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锦:记录老成都的市井人文

 行走花间 2013-06-18
陈锦:记录老成都的市井人文
  【发表评论】 【查看留言】  【查看本频道留言】  【有错你来纠】 【论坛
      四川茶铺》,至今仍被中国摄影界誉为关注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影集,作者则是四川的摄影艺术家陈锦。在都市中,他钟情于老成都人的市井文化,并用相机如实记录,“尤其是拍摄的四川本土的民风民俗镜头,真是让人震撼!”

  1995年7月3日,陈锦收到了日本NHK电视台发出的一封邀请函,被告知一个月后NHK的摄制组要到成都,拍摄他以及他摄影机镜头下的老茶馆。当时陈锦只出过一本摄影作品集——《四川茶铺》。

    为了NHK的这次拍摄,陈锦花光了所有积蓄,把原先使用的日本尼康相机,换成了德国莱卡相机。七年以后,当NHK再次提出续拍成都老茶馆的要求时,却被陈锦拒绝了,因为在成都市里已经很难寻找到曾经记录着成都人变迁的老茶馆了。 


陈锦 作品  

  陈锦 简介

    1955年生于成都,他的摄影作品以四川的人文风光为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深入四川各地,拍摄了大量反映四川人生活的作品,如老建筑、老习俗等,其中,他的力作《四川茶铺》被圈内誉为“西南茶饮民俗文化研究经典”。

    据CCTV10《人物》工作人员介绍,《人物》根据拍摄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在全国只选择了几位优秀摄影家上节目,而四川仅陈锦一位。

    “他是一位四川人文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目击者,他通过手中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拍摄的有关四川本土的民风民俗镜头,真是让人震撼!我们也因此觉得有必要将这位摄影家介绍给全国的观众朋友。”

    据悉,《人物》栏目将以一周的时间对陈锦的日常起居、工作、言谈进行跟踪记录,并在央视播出。(成都晚报)

    延伸阅读

    成都文殊院品茶

    【市井风情】四川之茶馆

    武林·爱情·成都茶师

    爱成都的101个理由

    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历届年赛回顾  

  解说词:

    这是1992年出版的《四川茶铺》,里面收集了陈锦用两年多的时间,拍摄的以成都市为中心,遍布川南、川东、川西、川北的上百个市县场镇的大大小小数百家茶馆, 这本影集至今仍被中国摄影界誉为关注地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首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获奖作品《茶馆》 饮食文化类一等奖 作者 陈锦

在四川,茶馆的内堂称为“堂口”。茶客们每天在这里说古论今,打发时光。(图片来源:华夏文化)

    成都市这几年发展特别快

    陈锦:你一看成都的摄影,它都是高楼大厦那种,现代化的那种很多东西。可是你在陈锦的摄影当中很难看到这些东西,哪怕是一些很新的东西,它都是在这种旧的场景当中,他的那种新的东西,始终是看嵌合在那个旧的那个场景里边的。

    解说词:

    在其他摄影家纷纷开始追逐时尚的光影时,陈锦却还在新兴的都市中固执地找寻着老成都人市井文化的痕迹。  

    陈锦:

    现在这个就是我们四川典型的这个老茶馆的这种氛围了。过去在很多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尤其是在我们成都市。但是现在成都市,现在再找这种茶馆已经找不到了,所以我们只能在成都附近的一些乡镇里还能看见。

    (以前)要么就说书啊,要么唱清音啊。现在都放个电视,所以那种现代文明的东西,它已经和我们四川的茶馆已经融为一体了。


首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部分获奖作品《茶馆》 饮食文化类一等奖 作者 陈锦

街头艺人在茶馆演唱金钱板。(图片来源:华夏文化)

    “我拍一张你这个叶子烟,师傅,你就咬起,就这样子,你不要动,不要动。”

    他们都习惯于抽这个。他们认为是止咳化痰,甚至是医治气管炎的,是吧师傅,可以止咳化痰,可以不咳嗽吃这个。

  解说词:

    老虎灶的一个灶头通常有十几个火眼子,能同时烧开十几壶水,在烧水的同时,还可以煮饭做菜,这种烧火方式现在已经消失。

    陈锦他不像是这种,就是在摄影上头,好像如何如何地去钻,很难得谈这种问题,几乎没听他怎么说过。更多的还是这个内容是怎么回事情。

  解说词:

    尽管几乎凡中国人都喝茶,但成都人却一律看不起,认为天下只有四川才配称茶国,只有成都人才配称茶客,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四川是历史上最早产茶和饮茶的地方。

    更因为自古以来,蜀中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使川人长期处于闲散状态,对生存环境安于现状,对现实人生取一种赏玩的态度。而茶铺,恰恰适应了川人的这些气质,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成都,成都人就是在茶馆里泡大的,这也就难怪有人说成都大茶馆,茶馆小成都了。

  陈锦

    这是成都的一条老街——宽巷子,是陈锦在拍摄茶铺时最常去的地方。在他的《四川茶铺》中有这样的文字:清末到民国时期,四川茶铺逐渐成形,数量之多绝非他省可比,据清宣统元年编著的《成都通览》记载:每日去茶铺的人占成都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我认为,要了解四川的风土民情,首先要从茶铺坐起。

    四川茶铺的茶具是“三件头”,即茶碗,茶蓋、茶船,俗称盖碗茶。茶船即茶托子,托起茶碗,其性能取一个稳字;从茶碗与茶蓋的缝隙中将茶水吸入口中,其性能取一个闲字,而这一连串动作所展示的悠闲与得意,就只有川人最能玩味了。

    领略过四川茶铺的茶道,也仅仅是皮毛,它真正的面目,还体现在形形色色的茶客和同茶铺有关人的所作所为之中。

  陈锦:

    你在卖,我在建,破坏一个东西容易。先生们,我们要建设要守住一个东西,就不那么容易。我马上进入角色,不是角色不算英雄好汉。你随时都在角色里头。有一条路在我心中延伸,它没有起点也不会有终点。如果向前便是光明,因为走向太阳。如果向后便是暗淡,离太阳更远。那么我是向前还是向后,恐怕要我的生活来回答。只有等我完成生活,你去测量我的起点和终点,看哪一点更亮。很深奥很深奥,你这首诗非常深奥。

    他觉得喝茶这个本身是个享受,他愿意在那儿喝茶。他不是说只是拍来喝茶的人,然后拍了就跑了,他不愿意这样子,他一般都是要在那儿喝茶。比如成都市的很多那些老茶铺,他原来爱坐的那些老茶铺,基本上都和那儿的茶客都混熟了的,基本上都是混熟了的。甚至是有时候喝茶喝多了,就是他相机都不拿出来。

    那个茶馆里头有一个经常喜欢摆龙门阵的一个人,他当时就讲的这个三国时候的故事,就讲这个当时曹操用83万大军去打这个吴国,就是所谓的赤壁之战了。当时他讲到这个曹操去了83万大军的这个事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人就调侃他,就说不是83万是82万。他当时听了以后,很认真,他心里边非常生气,当时他就说,啥子82万,明明是83万,他们互相之间就争,老是争,正在这个关头上,这个讲故事的这个人家里边就来人叫他回家吃饭去。他这一听啊,这气就更不打一处出了,就冲着那个叫他的那个家里面的那个人就开始骂了,还吃啥子饭!当时一下那个整个那个茶馆里边全部就哄堂大笑了,就觉得他那个语言特别有趣,有四川人的那种感觉,所以慢慢地多少年下来了以后,确实我觉得我也是一个地道的茶客了。

    凡来到成都的同行们,必会被老茶铺的魅力所吸引,而我与他们的不同,大概就在于我也是一个茶客,我也是成都的一个市井小民,在这座平民化的城市里,我把镜头定格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中,我拍茶馆不是为了拍川人怎么喝茶,而是拍川人如何生活。

    城市逐渐喧嚣起来,而茶铺却几乎消失殆尽,拍了十几年老成都的人,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川人不能没有茶铺。一个被我们创造而属于我们的生存空间,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个门洞儿现在还是属于保护的比较完整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宽巷子的一个民居,但是不知道还能够留得下来不。很多人都搬走了,你看没有人气了,一下那种感觉就非常寥落。 很多包括搞艺术的,画画的,搞摄影的频繁地来到这个地方,把这个影像给它记录下来。

    那些民工,那些收荒匠,老百姓只要一搬,那些住户一搬,他们就跑去拆木料、拆门板、拆窗户,带着一种伤感的一种情绪,来记录着这种变迁,所以他能够很敏感地抓住那些,我是用的这个词,叫行将消逝的东西。

    很有代表性的,你说这个城市要找个摄影家的话,那就是陈锦。他又不是那种很激烈有时候感觉有点颓废的那种感觉。但颓废在我们说是艺术家很高的一个,也是一个境界了。

    在这一个迅速的城市化的过程中,陈锦抓住了这个城市里面,现代里面一些不被人可能注意的东西,正是他有一种,他比较隐性比较低调的人,才能所把握的一种灰色的一种时间里面,迅速的一种时间性的快速的里面,找到一些凝固的点。

    他的眼睛有时候,也是那个焦点好像在看着你,好像又没看见你,有琢磨不透的一种东西,好像恍惚游移的东西。他老是我觉得他身上充满了一种游移。 不知道为什么,陈锦基本上是属于那种,好像一直在考虑事情那种感觉,这一点不知道为什么印象特别深。 有时候好像又很近,有时候又很远这个人。你很难说跟他那种,很亲密一点。因为他这个人也很难跟你两个,把那个内心的什么东西跟你两个交流啊。

    我是不太愿意发言说话的,尤其是在一些场合里头,人比较多的,这个和我性格有关。有些时候不太愿意去表达自己的一种想法。因为我自己我想我这么做就这么做了,而且我也不希望就是叫别人来过多地评头论足。

    90年代初陈锦自己的那个摄影室,当时看了就叫做堪称豪华了。一个人自己在家里头,布置那么一个非常专业的,包括那个,那种叫轨道灯啊那样的,各种射灯这些,但是你就可以看出来,就是他不会降低标准,他会努力去追求,只要他自己能做到的。

  解说词:

    而陈锦的追求,却永远徘徊在潮流之外,当80年代风光摄影还在四川风靡的时候,陈锦却独自钟情于在别人眼中缺乏美感的市井文化。在这一时期,他拍摄了一系列带有浓重人文色彩的老街、老门墩儿专题,五年以后,他的这些作品才被同行们认可,而且使他变成了四川纪实摄影的前沿人物。

    他在90年代前期的时候,他是相对说应该大家感觉上是比较武断一点,这个可能跟年轻比较气盛,还有就是说对自己拍的东西太自信了。为什么太自信了,还有个环境因素,因为那个时候,大多数搞摄影的,他不是在这方面有优势,或者说没有这个意识去拍专题。

      陈锦 

    通常的比如说我们成都的或者四川的这个摄影人,他们所站的这个位置,那么我觉得我现在站得比较高一点。

    大家吃饭,就喜欢端个碗,坐到街上,甚至你拈我一夹,我拈你一夹像那种关系。风花雪月也好,还是就是大家刚才看到的这种乡土的,民俗的,人文的这些题材也好,都应该是我们反映的一个对象。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就是说确定拍摄的一个路子和一个方向。但是也有一方面,就是什么时兴,什么热闹去拍什么,所以我觉得这个的话,就是说应该说是一个大忌。

    从陈的作品里头,更多地学到的是,拿起相机拍摄我们身边的事,拍摄我们的大好河山,拍摄我们的社会进步,在这方面来说,相机起到了我们历史的记录作用,给我们大家看了很多好照片。

    我们都会认为他是不是太独立了,或太个性化了点,然后呢就比较多地去拒绝其他的一方面的影响,或有意识拒绝一些影响或者潮流。

    就是他不是特别那种不是特别入世。对历史的东西,对传统的即将消逝的那些东西,他比较关注。但是对现在的,对社会现在存在的一些东西,他并不是特别地关注。


首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部分获奖作品《茶馆》 饮食文化类一等奖 作者 陈锦

掏耳朵,四川茶馆一景。(图片来源:华夏文化)

    你走进老茶馆,觉得整个氛围都非常平和。你拍他也好,坐也好,和大家摆龙门阵也好,都是很平等的。但是走到这种茶楼里头,有一种紧张感,所以说基本上找不到什么感觉。

    就我在年轻的时候,我也很躁动,就是去追求那种比较时尚,或者时髦的那种东西。喝酒喝得比较多的时候,那个时候总觉得我当初为什么不学音乐,真的有这种想法。真的学了音乐嘛,你在那个时候你觉得你用那种方式来张扬一下自己,发泄一下,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了对吧。你不可能酒喝得多了,就拿着照相机的快门紧着哗哗哗地乱按。

    解说词:

    1982年,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陈锦,因为迷恋摄影,没有到云南省公安厅报到,反而一个人翻过折多山,来到了当时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丹巴高原,开始靠手中的相机养活自己。

       陈锦 

    我起码带了当时可能有上百吧,那个120那个胶卷。我用一个4B的照相机,方的。当时我记得给别人拍照,八毛钱一份,两张照片,白天拍,然后晚上就洗照片,第二天早晨就给别人,在给的时候才能收钱了嘛。但是实际上,我在给别人拍照片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在拍我自己喜欢的东西。

    解说词:

    这次丹巴之行拍摄的风光照片,入选了当时的全国影展,凭借这些作品,陈锦被四川人民出版社录用,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而不久以后他就开始对摄影有了新的思索。

    陈锦 

    1989年3月15日,为了完成《中国旅游》月刊以“中国大地一画夜”为题的拍摄任务,我坐进了茶铺。这一天风和日丽,茶铺格外热闹,茶客中有的正谈天说地,有的读书阅报,有的沐浴着初春暖烘烘的阳光打瞌睡,而我,却在这时想起了去世已久的外公。

    童年时每日清晨起床总见不到外公的身影,黄昏时分,才看见他一瘸一拐地归来。婶子唠叨着:“老头子年岁这么大了,腿脚又不好使,非每日去县城坐茶铺不可。劝他留在家中,要喝茶我买好的,他就是不听。”从那时起,我对茶铺便有了很深的印象,心中也留下了一连串疑问:外公为什么如此这般地不辞辛劳,非每天坐茶铺不可? 也许,今天我拍摄茶铺,就是为自己解开这些疑问的开始吧。

    而且至今到现在,他这个步子没有停的,也就是说现在他对这个茶铺,其实他不是单单地去表现这一个茶铺。他是借这么一个载体,茶铺这个载体来反映成都人。

    如果说16年前,我拍成都的茶铺,是为了解开一个疑问,那么直到今天,我仍然拿着相机穿梭在成都市郊的陋巷中,就是为了保留住更多的答案,为了不让这些答案随着茶铺的消亡,随着更多老成都人赖以生存的市井文化的消亡,重新成为疑问,三年前,我开始整理十几年来的作品,筹划出一部超越《四川茶铺》,反映整个成都市井文化的专著,取名就叫做《市井》。

    陈锦:

    家里面有几口人啊。我们家里就我们五口人,一个儿子,一个媳妇,一个瓜生。为什么叫瓜生呢,我们孙儿就是瓜生(乖孙)。

    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属于应该抛弃的东西,谁都巴不得早一天脱离这个环境,我赶快搬到那个新房子里去,赶快去用那些新的东西,赶快去接受那现代化的一切,抱着那一种向往的精神。可是你一旦拥有了这些现代化,我们今天住进了楼房,然后拥有了一切现代化的东西的时候,你一下就会觉得我失去了一些东西。那这个时候你再来看照片,就会有一种非常打动人心的一种东西。

    但是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它绝对是从内容来考虑的,就是我所反映的东西。如果说你做成一个很大的一个开本,做得很经典,但是必然别人有别人的看法,而且他们必然也是从为我好这么考虑的,这点儿我理解,但是我一定要按我自己的方法去做,就是说这一点,我是这样子走的。

    被陈锦拖了又拖的摄影作品集《市井》,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履行在2004年底完稿的承诺。陈锦说按常理来讲,3年前,他就应该完成这本影集了。虽然出版社催了又催,违约金也算不清交了多少,但他却始终不愿完成这部作品,因为也许太早结束反而会感到一种精神的失落。

来源:央视国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