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绪论 历史科技革命宣言

 理想史学 2013-06-16

 

历史如歌,既有十月革命的高潮,亦有苏东剧变的低谷;历史如诗,既有万里长城的壮阔,亦有圆明三园的凄凉;历史如棋,既有拿破仑的所向披靡,亦有太史公的负重忍辱;历史如画,既有建城衰亡的浓墨重彩,亦有平准食货的淡写轻描。历史如戏似人生,有酸甜也有苦辣,有快乐也有哀伤。大江南北,英帝横行;长城内外,沙俄虎视;弹丸岛国犹想鲸吞神州华夏!近代百年,几度夕阳。推而广之,从埃及法老到俄国沙皇,从包税制度到收取厘金,从卡迭什战役到伊拉克战争,千百年来,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战争摧残令无数苍生倒悬于水火,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古巴导弹危机则险些让我们的世界荡然无存。望着历史上无数悲剧英雄抱终天之恨而去,一个问题在我心中如泉水涌出——如何让人类拥有一个多幸福而少悲苦的历史!

我的目光,投向了早已取得巨大成功的物理学。400年前的一天,一个苹果给物理学的发展送来了飞机票,从此人们看到了什么叫一日千里,什么是唐宗宋祖也望尘莫及的生活。“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正是物理学,放射出了维多利亚时代无可争辩的世界第一强国的荣光。物理学的广大神通来自哪里,伽利略和牛顿以其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理想化。只有理想化,才能集精确、普适、客观、必然于一体,才能使数学与实验相统一。因此只有理想化,才是科学化。

 

早在1725年,历史科学化就已成为历史哲学之父——维柯的矢志追求。他希望在历史的世界里发现一种牛顿式的规律,使历史学成为一门充满理性的“新科学”。从此,思辨历史哲学派诞生了。伏尔泰、卢梭、屠尔哥、孔多塞、康德、赫尔德等人,都进行过历史科学化的探索,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思想。然而思辨派以思辨代替史实,凭臆断假设规律,与科学思想背道而驰。继集大成者黑格尔之后,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在南辕北辙的歧路上渐行渐远。

伴随着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史学的日渐式微,历史学开始了其自身的科学化尝试。以孔德、博克尔和泰纳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未能看出实验不是物理学最深一层的本质。以库尼奥为代表的物理主义史学,则更是单纯机械地模仿物理公式而未能着眼于其背后体现出的基本思维。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则试图以绝对化的“如实直书”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历史科学的建立找到客观真实的依托。然而郢书燕说,信史难依;历史学家,岂无国籍。尽管兰克学派在推广和发展尼布尔的史料批判方法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在历史科学化的道路上却是缘木求鱼。以上这些不算成功的尝试,皆因对物理学本质的不明。其实,只要把握住了物理学的本质,研究者自然会得出与物理学相似的结论。反之一旦对物理学的本质产生了误判,则机械的比附只会是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

1874年布莱德雷《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为开端,从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导论》、文德尔班的《历史与自然科学》到李凯尔特的《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从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到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展不可预测论”,历史科学化的顿挫令分析批判历史哲学大行其道。然而冷静下来,观其思想之大略,当知此派之荒谬,源于其对自然科学之未入其室。他们只知社会现象偶然充斥,却不知自然界亦不能独善其身。君不见,一步之行,就是最复杂的变速曲线运动,只有理想化为匀速直线运动,才能没有偶然性。他们只知历史学家观念殊异,却不知物理学家亦不可能天生不谋而合,只有理想化为纯粹形态,才能使研究者众口一词。他们认为物理学家可以撇开具体的客体,历史学家不能撇开具体的事实。不知一切经验主义研究都不能撇开具体,能够撇开具体的是理想化体系即科学。如果研究具体的机车,则功率不等于机车;如果研究抽象的统帅,则凯撒只能是统帅。他们认为自然现象时刻重演,历史只能孑立茕茕。殊不知一切现象皆不重演,重演的只是理想状态下的纯粹形态。水遇0℃(1atm)便会结冰,但永远也找不到两块相同的冰;水遇电解便分氢氧,但永远也找不到两瓶相同的氧;猫的后代仍旧是猫,但永远也找不到两只相同的猫。这是因为,物理中的水,是理想状态下的纯水(H2O);化学说的氧,是理想状态下的纯氧(O2);生物里的猫,是理想状态下的纯猫(DNA)。总之,经验化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异,理想化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同。

20世纪的欧美史坛可谓群星璀璨。西米昂、贝尔、勒费弗尔首倡在前,布洛赫、费弗尔旌旗于后,鲁宾逊、比尔德贯穿其中。“新史学”的蓬勃发展打破了兰克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历史学没有最终变成“剪刀加糨糊”的“本为末技”的史料学。然而饮鸩止渴的年鉴学派,对“跨学科综合”方法的盲目崇拜,不仅使历史研究如俎上鱼肉般任人割宰,历史之美亦随之失却了人文关怀。

 

于是,在21世纪初的今天,理想史学肩负起了完成历史科学化的重任。400多年来物理学的发展,已使20世纪末人类的生产力,较之16世纪中叶,发生了亘古未有的飞跃;400多年间历史学的发展,将使25世纪中叶人类的分配力,较之21世纪初,产生出同样幅度的变革。中华上下五千年,既有汉唐卓于世界之盛,又有晚清丧权辱国之衰;既有揭竿斩木的波澜壮阔,亦有党争廷斗的波谲云诡。遍览世界诸国之历史,非断则短,不可同日而语。是故完成历史科技革命之重任花落中土,绝非偶然。未来的历史科技革命将会创造出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分配力,这不仅是人类告别必然王国、步入大同社会的必由之路,亦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汉藏语系远布于泰西纽澳诸国之必要条件。

望志士仁人,勖励同心,起历史学之春风,伴理想化之雨露,使古老的七洲四海之地,遍开历史科技革命之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