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归何处去,转入美景来(之九)

 昵称463039 2013-06-14
春归何处去,转入美景来(之九) 2013 0511 星期六

 眼下,立夏已至,但见满目的芳草葳蕤,树繁叶茂;春残渐尽,自然到处都是绿肥红瘦。记起刚过四月三十日,古人尝在此日送春。就此作别罢,让我相恋了满满一季的春天!图片

 就这样,春天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真是时光如梭呢。依稀记得,才与春约,你我相约于百花烂漫的春之园;刚才还见,那春燕于柳绦间喁喁细语,那美丽的蝴蝶方在花间呢喃;我与你情渐近,手已牵,却有好些话儿没说完。可转眼间你将离开,心里不免生出几分失落和惆怅,便有些许孤独,禁不住黯然神伤。我这里,早已经泪光点点......

 图片送春风雨最无情。看眼下这春尽花残;叹不尽,这良辰美景奈何天;此刻最相思,这对春的眷恋和思念!

 岂独是我?在此时刻恋春伤春,古已有之。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那贾岛,这位苦吟诗人不忍送春归去,却也无计可留,只有长坐不睡,与那即将逝去的春天共守残夜。哪怕是一刹那时光,也是值是珍惜的。图片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欧阳修的《蝶恋花》,写深闺佳人感青春之难留,含泪问花,花落而不语。如泣如诉,凄婉动人。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的这一著名的诗句,亦表现了惜春光短促,好景难留,所以他连夜里都要点起蜡烛赏花呢。图片

 谁为怜春最伤怀?--你看那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更有那借伤春而寄托无限悲伤和感叹悲惨命运的: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这位南唐李璟,借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愁来表达自己的伤春之情。此时后周崛起,他的朝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是借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感慨深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恨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词坛皇帝李煜的一首著名的伤春词。这位大名鼎鼎的李后主只会吟风弄月,以至在曹彬兵临城下之际肉袒出降,成为亡国之君。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被赵匡胤囚于汴京,由至尊沦为至贱,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生活。图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看,滔滔而去的春水都成了愁苦的象征。

 这样的伤春悲春,不免太悲惨了点,真的不忍心去说。不说也罢。其实,这不过是古之诗人骚客、亡国之君借伤春而言愁,借春归而喻身世的诗言志罢了。毕竟,这春来春归,载不动人世间那许多愁呵。

 却喜欢韩愈的那首小诗《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他一反古诗文中伤感之意,兴高采烈地为春天饯行,拍手欢送春天。读罢,我们的心情不免为之一振,而欣喜而振奋而明朗起来!

 春天,你就这样匆匆地走了么?图片你带走了春花的粉琢红妆;带走了思春少妇的慵懒和闲愁;也带走了文人墨客的闲情逸趣;更带走了我对你无尽的思念......

 送春归去,可春归何处?

 其实,我最了解你的行踪,我知道你去往何处。

 图片――在那草繁叶茂、满目绿色里,你会看到春的身影。那里漫山绿遍,茂林修竹;那里“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你可以沿了山中林荫小路,曲径通幽,听林间小鸟的歌唱,看云蒸雾绕的美景。因为,春归此处。

 ――在那清幽的旷野上,你可以追寻春的足迹。图片那里,天蓝蓝,云悠悠。闲看云舒云卷,静里赏心乐事,让自己的志趣无比高远;那里,泉叮咚,水碧碧,清流急湍,鱼翔浅底。让自己脱于烦恼而心旷神怡;那里,苗青青,麦涌浪,远看枝头图片累累硕果,近眺一片丰收景象。因为,春归此处。

 ――在那飘飘的裙裾中,你可以尽赏春的艳丽。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浪漫的爱情。曾记否,在那百花烂漫的春之园,与君相约,你我牵手,爱情之花盛开,从此缔结这一世情缘。珍惜我们的相遇相识相知吧:不要错过了情缘,想再续美姻缘,不知还要等待几个千年......要知道,爱的脚力不健,怕远;距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色彩。假如有可能,就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相互亲密无间。

图片 ――春归何处?还是让春天,在我们的心里永驻吧。我知道,春天,已经融入了你我的心中,不只是为了一份姹紫嫣红的心情;更多的是,那心底里的一抹希望,那一许期盼。春天,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从此我不再畏惧那漫长而又凄苦的寒冷;春天,宛如那一轮希望的朝阳,让我的心,像阳光一般明媚!有君常相伴,此生处处有春天!

  (恕我笔拙,自与春约写起,至送春归去,仅作九篇,以记心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