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根谭》的养生阐释

 昵称7614349 2013-06-15

 

《菜根谭》的养生阐释

 

                        

《菜根谭》(也有写成《菜根谈》的,谭、谈二字通)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作者有两种提法,一是“洪自诚”,一是“洪应明”。也有说洪应明,字洪自诚者。我所用版本题为“洪自诚”,以后本文中提到,就以洪自诚为准吧。洪自诚是明代人,号“还初道人”,生活在明万历年间,他的生平没有正史记录可以考察,很难断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他于社会局势混乱的情况下仍淡泊名利,专心著作的事迹及其著述风格来看,他应该是一个超然物外的“奇人”吧。

《菜根谭》的版本非常多。而最让人头痛的是,有些版本之间差别十分大。既然要对《菜根谭》做一番讲述,必然牵涉到选择版本的问题。据我自己翻阅了大量文献的结果,此书的初刻本或明朝刻本可能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诸多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国内的,一是翻印日本的。先说日本版本,最早的应是1915年,浙江奉化的孙锵从日本购得日学者竹子恭所诠释的《菜根谭》,该书原文是用汉字排印的,解释是用日文排印。孙锵并不知国内有些书,认为此书国内业已失传,带回国内之后翻印了原文,此后,有不少印者均沿用“失传”之说,其实,是不准确的,国内并未失传,至少在清代曾多次被刻印。日本也不是一个版本,流传较广的也有三个。国内从日本转过来的,有1915年孙锵本,1918年孙海环本,1919年志古堂本,1924年齐锐本等。日本版本为前后二集,条数不一,以前集222条,后集136条的,共358条的居多。国内版本更多,最早的,我所见到的,是乾隆年间翻刻的宝光寺本,影响较大的是1931年《喜咏轩丛书》中戊集《还初道人著书二种》。国内流传本也分上下两卷,但上卷有修省、应酬、评议、闲适四个小题,下卷称为概论,这是日版本所没有的。宝光寺本上卷182条,下卷201条,共383条。然而日本所传版本中,有150余条并不见于国内诸版本,于是,后人又有人把据此编辑了从日本本新增入的“《菜根谭》续遗”。这么多版本,选择是个难题,而且很多版本,条目虽多,但多有重复错讹之处。思之再三,我选择了题为洪自成的二集本。(题为“洪应明”者分为了修省、应酬、评议、闲适、概论五项,似后人加工,尤其里面散见清朝石惺斋之《续菜根谭》的语句,由此,此本应为后人合篡)这个版本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合一周天之数。

选好了版本,在带大家读之前,还是有必要先搞清《菜根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部书引起人们重视还是始于日本。载于1987年第六期的《环球》杂志,有一篇《〈菜根谭〉在日本》的文章,文中提到:“日本企业家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都在研究它,以便寻找企业的成功秘诀。论企业管理的书籍成千上万,而从根本道理上说,多数抵不过一部《菜根谭》。”还有:“日本企业界认为,每个企业家都应该读读中国古籍《菜根谭》,因为这本书在企业管理、用人制度、扩大商业销售市场、企业家自身修养等方面,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企业经营之书”。在日本人眼里,这是一部企业经营管理之道的书了,这大概是视角不同所造成的,日本企业界同样在《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中发掘出了经营管理之道。

其实,就这么一部人们观念中的“奇书”来讲,无论你读出什么,都是允许的。但如果从其内容来看,《菜根谭》首先是一部处世格言书。这类语录体的处世格言书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较为流行的也有《呻吟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等数种。然而,比这些书问世还要早一千多年就有南北朝时傅昭写的《处世悬镜》一书了。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其著名的笔记《容斋随笔》中曾提到:“南北朝傅昭之《处世悬镜》,乃傅氏一生呕心之作,其练达圆方,实乃做人之根本,处世之明镜。”傅昭生活在社会、家庭动荡的年代,晚年潜心研究为人处世之道,把他的处世经验提炼为“识”、“行”、“止”、“藏”、“忍”、“信”、“曲”、“厚”、“舍”这九字箴言,这是人生阅历的高度概括,每一字都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现在已有不少如“止学”、“忍学”一类的书了。可见,《处世悬镜》可视为处世类书之源流,而其高峰唯推《菜根谭》,因为论及影响力,这类书中无出其右者。

书名为何为《菜根谭》?应该源自宋儒汪信民的一句话:“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菜根,青菜的根,能吃菜根,即能够耐得贫困生活,然后才能创造人生百般事业。以“菜根”为书名,可见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主旨思想。然而考察其内容,却博大得多,他并非一味劝人远离社会,逃遁山林,其核心是对人品格的锤炼,是围绕这种品格的进取之道、交游之道和养生之道。从养生的角度看《菜根谭》是我们的重点。《菜根谭》的养生之道是养神之道,也就是心理的健康。下面,我们先从三个方面看一下《菜根谭》的主旨内容。

一、修身齐德的进取之道

无论处于什么时代,人总希望自己成功。笔者目前在厦门大学听了著名媒体人杨澜一个演讲,深受启发。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很不幸的是,中国人对成功的定义太狭隘了。”我想,成功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不是暂时的,而是永恒的。我们可以见到太多的人,在其一生中浮浮沉沉,如果专揪住一个片段来论其成败,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如秦桧那样,在其有生之年是“成功”的,然而却背上万古骂名。可见,人的成功首先应是人性的成功,是品格铸就的成功。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要说处世策略,最高境界是‘品格’,既冠冕堂皇又所向无敌。”近代以来,许多欧洲学者认为,人类的思想史上,有三大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他们是中国的《孙子兵法》,西班牙的《智慧箴言》和英国的《品格的力量》。《品格的力量》是19世纪英国的被誉为“西方成功学之父”的塞缪尔·斯迈尔斯的作品。该书在全球畅销130多年,按《纽约时报》的讲法是“神奇的旧书”,《纽约时报》还评论该书说:“本书表明,我们那脆弱而不完美的人性,可以达到多么高尚的境界!可以发展为多么真实而高尚的人格品质!” 在《品格的力量》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说:“我努力让他们明白:人的一生能否幸福,靠的还是自身的努力——靠的是勤奋、修养、自我磨练和自制自律,尤其是要诚实、正直、恪尽职守,实际上,正是这些品格造就了成功的人。”

《菜根谭》正是一本引导人从自身品格锤炼中走向成功的书。在作者看来,如何培养品德意志、如何看待人生甘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都是事关“培根”的功夫。去除生活中的烦恼,培养起内心坚韧而恬淡的气质是通向成功的关键,能作到这一点,一切问题均可迎刃而解。通理《重刊〈菜根谭〉序》中说:“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基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及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弗重与!”

作者著此书时,广采民间及儒道佛各家之语,于培益道德之论颇多。关于成功观念的,如:“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勿取万古只凄凉。”(前集OO一)“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超圣境。”(前集O一四)关于道行的重要的,如“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前集O一六)“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前集一五八)“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前集○七六)论及去欲宁心的,如:“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俗不入。”(前集O七五)“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后集O五二)

二、谦和博大的交往之道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人的一生中,人与人的交往是个大问题。交怎样的朋友?如何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都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处理好了,不仅可以使自己内心宁静,而且可以经常从朋友那里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池田大作说:“信任感和期待被信任的愿望联结了朋友的心,每个人都是朋友的镜子,这样在青春期就能有意识观察所谓自我了。结交朋友、信任朋友的同时,自己也努力争取朋友的信任,这恐怕是头一次改变自己的挑战吧。”(池田大作《人生寄语》)

交友之道,以自身谦和,对友真诚和相友间能以宽博胸怀相待为主。古代交友的典范恐怕以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和管仲、鲍叔牙的“管鲍”之交为最上了。

晋国的士大夫俞伯牙在船上弹琴时发现有个樵夫偷偷欣赏,于是把他请到船上,这个樵夫就是种子期。俞伯牙想着高山弹奏,种子期就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 ”;想着江河弹奏,他就感叹:“汤汤乎志在流水。”两人遂成“知音“。并相约次年俞伯牙再来看钟子期。然而钟子期却在次年去世了,临死他也不忘叮嘱家人把他葬在江边以候俞伯牙的到来。当俞伯牙来到却只能面对新坟时,把珍贵的瑶琴摔碎了葬台上,从此不再弹琴。“知音”之交,重在“信”。生者守约,死者守信,千古奇谈。

春秋时期的鲍叔牙和管仲从小就是好朋友。两人合伙作生意,管仲总是多分钱,而鲍叔牙认为他是因为家里贫困,所以应该多拿一些,。而当共同参加战斗时,管仲总是冲锋在后,撤退在前,鲍叔牙替他辩解认为,管仲不是怕死,是因为家里老母需要赡养。管仲替人出谋划策往往行不通,鲍叔牙则认为他是时机不到。在齐国内乱时,鲍叔牙支持公子小白一方取得了胜利,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而管仲事奉的公子纠一方失败了,管仲自己也被捉。此时,鲍叔牙力荐管仲,齐桓公也不记前嫌(管仲曾箭射桓公中于带钩)任用了管仲,从而成就了春秋霸业。而管仲后来临死时,却认为鲍叔牙人爱憎太过分明,不能为相。这样的友谊、胸怀,互信、博大,人间佳话。

《菜根谭》中对交往的论述,其实不仅是诚信的交友之道,还包括如何处理如下级关系,如何处理如小人的关系等。关于立己安身,如:“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醉酒耽诗” (后集O一七)“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等念头。是吾一点生生之机,便所谓土木形骸而已。”(前集一七三)关于与人相处,如:“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前集二六一)“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急亲,恐引奸人进身。”(前集二O八) “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前集二一O)与小人相处,如:“赏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前集一二六)“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前集O九五)

三.中和闲适的养生之道

养生长寿,克服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一个伴随人类产生就逐渐开始存在的永恒话题。“人类是不可思议之物。也就是说如果再不认真探讨生命的问题,不去努力弄清生命的奥秘,只能导致毁灭,这就是现代人的不幸。人类的神秘和不可思议,昔日导致了无数宗教的诞生。然而这个问题艰深超出了常现,各种宗教的探讨和解释几乎都误入迷途,成为迷惑人类的东西”。“对于生命的探索,不能依靠科学研究拿手的分析与综合,而必须凭借直观的智慧,。它是非常高明而又主观的东西,是面对生存着的自己产生的生命感。因为,人类幸与不幸的各种现象,都不过是这种生命感的变形表象。”(池田大作《人生寄语》)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养生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养生原则和方法。但如果问,哪一条原则是最重要的,最应该重视的,莫过于对心理的调整。心理平衡了,不易产生疾病,防患未然,即使有病在身,也容易康复;如果心理失衡,健康的机体内环境就会被打乱,给疾病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清代养生家尤乘著有《寿世青编》二卷,对后世的养生保健影响很大。下面,在此摘录书中的“勿药须知一,”并译成白话文。

曜仙曰:“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而逐末也。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氏谓一切唯心造,良不诬矣。所以人之七情内起,正性颠倒,以致大疾缠身,诚非医药所能治疗,盖药能治五行生克之色身,不能治无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伤之气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灭、动静无端之变幻。故曜仙又曰:医不入刑官之家,药不疗不仁者之疾。盖福有所主,祸有所司,报复之机,无一不验。”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说: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宁王说,古代的高明的医生善于调整人的心理,预先不使人患病,可是现在的医生只懂得治疗人生理上的疾病,却不知如何调整人的心理,这真是舍本逐末呢。他们不知道疾病是由人的心理不健康引起的,罪恶都是人自己的行为所造。佛家说一切因果都是从心而造,看来确实不错呀。七情六欲从心而生,自己又无法控制,使人的意识颠倒,导致大病缠身,这不是只靠药物能够治疗的了。因为药物只能治疗有形之躯所患的生理疾病,却无法调节人在情志上的偏差;能治疗因不良情绪所导致的气血失调,却无法约束“七情”的忽生忽灭,变化无常的状况。所以朱权又说,医生不治执掌刑罚之人的病,药物也无法医治不仁不义之人的疾病。人的疾病的祸福变化是由人的心理主导的,这非常准确。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治心为上的重视。《菜根谭》没有专门谈及养生之道。然而这本书所讲的又是最高级的养生之道。人们心理健康,从大的方面讲无外乎情志中和平衡和精神的恬淡闲适原则。《菜根谭》对此论述颇多,甚至说,每一条箴言都可视为一条养生之道。保持意识的纯净安逸,自己对自己充分接受,是一切生存之道的前提。关于静定的,如:“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前集二二O)“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赏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前集OO九)关于中和的,如:“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而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前集二二一)“燥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思者冰清,逢物冰杀。凝滞固执者,如死腐木,生死已终。俱难建业功而延福祉。”(前集O六九)“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前集O七二)闲适淡泊的,如:“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气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前集OO七)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已,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后集O一八)

具体从养生的角度读《菜根谭》是我们论述的重点。除了对照原文来理解外,笔者将大量结合古代养生典籍如《养性延命录》、《勿药元诠》《老老恒言》、《寿世青编》、《丹台玉案》、《遵生八笺》等书的经典论述,以飨读者。

让我以美国的米歇尔·韦纳·戴维斯《拜自己为师》的最后一句话来结束“序言”。“我向你传达的信息其实很简单的:相信自己。有效的策略要多用,无效的少用,而且不要拼命分析问题。仅此而已。我只希望这忠告简化你的人生。我只知道我的人生已因此而简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