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视一个“硬朗”的女人 文:凤凰淑女很多年前我知道了龙应台这个名字,但未必知道他是台湾人旅居德国的作家,更未必知道他竟然是她----是个女作家。那时候她的文字里很多都透露忧国忧民锐意改革的内容,大概那时候她处在担任台北文化局长的位置上,所思所写都很男性化,笔锋犀利流畅,思想深邃旷达。所以我就喜欢了她的文章,再后来我发现,我喜欢她的文章不仅仅是她文笔流畅语言修辞亮丽,更是因为她没有一般女作家的通病要莫“矫揉造作”,要莫局限在婚姻男女、家庭情感等永恒的题材,比如前几年就出书的卫慧,她的很多书在小摊上摆着,但我问过小贩“这些书是否好卖”?答案是否定的。而龙应台,尽管人们知道了她是个女作家,但也买她的书。 前两天一口气买了她的两本书,一本是《目送》,一本是《江。海》。这两本书都曾经有看过书评,比如《目送》,就有人评价此书“目光是否狭窄了”,我发现有关家庭、父母、子女、情感、生老病死,也被龙应台写的刻骨铭心,让她在反复思索和牵挂中写出了《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生死大问》等被人评价为“悲欣交集、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当然,最近她远离政治和行政漩涡后,出的书明显的倾向于探讨人生和家庭了,这也许是她的人生话题,也许是她的反思之作,也许就是她的人生。人本来就平淡无奇之时居多,轰轰烈烈之时居少,一个作家经常是在思考和观察中度过自己寂寞的生活,何况走过快要一个花甲年的龙应台,有过艰辛的童年和养育自己成长为博士的亲爱父母,目送他们老去、痴呆、萎缩和去世;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和热烈的情感,并留下两个混血儿子,曾经自己也为人母的她,眼看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离开不再需要呵护,眼看一个世纪逐渐远去,眼看台湾和大陆的人事变迁,更看到当今世界的无限变化,她作为一个经历无数生活磨砺的作家,是有很多人生感悟留给世人。 其实无论你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你都会有常人的一面,伟人也需要凡人的亲情,父母,爱情、孩子,哪个伟大的人物不需要解读人生呢?我想生活中除了关心政治、对现实的批判和愤世嫉俗外,最值得关注的到是身边无时无刻不在、但被我们往往以为会永久存在而忽略的亲人,有一天在你不经意中,他们会老去,离去,失去。人性中最最柔弱的一面往往被我们深藏不露,到失去他们的时候,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最亲的家人是否爱自己,这是人生永远的遗憾。很多年前,我去扫墓,看到“那位50多岁了才知道父亲的爱是深厚如海的男人,手托着父亲的骨灰,跪地反思”的情景,怎么也逃离不了我的记忆。 龙应台没有害怕展示自己内心最为软弱的那份爱,她坦诚地写出她热爱的父母从美丽伟岸到衰竭,到失去意识成为早老痴呆并逐渐离去,她的悲,贯穿文笔。她深爱的儿子们急于从母亲温暖的怀抱挣脱,从母亲眼中“一个小小的温暖肉团”变成伟岸的男人,并从被保护变成了万事皆通、还俨然要当母亲的保护人,让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逐渐逐渐放手,最后这个曾经的母亲又是嫣然一人。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她只能“目送”,不能去追赶,甚至不能“幼稚”地拉住他的手。需要什么语言来表达母亲在孩子们眼中变的“越来越没有用处”的悲呢?尽管我没有她这样的体会,但我深深地理解她此刻的心情。我想起一出舞剧中的一幕:那位母亲,身背因为战争而失去生命的孩子千般痛爱,万般不舍,反复翻滚疼痛入骨,用舞蹈演绎的悲入心肺,想起都催人泪下。 原来“龙~应~台”这么硬朗的名字后面也有这么多的情,这么多的爱,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看人不要看表面,不要看她的名字是否男性,不要看她的语言和思想是否男性化,而需要透视她的心,那一颗被爱沁润透掉的心。 决不要学三毛那样早早地离开人世,让自己的好文笔遗憾的封笔,是世人的憾事啊!等待龙应台调整情绪后的复苏。 千万不要在中老年后将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们的离开是必然的,不一定就是想伤害自己的母亲,这一点,很多母亲太过于看重孩子,必然自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