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治水十法

 共同成长888 2013-06-15
 《伤寒论》治水十法
 
 (本方来自网络,有改动。)

 在《伤寒论》中,与治水饮有关的原文27条,笔者将其概括为十法,浅谈如下:

 1、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水停下焦。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太阳病变证.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太阳病发汗后,心肾阳虚,无以蒸化,则水停下焦,复有上逆之势,故脐下筑筑然跳动,如奔豚之将作。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方中重用茯苓以淡渗利水,且能宁心;桂枝、甘草温通心阳,助茯苓化气行水;大枣健脾,脾健则有利于水湿之运化。

 2、温运脾阳,淡渗利水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停中焦。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太阳病变证.脾虚水停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病当汗,若施吐下,损伤脾胃之阳,致中虚水气上逆而心下逆满。水气上蒙清阳,故起则头眩;脉沉紧为是里有水寒,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方中茯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补益脾胃,桂枝温阳化气。

 3、温胃化饮,通阳行水
 茯苓甘草汤,水停胃部。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
 《太阳病变证.胃虚水停证》:“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水饮停于胃中,故口不渴而心下悸;水饮阴遏脾阳,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厥冷,治以温阳化饮,通阳行水。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甘草和中,重用生姜温胃而宣散水气,合为温胃化饮、通阳行水之剂。悸而厥,均是水饮为患,故应先治水,是不治悸而悸自安,不治厥而厥自回之法。

 4、温肺化饮,解表散寒
 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肺有寒饮。
 麻黄,桂枝,干姜,细辛,芍药,五味子,半夏,甘草
 《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水饮咳喘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言其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等证不解,为风寒外束之象。因其人素有水饮内停,外寒内饮相互搏击,壅塞于肺,则咳嗽喘息。然水饮为患,随气机升降,所到之处皆可发生病变,如:水饮犯胃,则干呕;水饮趋于肠胃,则下利;水饮上行,则咽喉有噎塞感。若水饮内停,以致气不化津,亦有口渴之象,然毕竟属寒饮,故渴而不能多饮,或喜饮热汤。治以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兼能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功;芍药与桂枝配伍,功能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化痰,甘草和中。凡水寒射肺之咳喘,用之多验。《金匮要略》中,用本方治溢饮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等证。

 5、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柴胡桂枝干姜汤,饮结于胸,胸胁满微结。
 柴胡,桂枝,茯苓,干姜,甘草,瓜蒌根,牡蛎。
 《少阳病兼水饮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盖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故使水饮停内,小便不利。饮结于胸,胸胁满微结。水饮停蓄,气不化津,故口渴。但头汗出,心烦者,是阳气不能宣发,郁而上蒸所致。治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方中柴胡治热,桂枝、干姜、茯苓治寒饮,瓜蒌根、牡蛎逐饮开结,甘草和中。

 6、温肾散寒,以利水气
 真武汤,脾肾阳虚,寒盛腹痛,小便不利。
 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
 《少阴寒化证.阳虚水泛证》:“少阴病,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真武汤主之”。少阴阳虚,下焦寒盛,水饮停结,外则四肢沉重疼痛,内则腹痛下利,小便不利。饮随气行,犯肺为咳,犯胃而呕。治以温阳散寒,以利水气。方中附子补阳散寒积,白术燥湿健脾,生姜散水气,茯苓淡渗,芍药敛阴和营。肾阳复,水气化,则诸症可愈。

 7、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五苓散,发汗后,小便不利,消渴。
 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太阳腑证.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苓散主之”。太阳表邪未尽入膀胱,与水结而成蓄水之证。外邪不解,故脉浮、身有微热。气不化津,故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治以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中桂枝通阳行水,能散肌表之邪;白术健脾燥湿;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导水下行。本方重在化气行水,无论有无表证,只要膀胱气化失常,水饮内停,小便不利,即可酌情应用。

 8、疏泄肝胆,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小便不利,渴饮水浆,瘀热发黄。
 茵陈,栀子,大黄。
 《阳明腑证.湿热兼里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仅头部汗出,为里有湿热。身体无汗,加之小便不利,是水湿内外皆无出路,以致湿热薰蒸胆汁,发为黄疸。茵陈苦寒清热利湿,疏泄肝胆;栀子苦寒除烦利尿,大黄泄热,导湿热从二便外出。“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9、养阴润燥,清热利水
 猪苓汤,水热互结,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阳明腑辨证.辨阳明清法三证》:“……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少阴热化证.阴虚水热互结论》:“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前条指阳明病误下后,余热未清,津液受伤,引起水热互结。后条为少阴病邪从热化,既耗伤津液,又影响水道通利。然二者病机主证相同,故治法一致。阿胶滋阴润燥,滑石清热利水而不伤阴,猪苓、茯苓、泽泻渗淡利水。共奏养阴润燥、清热利水之功。

 10、泻下逐水
 十枣汤,水结胸胁,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太阳病类似证.悬饮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太阳表解后,饮邪停结于胸胁之间,以致胸阳被遏,气机壅滞,故心下痞鞭而满,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在胸,肺胃气机不利,所以短气、汗出、干呕。水饮下趋于肠则下利,上攻于头则头痛,以十枣汤峻逐水饮。方中芫花、甘遂、大戟均为逐水峻药,三药合用,其力尤猛,故用大枣十枚煎汤服下,以顾护胃气。
 综上所述,治水饮主要是汗、下两法,佐以健脾温肾。汗、下以逐饮外出,健脾温肾扶正以运化水湿。临床应用时,又当视具体情况加减运用,方能中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