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除使用托盘天平(带砝码)和药匙外,还需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

A.玻璃棒  B.烧杯  C.100mL量筒  D.胶头滴管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 根据称量易潮解或腐蚀性药品的注意事项考虑.

解答: 解:由于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直接放在天平上或纸上,应该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所以还要用到烧杯.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的技巧是要熟记用天平称量的药品是否具有腐蚀性或易潮解.

9.(2012?宜宾)先取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粉末,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中,只有甲、乙能产生气体,乙反应更剧烈;再取一小块丁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丁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丁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丁>丙>乙>甲  D.乙>甲>丁>丙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且位置越靠前,反应越剧烈;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将这四种金属粉末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的盐酸中,只有甲、乙发生反应并产生气泡,而且乙反应更剧烈,说明甲和乙排在氢前,且乙在甲的前面,丙、丁排在氢后.将丁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丁的表面有丙析出,说明丁在丙的前面.所以,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乙>甲>丁>丙.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10.(2012?宜宾)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2.2 16.2 0.9

反应后质量/g a 4.4 8.1 1.8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Z是反应物,Y、W是生成物  B.a=15  C.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D.Z为化合物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 在一密闭容器中,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求X的待测值;则由物质的增加或减少,可推测反应物与生成物等信息.

解答: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10+2.2+16.2+0.9=a+4.4+8.1+1.8,故a=15克,根据反应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生成物质量增加则可推测反应物为Z;生成物为X、Y、W;

A、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生成物为X、Y、W,故A错误;

B、a=15,故B正确;

C、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4.4﹣2.2):(1.8﹣0.9)=22:9,故C正确;

D、从以上推测可以看出,该反应为Z物质分解为XYW三种物质,故Z为化合物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掌握单质与化合物的判别方法.

二、填空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22分)

11.(2012?宜宾)用化学用语填空:

(1)银 Ag ;

(2)4个二氧化硫分子 4SO2 ;

(3)2个铝离子 2Al3+ ;

(4)高锰酸钾 KMnO4 ;

(5)+5价的氮元素   ;

(6)由Ca2+和H2PO4﹣ 构成的磷酸二氢钙 Ca(H2PO4)2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是物质、分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解:(1)银由原子构成,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为:Ag;故答案为:Ag;

(2)首先写出二氧化硫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4个二氧化硫分子表示为:4SO2;故答案为:4SO2;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铝离子即2Al3+;故答案为:2Al3+;

(4)高锰酸钾由锰元素、钾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其化学式是:KMnO4;故答案为:KMnO4;

(5)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5价的氮元素可表示为: ;

(6)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时,正价在前,负价在后,然后交叉化合价数值,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所以磷酸二氢钙的化学式是Ca(H2PO4)2;故答案为:Ca(H2PO4)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用语的书写,考查内容比较全面,了解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含有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

12.(2012?宜宾)常用仪器的使用、常见气体的制取是初中化学实验的基础内容.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部分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斗 ;② 集气瓶 .

(2)使用A装置制取气体,对反应物状态的要求是 反应物是固体 .

(3)用C装置可以收集O2、CH4、NH3、Cl2中的 CH4、NH3 (填化学式).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组装好实验装置后,应进行的必要操作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 a  (填“a”或“b”)通入气体.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分析: (1)了解常用仪器,才能正确实验;

(2)A装置适用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

(3)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比较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可将其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较;

(4)连接装置后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才能加入药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解答: 解:

(1)图中仪器是长颈漏斗、集气瓶;

故答案为:长颈漏斗;集气瓶;

(2)A装置适用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

故答案为:反应物是固体;

(3)O2、CH4、NH3、Cl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16、17、71,所以O2、Cl2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H4、NH3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CH4、NH3;(4)连接装置后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才能加入药品制取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从a端通入气体;

故答案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解答时要细心分析.

13.(2012?宜宾)根据图1、图2中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分析图1,P点处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A = B(填“>”、“<”或“=”);取一定质量的A的饱和溶液,将溶液温度从t℃降低到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分析图2,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① 增加溶剂 ;② 降低温度 .

(3)10℃时,A、B、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A>C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分析: (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

(2)大多数物质可以采用增加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使其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并结合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

(3)分析10℃时,A、B、C的溶解度大小顺序,进而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

解答: 解:(1)P点处A、B两种物质相交于一点,故其溶解度关系是A=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溶液温度从t℃降低到10℃,要析出溶质,仍为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即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所以降温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故答案为:=;减小;

(2)观察图2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要使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故答案为:增加溶剂;降低温度;

(3)10℃时,A、B、C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B>A>C,由(1)所得结论: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所以10℃时,A、B、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故答案为:B>A>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依据溶解度曲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相关知识即可顺利解答.

三、分析题(本题共2个小题,共10分)

14.(2012?宜宾)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不仅可以用Na2CO3+CaCl2=CaCO3↓+2NaCl表示,还可以用CO32﹣+Ca2+=CaCO3↓表示,后者叫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拆”:将易溶易解离的酸、碱和盐拆写成离子形式;沉淀、气体和水仍用化学式表示,不能拆写成离子形式.

(2Na++CO32﹣+Ca2++2C1﹣=CaCO3↓+2Na++2C1﹣)

③“删”:删去方程式左右两边相同的离子.(CO32﹣+Ca2+=CaCO3↓)

④“查”:检查方程式左右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注意:离子方程式中生成物为沉淀或气体时需标出“↓”或“↑”.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HCl在水中解离出 H+和Cl﹣  (填离子符号);NaOH在水中解离出 Na+和OH﹣ (填离子符号).

(2)CaCO3+2HCl=CaCl2+CO2↑+H2O的离子方程式是 CaCO3+2H+═2Ca2++CO2↑+H2O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 根据题给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可以总结为:

1.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符号,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阴、阳离子符号的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

2.将阴、阳离子的原形的右下角的个数,分别配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使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检查好后,将刚才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即可.当然,也可以,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利用最小公倍数法,在阴、阳离子符号的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即溶液不显电性).

可以据此完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答: 解:(1)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在溶液中要解离成:H+和Cl﹣,氢氧化钠在水中解离成Na+和OH﹣;

(2)碳酸钙为固体不能解离,仍以分子形式存在,而盐酸可以解离成H+和Cl﹣,反应后的氯化钙溶于水,解离成了钙离子和氯离子,而二氧化碳和水不能解离,仍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故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aCO3+2H+═2Ca2++CO2↑+H2O.

故答案为:(1)H+和Cl﹣;Na+和OH﹣;

(2)CaCO3+2H+═2Ca2++CO2↑+H2O.

点评: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或电离方程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15.(2012?宜宾)已知A、B、C、D、E、F、G、H、I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G为常见金属,E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G呈紫红色;I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所形成的常见气体单质;人体胃液中含有A,可帮助消化.根据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反应物和产物均已给出)

(1)E的名称是 铁 ,H的化学式是 H2O2 .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Fe+CuCl2=Cu+FeCl2 .

(3)如图中涉及到 D 基本反应类型.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分析: 做推断题的关键是找突破口,突破口一般是颜色和重要的化学反应等.G为紫红色金属,为铜.而E为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为铁.I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形成的常见气体单质,所以为氧气.A在人体胃液中可以帮助消化,所以为盐酸.

解答: 解:G为紫红色金属,为铜.而E为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金属,为铁.I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形成的常见气体单质,所以为氧气.A在人体胃液中可以帮助消化,所以为盐酸.由于铜(G)可以和氧气(I)反应生成B,所以B为氧化铜.则A和B反应生成C和D为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铜,而C能够和铁反应,所以C为氯化铜,D为水.H能够生成水和氧气,所以H为过氧化氢.而EC反应即为铁与氯化铜的反应生成氯化亚铁(F)和铜(G).

所以转化关系为:

反应为:①CuO+2HCl=CuCl2+H2O,为复分解反应;

②Fe+CuCl2=FeCl2+Cu,为置换反应;

③2Cu+O2 2CuO,为化合反应;

④2H2O2 2H2O+O2↑,为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

(1)铁; H2O2.

(2)Fe+CuCl2=Cu+FeCl2.

(3)D.

点评: 掌握推断题的做题方法,首先寻找突破口,突破口一般是颜色和重要的化学反应等,同时要敢于尝试.

四、探究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8分)

16.(2012?宜宾)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碳的氧化物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确定碳的氧化物的成分.

【猜想】

猜想1 猜想2 猜想3

只有CO 只有 CO2  CO和CO2都有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3,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实验探究】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 A 装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气体.

(2)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②E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③ 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有CO气体.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3成立.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C2H2O4 CO2↑+CO↑+H2O .

【问题讨论】

(1)C装置的作用是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 ;D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水分 .

(2)装置末端酒精灯的作用是 处理尾气CO .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 【猜想】根据猜想1和3分析;

【实验探究】(1)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够证明有CO2气体;

(2)最后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有CO存在;

【实验结论】根据猜想3成立可知,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然后写出化学反应式即可;

【问题讨论】(1)二氧化碳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浓硫酸可以吸收水分;

(2)装置末端酒精灯可以处理尾气CO.

解答: 解:【猜想】根据猜想1和3可知,猜想2是只有CO2;

故答案为:CO2.

【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A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够证明有CO2气体;

故答案为:A.

(2)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说明原有的二氧化碳已经被完全吸收;E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说明氧化铜被还原;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还原气是CO.

故答案为:F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根据猜想3成立可知,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所以化学反应式是:C2H2O4 CO2↑+CO↑+H2O;

故答案为:C2H2O4 CO2↑+CO↑+H2O.

【问题讨论】(1)二氧化碳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所以C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浓硫酸可以吸收水分,所以D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分;

故答案为: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吸收水分.

(2)为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装置末端酒精灯可以点燃尾气CO.

故答案为:处理尾气CO.

点评: 此题是检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存在,就要我们熟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特点.

五、计算题(本题共1个小题,共10分)

17.(2012?宜宾)取若干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在试管中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将试管内的剩余固体冷却后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固体3.25g,还得到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45%的滤液.(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ClO3 2KCl+3O2↑ .

(2)推断试管内剩余固体中含有哪些物质?各为多少克?

(3)计算氯酸钾的质量及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

(4)计算原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将试管内的剩余固体冷却后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固体3.25g,可以知道该固体为二氧化锰,由于反应至不再产生气体,说明氯酸钾以完全分解,那么所得溶液为氯化钾溶液,可以知道氯化钾的质量为:100g×7.45%=7.45g;可以据此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解答.在求算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时,可结合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求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质量,然后带入固体的总质量求算即可.

解答: 解:(1)该题中发生的反应为氯酸钾的分解反应,该反应生成了氯化钾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充当的是催化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 2KCl+3O2↑;

(2)根据分析可以知道试管中剩余的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由“将试管内的剩余固体冷却后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纯净固体3.25g”,可以知道该固体为二氧化锰,由于反应至不再产生气体,说明氯酸钾以完全分解,那么所得溶液为氯化钾溶液,可以知道氯化钾的质量为:100g×7.45%=7.45g;

(3)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生成氧气的质量为y,则:

2KClO3 2KCl+3O2↑

245 149 96

x 7.45g y

解得:x=12.25g;y=4.8g

(4)氯酸钾中氯元素的质量为:12.25g× ×100%=3.55g

所以原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2.9%;

答:(2)试管内剩余固体中含有3.25g二氧化锰,7.45g氯化钾;

(3)氯酸钾的质量为12.25g,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为4.87g;

(4)原混合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2.9%.

故答案为:

(1)2KClO3 2KCl+3O2↑;

(2).25g二氧化锰,7.45g氯化钾;

(3)氯酸钾的质量为12.25g,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为4.87g;

(4)22.9%.

点评: 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