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文章本来应该谈谈P2P未来畅想的,无奈,写了数日,终究觉得看的太少,肚里没货。对P2P支付的畅想虽然已经基本成型,但还没到系统讨论的时候。所以换了个简单的话题。
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国小贷是不是高利贷! 自从我接触小贷行业开始,就不断的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你干的不就是高利贷嘛。我很不服气,刚开始还跟他们争论,后来都懒得解释了。然后我今天就给我这个“黄世仁”来翻翻案。 小微贷款对于中国来说属于刚起步。刚推行小贷时,几乎都是靠政府扶贫性质补贴存活的,并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商业价值。恰恰由于小贷的产生目的——扶贫,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只有低利率才是真正的扶贫。所以在中国,小贷的利率一般都不高。 国开行05年制定的利率在6.5%,由于其资金来自于同业拆借,成本利率在3%~4%之间。多出的部分覆盖了IPC专家的薪金。那个时候,国开行作为小贷政策性试点单位,基本属于“光开花,不结果”的状态。台州商业银行的“小本贷款”,平均利率在13.29%左右。当时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在5%~9%左右。 但是,这也直接造成小贷公司盈利能力不高,加之小贷公司所允许的杠杆率不得超过1.5,个别可以达到2。直接影响了小贷企业的资产收益率。经测算,如果保持资金100%运用,同时平均年化收益率18%来算,扣除成本和25%所得税和5.56%营业税及附加,基本年资产收益率不足7%,与传统制造业相仿。而这也是在不错的状况下所测算出来的了。那在平均借款利率都不到10%的那个阶段,只有靠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维持。而这注定摆脱不了制度背景,不是一个好的商业项目。 而后,经过几轮整改和优化,政策上的放松也鼓励了一大群商业化小贷公司的成立,民间金融发展活跃的浙江,09年当地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平均年利率能够达到16.5%。 在09~10年小贷公司盈利能力指标排名上,排名第一的宏源小贷资产收益率达到18.1%,而排名在6~10名的小贷公司,依然只能维持在11%以内。 国际上印度尼西亚政府也曾指定相关信贷机构以12%年利率将资金带给农民生产大米,结果也以55%违约率而失败,随后相应放权,走市场化经营道路后,利率上升的同时,项目也得以圆满成功。可见,市场这只手才是最好的调控专家。 而就是这个利率,一再被人打上“高利贷”的标签,我只能说和外行讨论,你只有气死的份,关键是很多外行人竟然还拿巴菲特的股票收益率来作对比来证明他属于高利贷的事实! 那我们来做个对比,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年均贷款利率47.5%~50.5%,之前还需支付佣金2.5%,业绩好的客户利率稍低,在45%左右。由于他的高利贷款,使得银行得以实现财务自立,不必依赖政府,同时为小城镇和城市郊区生活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了资金。98年年末,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客户占了玻利维亚整个银行系统客户总数的40%。而这也被作为小贷的典范,已被拉丁美洲其他9个国家模仿和借鉴。阳光银行的高利,不仅没有拖垮经济,扰乱市场,在使自身商业化走向财务可持续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那么请问这种高利需要打击吗? 那么在中国,这百分之十几的利率还能算高利贷吗? 高利贷之所以被妖魔化,无非是黄世仁形象看的太多,然后不动脑子的想当然而已。有很多人会狡辩,这么高的利率,哪个行业能够抗的起?!我不知道在多少个论坛看到同样的质疑!那我只能说你对小贷还真的不熟悉。 小贷借款期限一般以1年以下为主。大多在1 ~6个月之间。而其中短期的7日,14日过桥贷又极为常见。 我们举个例子:小A同学想给他的女朋友过个难忘的周年纪念日,但是现在没钱,明天才发工资,但是纪念日是今天。于是他跑去小贷公司借款1000元,为女友办了一个浪漫的纪念party,约定明天发工资后,立马归还本金1000和利息200。这个party非常成功,女友很幸福,小A也很开心,他们爱情得到升华。明天发了工资,小A如约归还了1200元。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计算一下年化收益率的话,你会发现,这笔借款竟然高达7200%年化利率。但是小A会因此还不起这笔钱吗,会因此扛不住还款压力吗? 年化利率并不能决定还款压力,因为时间才是创造价值的最可怕的东西。每个人都是复利专家,可惜在面对小贷公司时,他们却集体智商降低。短期高利根本不足以引起过大的系统风险。 但事实就是这样无奈,无论我怎么争论,我在他们眼中也就是个研究高利贷的家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