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字庄严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6-17
“国”字庄严
徐梦嘉
图一 国(金文1.2)
图二 部分传统正体“国”字
  徐梦嘉 文/图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解释“国(國)”字也是如此。

  甲文的国已有了繁体字國的雏形,金文有的国字则备全了“國”的四个字素和要素(见图一.2),几千年来,无论字形怎样嬗变,“两素”依然。

  《说文》:“国,邦也;从囗从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是人口,以小口代表;2.是土地,以“-”代表,“-”又表示统一的治国纲领;3.是以代表古代的兵器的戈,象征军队组织,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4.疆土与地域的境界和范围,以大囗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國)字。

  具备四个字素和要素的繁体國字,还昭示了什么思维,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显然,字形也告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国家观念是,和谐万邦,睦邻友好。所以,國字的“兵戈”部署不是在国界线上对外造成军事威胁,而是在“国界”和“人口”之间,这样既防御外寇入侵,抵御侵略,又对内维持与维护治安。小口和“-”指这社稷土地上的人民在同一体制下生活。國又与城郭的郭音同,先人造字同音字的字义大都关联。城郭,“城”指内城墙,以音衍出的“郭”指外城墙,如國字大“囗”,比喻家国、邦国。古代城郭主要起到对外防御、对内安定的作用。

  我们祖先这“國”的构字创意与理念,俨然就是一篇关于国家的用字最少(仅一个字)、有鲜明主题、独到视角、翔实深刻论据以及精妙隽永文笔的社科类论文。    

  国字最初读:gui,同龟字,形亦同,传说轩辕黄帝从“洛出书,河出图”得到建立邦国的想法,洛河所出的灵龟,其甲壳上的纹图“描绘”了国家九州的思路。于是具体定这邦邑名称就叫“龟”。使用中发觉“龟”为国音形义皆不妥,就另择字“或”加个框,便是现在的“國”,读guo,这就是国(國)字的由来。

  历史上国字的正体写法有四十多款,但其他国字构形表意功能均不及繁体字的“國”,拙文胪列部分可以比勘(图二)。

  后汉时出现从囗从王的“囯”(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封建色彩很浓。唐代武则天在位时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以后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武、戈、众、土、主等的国字。由于历史上秦国统一六国,为“缅怀大秦帝国”的强势,士大夫们造出三个秦的国字(见图二)。此外“域”也是国的古字,至今在表示“国外”还可用域外一词。

  宋元以降作为俗字,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当时此“玉”是指代表国家权力象征的帝王玉玺。

  上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字运动”时,囯、国两字遴选一个,郭沫若先生提出用口与玉而非口与王组合的国,避开了“囯”的封建帝王思想,并赋予宋元俗字同形的“国”不一样的内涵,即此玉已不指帝王玉玺,而是藉我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表示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同时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寓意我们要像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于是乎老字新义的简体国与繁体國比肩并起了。

  读“国”字,祖国永驻心中。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我都曾生活过多年,感受着祖国大地脉搏的跳动;我亦负笈域外数载,魂牵梦绕过海外游子思恋祖国母亲的情愫…… 

  释“国”字,面对同样出彩的繁简两款汉字“國、国”,这稳如磐石、庄严神圣造型所带来的视觉和心灵震撼(洋字母是没有汉字特有的形感功能的),我由衷地发出赞美:——辉煌的中华汉字,伟大的文明古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