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谁?读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昵称535749 2013-06-18

文/下午百合

凄风苦雨的冬夜,与丈夫吵翻的女子若菱冲出了城市,“活着太累了”,情绪到了边缘的她一个人在荒野里游荡。这时候,她看见一座温暖的小屋,屋子里有一位和蔼的老人,为她备好了毛巾与热茶。 老人问她一个问题:“你是谁?”

这不是小说。这是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开篇。从外而内的寒冷,恐惧,气愤,累,孤单,心无所往。若菱的感受是每一个人的。而,在这看似荒漠般的世间,总有一间温暖的小屋是为你准备的,有一个人在那里等着你,准备好了一句“你是谁?”。你一定要推开门。

“如果月亮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它是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我是谁?”我是我的身体吗?身体的细胞时时刻刻都在替换,今天的我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了,为什么我能感觉到,从小到大,有一个意识不变的我在感知着这一切?

“我是谁?”我是我的情绪吗?情绪一直都在流动,正面的,负面的。现在我们知道,情绪也是有能量的。科学家已经证实,对着一杯纯净的水祝福与赞赏,它会结出美好的晶体,对它释放负面的情绪,甚至诅咒它,它会结出痛苦的晶体。人心不就是盛放情绪的容器吗?它是不是内在的真我?

“我是谁?”我是我的思想吗?思想左右着我的意志,如果说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一辆马车,那么思想就是勒住马的绳子。那么绳子攥在谁的手里呢?是车夫。车夫是真正的我吗?可没那么简单,坐在车厢里,掩住了面目的主人才是真正发号施令的人。

我们能了解到的自己的意识是那么的有限。似冰山的一角,而那没于水下的庞大部分(潜意识)同样左右着我们呢。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我们的觉知和呼吸却是当下的。

“我是谁?”我是我扮演的不同角色吗?从我们走向人世的那一刻起,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就套牢了我们。我们的身份和角色不停地在转换,我们寻求与它们的认同,但那只是一个一个“小我”而并非真我。

是的,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这一切像一层层圆环包裹住了内在的真我,阻碍了我们与真我的连接,失去了内在能量供给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向外扩张,不断地满足“小我”的需要,认同一个一个身份标签,离真我越来越远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人都在追究快乐幸福,但真正快乐幸福的人却很少。

明白了这些,若菱在老人的引导下想冲破一层层的阻碍,找回真我。她知道只有和真我连接才能真正获得爱,喜悦,和平。但这是个痛苦的过程。丈夫背叛,被最好的朋友欺骗,生活陷入低谷。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如果你碰到了这样的礼物,要一层层地打开它。不要回避,不要抗拒。

《遇见未知的自己》薄薄的一册,我却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还在看。大意上的懂是一层,领悟是一层,体悟与实践又是一层。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慢慢剥开自己。

它也是一本实用的手册。如张德芬在序中说:书中这些人生哲理是需要去体会,去实践的,而头脑的了解并不能带来任何的改变。

若菱学会了通过运动与饮食调节与自己的身体对话。“我们必须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那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的时候,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若菱学会了向自己的情绪臣服。臣服真是个很好的词。它代表无条件的,谦卑的。“你抗拒的,都将持续”“不要批判,不要抗拒,就是去接纳这个愤怒,让这种能量自然地流露出来,不要压抑!”“压抑多年的情绪,就像是黑暗的能量。唯有带着爱的觉知之光,才能消融它们。”

若菱学会了觉知自己的思想。“看到我们思想的时候,你就切断了与它的认同。当你不再盲目地听从脑袋里的声音的时候,就是可以止息它的时候了”

这让我想到佛学中的“诸相虚妄,万物皆空”。感知到万物的本质是空性的,禅定的一刻才放下一切,拥有一切。

若菱了解了自己的“胜肽”。为什么同一种失败的体验总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那是我们的身体需要“被欺骗”“被伤害”“被遗弃”的胜肽喂养?若菱看到了身体里的被父母伤害和遗弃过的小女孩。你可以战胜自己的胜肽吗?

冲破了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的若菱,终于找回“真我”了。那源源不断地生命能量的中心。“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没办法驱散它们,唯一的办法是带光进来”“然后你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渐看到让你喜悦的东西,它们是无所不在的,一朵迎风招展的小花,一个婴儿的微笑,一片阳光下闪亮的树叶,一句朋友随口的赞美,这些都是无声的问候,喜悦的祝福。”

完成了与真我的连接,接下来就是心想事成了,那被你吸引过来的,正是你的内心召唤的。”亲爱的,外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你自己。一切外在的事物,只是你的内心向外的投射”

走出了困境的若菱在阳光明媚的房间伺弄着花草,她已经学会了坦然面对自己,美好的,阴暗的.当我们抵达”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回归到自己的本性,喜悦就像阳光一样,不请自来了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

左岸记:

像这类寻找自我的书,到底值不值得一看?

有人说:这样洋洋洒洒的十万余字,故事情节里穿插着一些浅显的心理学知识,讲的也无非就是自我认知这一件事儿;这样的书能畅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现在太多人缺乏自省的能力;一阵阵的迷茫困惑无处排解,便寄希望于此类的“灵丹妙药”;稍微得到点儿启发,就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遂满世界宣传,仿佛发现新大陆。跟着,便有人追捧。

我想说的是,这类书对于从未接触过哲学及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不错的入门读物。倘若能通过这样一本书为自己的心理和思考打开一扇门,就是一件好事了。

江湖深广,相遇很难,相忘简单。一切神秘美好的事物,是如何按部就班?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也不会有将来。超越而不否认,也许是我们对待生命最大的诚恳。接纳那满心的苦与乐,承载那漫天的尘与花,如实地接受自己,站立在真实的大地。探索自己将会是冒险而奇妙的一个过程。你会得到又放下很多,你会进入又出离很多,你会认真又忽视很多,你会长大又天真很多。将满心的祝福献给我们的生活,献给这个世界,无论它们丰盛还是衰败,我们不畏惧,不悲伤,不放弃!只要最后我们能真正地活出我们自己,我相信,世界一定会为之震动。我同样相信,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勇敢而坚定地,完全活出他自己,一切的期待都将被达成,一切的美好,就此发生。

凡事都尽一份力,因为众缘里总要有我这个小因缘,凡事都看三分淡,因为众缘里我只是一个小因缘。我们其实并不知道生命会以什么形式来考验我们,我们也不知道生命其实多么用心良苦,又多么精彩。

我想生命一定不仅仅是篇随笔。

虽然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以随笔的方式活着——去经历,被触动,生体悟,然后形成见地,再于内心记录下经验。我们可以接受生命的未知而不恐惧,可以进入生命的真实而不逃离,可以承受生命的缺陷而不否认,可以放下生命的错误而不遗忘。我们也许永远也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但是我们一定一直书写和记录着人生的随笔,真实而自然。

然而除此之外,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里,一定还有着他不可回避的命题。这个命题有时候很明显,有时候又很隐晦。我们不能只写随笔而拒绝命题作文,正如我们不能只是观心而不让心去起作用。而且我渐渐相信,每个人生命的命题,都一定是他可以而且必须完成的,因为命题者正是我们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