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港师剧(师公戏)

 民族地志 2013-06-17


     贵县(今贵港市)的“师”,原是以歌舞娱神的民间宗教,常见于安龙、立社、打醮、求庙、求花、发丧、驱鬼、送瘟、游神等封建迷信场合。后来,师公们利用“师”的歌舞程序来“搬故事”,发展成为“师公戏”,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广为流传。大致经历了歌舞——歌舞剧——戏曲等几个变迁阶段,成为本县一个较大的地方剧种。
    “师”的渊源很古,若从其最初阶段——“唱三元”(即上元一品九气赐福天官,中元二品七气赦罪地官,下元三品五气解卮水官)去考察,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现有据可查的,贵县师公戏起码始于清代干隆末期(1776—1795年),因为在清同治六年之前,贵县师公戏已经十分活跃十分普遍了。
    目前发现,清乾隆四十至五十年(1776至1785年),贵县石卡乡鹤心村已经建立了“显名声师馆”。乾隆末期(1790年)前后,古樟乡(原樟木乡)又成立了“大团师馆”。清道光以后,大岭金沙“叙挂堂”,石卡都蕴村“震华声”、陆村“静佳”,东龙镇“金华堂”等师馆相继建立。同治年间,师馆越来越多。这个时期较有影响的师馆有:石卡乡的都蕴“群英师馆”、翰芦“干之师馆”、寺岭村“寿华声师馆”,大岭乡互合村“洪馨师馆”,桥圩镇新华村“同庆堂师馆”。
    对清代师公戏的演出盛况,民国、光绪的《贵县志》均载清人梁廉夫的《城厢竹枝词》予以记述。“遥闻瓦鼓响坛壝,知是良辰九九期,三五成群携手往,都言大社看跳师。”这一首写的是重阳节城厢街圩尾跳师活动的盛况,跳师即“搬故事”,“搬故事”是乡人对演戏的通俗说法。“放下腰镰力未疲,喜邀同伴看跳师,归来羌豆休忘买,留待明朝逐役时。”这一首写的是村人看跳师的欢乐情景。
    师公戏最早的剧目,是戒师时所演的《阴阳师傅》。剧中有三个演员,只有两个上扬,一为师父,一为特瑶(即香山老祖)。特瑶是一个丑角,单眼、歪咀、跛足、五官不齐,十分诙谐风趣,说明当时的师公戏已出现生、丑的行当,并以诙谐风趣为基本风格。这出戏为手抄本,今已失存。此外,立社演的《招兵》、《社主大王》;求庙演的《雷王》;求花演的《三楼》;发丧演的《舜儿》、《董永》、《冉子鹿乳奉亲》、《罗城带孝叫关》等也是前期的剧目。后来,剧目的内容逐渐开拓,从神到人,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流传的故事。主要的剧目有:《陈痴闹海》、《金叶菊》、《高文举》、《三娘教子》、《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三弃樊梨花》、《穆桂英挂帅》、《杨文广》、《岳飞抗金》、《水泊梁山》、《五虎平南》、《狄青平西》、《孟丽君》、《夜审郭槐》、《西河会妻》等。这些剧目的形成,也经历了从戏桥戏(俗称“爆肚戏”)到编写剧本的过程。
    前期的师公戏,一般只用一个师公调,一腔到底,反复咏唱。后来的师公戏,逐渐吸收了当地流行的、可塑性强的民歌小调。其过门的音乐,在前期只用一只蜂鼓,二只铜锣(其中一只是破锣)。到咸丰前后,吸收了诸如《天姬送子》、《八仙贺寿》、《大开门》、《小开门》等民间八音和一些采茶、粤剧的小曲。在打击乐方面,增加了苏锣、钹,融进了一些粤剧的锣鼓点,如《快慢二流》、《冲头》、《仄边》等。主要的吹奏乐器是唢吶,伴奏锣鼓。
    在表演的程序上,初期的戏公戏,演员均戴木制面具演出,不用粉墨化妆。到光绪年间,由于从过去“演神”为主转为“演人”为主,演员方不戴神相面具,粉墨登场,由“掩面师”变为“开面师”。但是,演员全部是男的,女角色也是男演员扮演。女演员演师公戏,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出现。
贵县师公戏有壮族、汉族两种,一般为七言两句、三句和四句,唱词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犹为擅长,十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为群众传唱。例如在《梵宫驸马》一剧中有这样的唱段:“养猪最怕猪发瘟,养狗最怕狗咬人,最怕毒蛇钻入屋,最怕老婆是恶人。”“半边猪脚怎成蹄?篾织猪笼怎装鸡?床底训鸡啼醒你,和尚怎能娶得妻?”这些唱段从一个错被削为僧的驸马口中而出,如泣如诉,如爱如憎,终于使不可一世骄横拔扈的刁蛮公主后悔、省悟、驯服,比之同名的粤剧演得更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又如《三进士》剧中也有这样的唱段:“十月甘蔗着虫咬,六月苦瓜着虫,猪胆黄连同样苦,祖宗代代是家穷。”仅仅四句唱词就把一个穷苦秀才的身世形象地描绘出来。不可置疑,这是师公戏在本地优于其它剧种的一种主要因素。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本县曾经两次出现以农村俱乐部(师剧团)为主体形成的群众文化高潮,所建立起来的民间师剧团共有300多个,并且开始上演诸如《黎文兰归社》、《山乡风云》、《回娘家》、《灵丹妙药》等现代题材的师剧。1982年10月,县文化馆曾经组织70多个农村师剧团到县城剧场演出,结果连续演出140多场,一直演到次年2月。观众百看不厌,场场满座。1983年5月,县文化馆成立一个自负盈亏的专业师剧团,演员全部来自农村,四年多时间演遍了全县及邻县横县、玉林交界的广大农村,演出效果和演出收入比本县国营的专业剧团好得多。
    近几年,贵港市文化局干部莫社光、梁丽容对师公戏的渊源、成因、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已取得较大的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