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曾经读过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以十年的精力写就的八十余万字巨作《柳如是别传》,对柳如是这样一个奇女子非常的崇敬。近日偶尔在网上看到《柳如是》影片,看得出那部影片是以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为蓝本,功力非同一般,且整个片子如同一首散文诗,非常舒缓优美,虽是描写了青楼故事,但丝毫没有时下那种肉欲和妖艳,看了感动非凡。
这几天又重读了《柳如是别传》和一些历史资料,专程去常熟寻访了柳如是墓,去吴江盛泽寻访当初学艺的“归家院”。借着博客的平台,也想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和交流。

柳如是,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
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堪称为“秦淮八艳”之首。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因读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柳如是虽然身处脂粉之地,却倜傥自如,不但工于书法,诗词也有较高造诣。因其才貌出众,获得当时宋徵舆、陈子龙等著名人物的青睐。
丈夫钱谦益东林党首领,南明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一位学界魁首,一位是脂粉花魁,他们的相遇、相交、相爱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浪漫色彩:
 明崇祯十三年冬日的一个淡淡的午后,闲居在家的原礼部侍郎钱谦益在家中打盹,忽有家人来报:“有客来访!”。钱谦益拿过拜帖一看,上面写着:“晚生柳儒士叩拜钱学士。”“柳儒士?”他心里起了疑问,这名字似乎未曾听说过,是谁呢?
待钱谦益慢条斯礼地踱进客厅,来客已站在屋里翘首欣赏墙上的字画了,听到脚步声,来客连忙转过身来,朝钱谦益深深一辑,恭恭敬敬地称礼道:“晚生见过钱老先生,冒昧造访还望见谅!” 钱谦益打量着:一身兰缎儒衫,青巾束发,一副典型的富家书生打扮,举止虽有板有眼,身材却异常的娇小,似乎缺少一种男子的阳刚之气。再瞧面貌,明眸生辉,鼻挺嘴秀,皮肤白嫩,清秀有余而刚健不足。看着看着,钱谦益猛觉得有几分面熟,可搜索枯肠,始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 来客看着钱谦益若有所思的神态,不禁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似乎猜中了主人在想什么,他也不去打断,只是轻悠悠地吟出一首诗: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真没想到啊!柳姑娘光临寒舍。”
这个女扮男装的柳姑娘是谁呢,竟如此惊动名重一方的钱谦益?柳姑娘原来就是苏州一代名妓柳如是。
柳如是女扮男装而至,又给了他一分额外的惊喜。一番寒暄问候后,钱谦益留柳如是在“半野堂”住上一段时间。于是,寂静的“半野堂”中荡漾起一老一少一对忘年之交的笑声,他们一同踏雪赏梅、寒舟垂钓,相处得竟是那么和谐。

几场春雪过后,春风又绿江南岸。桃红柳绿中,钱谦益带着柳如是徜徉于山水间。湖上泛舟,月下赏山,诗酒作伴,日子过得象神仙一般。


那年夏天,钱谦益冒着舆论的谴责,以匹嫡之礼(就是娶正室夫人的礼仪)正式将柳如是娶进了家门。
 他俩的婚礼办得别出心裁,租了一只宽大华丽的芙蓉舫,在舫中摆下丰盛的酒宴,请来十几个好友,一同荡舟于松江波涛之中。舫上还有乐伎班子,在热闹悠扬的萧鼓声中,高冠博带的钱谦益与凤冠霞帔的柳如是拜了天地,又在朋友们的喝彩声中,回到酒席边,喝下了交杯酒。

婚后,他们老夫少妻相携出游名山秀水,杭州、苏州、扬州、南京、黄山,处处留下他们相偎相依的身影。
一番游历之后,他们都特别钟情于西湖(很多资料都是说杭州的西湖,据好友《走读苏州》作者嵇元先生给我来电话说,该西湖即今天的尚湖,以前常熟人都称之为西湖)的明丽风光,于是在西湖畔修筑了一座五楹二层的“绛云楼”,画梁雕栋,极其富丽堂皇。夫妻俩安居其中,日日欣赏西湖上的朝霞夕雨。春花秋月,时光如诗一般地静静流过。


 但好景不长,李自成挥师进京,崇祯帝自缢,之后又清军入关。朱家王朝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
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如是为保持丈夫的名节,劝他与自己一起投水殉国,但钱谦益这个学坛领袖、朝廷重臣却留恋于名利之中,没有这个勇气和胆识。当柳如是要和他一起投水时,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试了一下,说:“水太冷,不能下”。但柳如是却奋身投入水中,后来被救起。柳如是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丈夫不要投降清廷,但这也没有实现,钱谦益还是开城门投降了清军,并去北京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
但柳氏留在南京坚决不去北京享受这样的“殊荣”。
钱后来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
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1664年钱谦益去世时,柳如是还只有四十多岁,从此,厄运便降临到柳如是身上。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吮血立下遗嘱,然后解下腰间孝带悬梁自尽,情形极为悲惨。一代风流奇女,香消玉殒,余恨不禁,而此时距钱谦益去世仅两个月。
柳如是在嫁到钱家后的二十多年中,一直掌握着钱家的经济大权,这让钱氏家族中的人不可容忍。钱谦益一死,抢夺家产的斗争爆发了。钱家的族人钱朝鼎指使钱曾等人趁家主新丧,大吵大闹,逼迫柳如是交出房产钱财,当即夺田六百亩,僮仆十数人。六月二十八日,又向柳如是逼索钱财三千两,“有则生,无则死。毋短毫厘,毋迟瞬息”。登堂入室,摩拳擦掌,秽语恶声,扬言要把柳如是唯一的女儿及入赘的女婿打出家门。
但绛云楼失火后,钱家财力大减,钱谦益重病时服药都是向药铺赊账。即使有钱,以柳氏之傲骨,又怎容得这伙无耻刁徒如此强横?但她毕竟是一个失去靠山的弱女子,既无力抗争,也不甘妥协,最后只有走上绝路。
柳如是至死仍保持着爱国情结,她在遗书中写道:“死后棺木不能入土,因国土被人占去了,要在土室中悬空置铁索,再放棺木于铁索上……”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绝望之后,她的自杀是必然的,族人们的逼索钱财,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已。
关于柳如是的死,世间并无争议。此引《绛云楼俊遇》记之。 “牧翁座柳留城居丧。初,牧翁与其族素不睦,乃托言牧翁旧有所负,聚百人交讼于堂。柳泣而言曰:‘家有长嫡,义不受凌。未亡人奁有薄资,留固无用。’立出千金授之。群凶喧集如故。曰:‘昨所颁者,夫人之物耳!未足以赡族。长君华馆连云,腴田错绣,独不可分其半以给贫族耶?’斯时孙爱(牧翁长子)闻而惧甚,匿不敢出。柳乃密召牧翁懿亲及门人之素厚者,复纠家仆数辈,部署已定,立与誓曰:‘苟念旧德,无逾此言。’咸应曰诺。柳乃出语族人曰:‘妾资已尽,不足为赠。府君之业故在,期以明日,杯酒合欢,所须惟命。’众始解散。申旦而群宗毕至。柳与列坐丧次,潜令仆镐前扉,乃入室登荣木楼,久之不出。家人心讶,入视则已投缳矣。大书于壁曰:‘并力缚贼党,然后报之官。’孙爱哭之恸,家人尽出急缚族人。门闭,无一脱者。……柳女鸣之官,邑令某穷治得实,系群凶于狱,以其事上闻,悉置于法。牧翁不致身死而家毁者,柳之力也。于是邑中能诗者作殉节诗以挽之。” 由此可知,柳如是的死,是颇有些惨烈的,丈夫新逝,为保丈夫家产,撇下爱女自缢,但同时又用自己的死惩处了家族中的不义者,其聪颖与机变、果决与忠正,颇让人钦佩。她的死也因此成为佳话,被后人称颂。”
 前两年就听说《柳如是》影片在苏州的常熟开机,一直翘首以待。但开映一年了,竟然没有知道,还是在偶然间发现的。
 本着崇敬的心情,决意去常熟瞻仰一下这位奇女子的墓地。因为地处偏僻,加上没有什么标志,据说很难找到。这次事先查了不少材料,也在网上看了其他朋友寻访柳如是墓的经历和照片,还得益于《柳如是》电影放映后地方上的重视,重修了墓园。还在路边立了指示牌。故还是很方便的找到了。
 出乎意外的是,柳如是的墓地竟然就在公路的边上。


 现在和丈夫钱谦益的墓一并为江苏省文保单位。

 从墓地往外看,仅仅离公路不到5米,墓园和公路之间只是一个水果摊的距离。我想要是地处僻静一点或许更合适她芳魂的安息。
 其实那里只是一座孤坟,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点,上面刻有:河东君之墓(柳如是曾自号河东君)。

静静的在墓边坐一会,一只白色的蝴蝶翩翩飞来,有点瘦弱,有点凄清,停留在墓边的花丛中久久不肯离去,是不是要我代为向博友们问个好?

抬头,便是葱葱郁郁的虞山,只是时阴时雨,虞山也是朦朦胧胧的。

柳如是死后,因身份原因,不能和丈夫钱谦益合葬,只是在离钱谦益不远的地方,孤单单的安葬在这里。为给朋友们一个印象,我在公路上拍下了两座墓园的地址和距离,在柳如是墓地的前面(那辆黄色小汽车的边上)就是钱谦益的墓地。



 钱谦益的墓园有三座坟墓连葬着,本以为是钱谦益和正室夫人的墓园,后来看了资料才知道那里是钱谦益和父母的合葬墓园,靠左边的(在照片上是右边)是钱谦益的坟墓。
 后面树立着“钱牧斋先生墓”墓碑。
 纵看周边环境,也是非常优美,后面是著名的尚湖风景区,前面是青翠的虞山。


 最后向朋友们介绍一下那里的交通情况,其实也是很方便的,在常熟虞山公园门口“博物馆”站(或其他方便的站点)花1元钱乘坐125路公交车,到“军营”站下车,边上就是钱谦益的墓园,在过去一点是柳如是的墓园了。
写这篇博文很纠结,本意想写更多的细节来让柳如是这位奇女子更丰满的展现在朋友们的面前,但限于博客的局限和自己的习惯,不想把一篇博文洋洋洒洒的写上几千字,故写了好几天的文字在编辑的时候只能忍痛割去,弄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好在我的本意仅是抛砖引玉,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或是看一看《柳如是》影片,肯定收获不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