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泗州隋唐大运河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6-16
泗州隋唐大运河
钱汉东
  钱汉东

  日前,隋炀帝墓碑在扬州出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也进入了申遗的名单。如今的京杭大运河经过历代疏浚,早已失去隋唐的风貌。淮北泗县保留的那段长约28公里的隋唐大运河,也已失却了航运能力,但仍灌溉着两岸万顷农田。

  泗县古称泗州,曾是楚汉争霸的古战场,也是我当年下乡插队之地。不久前,我应邀考察了隋唐大运河,感受古老的运河文化。站在运河边,如果不说这是隋唐大运河,那么它在人们眼中仅仅是条毫不起眼的沟河。早在四十多年前,我从泗县往宿州时,曾多次驱车匆匆经过,在我的记忆中它与常见小河道并无区别,我无法想象这条极其普通的沟渠竟是伟大的隋唐大运河。

  据史志记载,安徽泗县段的隋唐大运河,隋时属通济渠,俗称汴河,开挖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古汴河由灵璧县虞姬墓流入泗县境内,尔后往东注入淮河。大运河最大的功绩,首要是“漕运”,运送兵员、粮草。南方的柴米油盐、绫罗绸缎等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便捷地运往北方,客商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大运河作为交通枢纽,自然推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千百年来大运河维持着隋唐帝国的繁荣和稳定,也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裨益。

  在隋唐大运河曹苗段5.8公里河道,我进行了实地考察。县委宣传部长陈迎冬热情地向我介绍大运河的来历、地形地貌、演变过程、出土文物和申遗准备工作等。眼前的古运河,河面平静,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因考古而从河底挖出的褐色淤泥被铺在岸边,它们见证着隋唐河床遗存。据县志记载,过去的运河“隋堤烟柳”,当地人欲恢复旧观,于河岸新栽了一排排柳树,此时正萌发新芽,远远望去,嫩嫩的新绿撩人心魂,待到绿树成荫,那该是一道多么美丽的景观。

  现在,河渠污染严重,干净的河流已凤毛麟角。此地河水清净,河岸边间隔摆放着整齐的废物箱。在运河周边,我遇见两位推着垃圾车的自愿者,正在挨家挨户收取生活垃圾。他们的行为让我感动。我快步向前,紧紧地握住老乡的手连声道谢。我曾考察过不少文化遗址,那里的村民一旦用上了自来水,河道往往就变成了废弃物丢弃场地。

  兴匆匆地,我们跨过狭窄的浮桥,在河汊口发现一块破损的残碑,经过仔细辨别,为康熙二十八年立的祈雨碑,碑头有“风调雨顺”等字样,楷书字体,朴实自然,这是比较珍贵的历史文物,应当好好保存。我们还看到古运河里出土的一段残碑,上面的零星文字依稀可见“不许设卡,收取过河费”等字样,应为清代官府所立。由此可见,古运河在清代依旧发挥着航运功能。河流清淤时曾出土不少瓷器碎片,大多为北方窑场烧制的生活用品,如碗、缽等器物残片,年代大致为宋元时期。1972年在长沟镇宗邓村,还挖出一条宋代以前的木船,长约10米,其部分木船船板现藏于县文物部门。

  长城和大运河都是人类创造的伟大奇迹,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筑长城是为了用于防御;而挖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沟通,造福民众。岁月如梭,繁华落尽,如今的隋唐大运河大部分是只见河床、不见河水的长长洼地,由此泗州隋唐大运河更显珍贵。泗县人民政府盛情邀我为隋唐大运河撰书碑文,我作为当年的知青,义不容辞。铭记祖先的功德,精心保护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