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高考”落榜生:写书 起义 抑郁而死

 笑熬浆糊糊 2013-06-17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自隋朝始至清朝终,这个古代的“高考”更是令人纠结,多有失意者。

  这些失意者大致分两类,禁考和落榜。禁考即被剥夺了考试资格,任你天下第一,朝廷不带你玩,“起跑线”上没你的位置,奈何?大诗人李白,就是禁考的受害者。据说,被禁考的李白,出身颇有些不清楚,其先祖乃流放西域的罪犯;再者,李白的父亲是商人,且涉嫌不法。按唐朝律令,罪犯和商人的后代,绝对不能参加“高考”,李白也不能幸免。这种禁考令将很多人才拒之门外,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李贺,因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于是李贺为避父名讳不举进士,即不能参加“高考”。这件事现在听起来不可思议,年轻的李贺由此郁郁寡欢,26岁就故去了。

  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杜甫,“高考”的命运则与二李不同,二李是不许考,杜甫是没考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杜没有才学,“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从另一个角度看,虽说也有不少文学家出自科举考场,但那毕竟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地方。

  也有一次考不上继续N次参考的落榜生。唐诗人张继便是如此,那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就是在落榜之后写成。这似乎是一种反作用力,后来张继终于考上进士,算是范进中举的一个“正能量”版本。

  在落榜生里,杰出人才比比皆是,除了李白、杜甫、李贺之外,像贾岛(屡举进士不第)、柳永,写小说的冯梦龙、蒲松龄、吴敬梓等等,都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也是落榜生,他曾三次赴考,均失意而归,于是他放弃科举做官之念,笃志学医,完成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还有些落榜生,别看考试成绩不佳,却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甚至成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比如黄巢,屡次失意于考场,那首《不第后赋菊》就是在落榜后写的。同是落榜,张继选择了复考,黄巢却没有那么好脾气,索性揭竿而起,“我花开后百花杀”了。有意思的是,曾经考上进士的优秀生皮日休,居然成为落榜生黄巢手下的幕僚。不知这两位前考生,在演变为新的上下级关系后,有无关于名落孙山或金榜题名的对话,那一定很有趣。

  清朝是科举制度依存的最后一个朝代,在这个末世,出了一位比黄巢还有影响的落榜生。倘若考场过关,此人可能会当个小官,按部就班地混日子,近代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可能,这位考生屡试科举不中,便如他的前辈黄巢一样,聚众造反了。他便是洪秀全。倘若以科举来划线,太平天国骨干洪秀全、冯云山、洪仁 都是落榜生;而他们的对手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诸人,皆进士出身。这个阵容分明的现象值得关注。从某种意义说,太平天国的创建,与这些落榜生的经历不无关系,至少也是一种蝴蝶效应。

  而今,古代的“高考”已经废除了一百多年,现代的高考仍将继续。有高考就有落榜生,就有失意者。“元芳,你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