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云台二十八将之二十杜茂

 钟家台 2013-06-19

21云台二十八将之二十杜茂

杜茂生平(?—43)骠骑大将军参蘧侯,字诸公,南阳冠军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杜茂在刘秀征战河北时,投靠了刘秀,为中坚将军,常随刘秀征战。刘秀即位后,杜茂被拜为大将军,封乐乡侯。北击五校农民军于真定,并进降广平。

  建武二年(26年),更封杜茂为苦陉侯。与中郎将王梁先后在魏郡清河东郡击败了五校农民军,降其持节大将三十余人,三郡清静,道路流通。  

  建武三年(27年),光武帝遣使持节拜杜茂为骠骑大将军,击沛郡,拔芒。时西防再次反叛,杜茂去迎战其首领佼强。建武五年(29年)春,杜茂率捕虏将军马武进攻西防,数月攻克,佼强投奔董宪。

  建武七年(31年),光武帝诏杜茂率兵北屯田晋阳广武,以防匈奴。建武九年(33年),杜茂与雁门太守郭凉在繁击卢芳部将尹由,卢芳部将贾览率匈奴骑兵万余人前来救援,杜茂与其交战,军败,率军入楼烦城。

  当时卢芳据高柳,与匈奴连兵,经常入侵边境,光武帝深以为患。建武十二年(36年),光武帝遣谒者段忠将诸郡大权交给杜茂,镇守北边。杜茂于是令边疆士兵筑亭候,修烽火。双将金帛缯絮供给军士,并赐边民,使其冠盖相望。此外,杜茂还建屯田,驴车转运等,使农业得以恢复。

建武十三年(37年),光武帝增杜茂食邑,更封修侯。建武十五年(39年),坐断兵马禀缣,因使军吏杀人,被免官,削户邑,定封参蘧乡侯。建武十九年(43年),杜茂去世,子杜元嗣。

 

由当年的中坚将军,后来荣升堂堂的东汉第二任骠骑大将军,中间经历了多少艰苦奋斗、流血流汗?从征河北,灭除五校,打击檀,安定三郡,两击刘永,八年戍北,屯田积粮,缮治障塞,烽燧亭候。为掩过失,指使杀人,几乎前功尽弃。他就是参蘧侯杜茂。

杜茂(公元?—43年)两汉之际人,字诸公,荆州南阳郡冠军(今河南南阳邓州)人。

《后汉书。杜茂传》对杜茂的记载,一上来就是:“(杜茂)初归(顺)光武(刘秀)于河北,为中坚将军,常从征伐”,已经是更使二年(公元24年)的事了。杜茂的出身和此前的经历、活动如何,都已经被省略了,后人无从得知,自然就成了一个谜。不过,杜茂不是凡人,否则不会弄个将军当当,因为刘秀在河北时,能当上前、左、右、偏将军的大有人在,但是将军前面加“中坚“名号的并不多见,说明刘秀对杜茂是赏识和信任的。这一点,还可以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于七月,组建最高军政领导集团的名单中,再次得到验证。名单中共有七人,其中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野王(县)令王梁为大司空,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耿为建威大将军,偏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偏将军朱为建义大将军,最后就是中坚将军杜茂任大将军、封乐侯。倘若杜茂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军人,是万万当不上大将军的,要知道刘秀是严格地以功封侯、授职的(有谶语者例外,如王梁)。对杜茂在河北的功绩,只能在“常从(刘秀)征伐”的记载中,从刘秀平王朗、灭铜马,除青犊,破五校的活动轨迹中,去寻找、去推测了。

杜茂刚当上大将军,就立即北上真定(今河北石家庄)进击五校,又南下占领广平(今河北曲周),立有战功。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正月,大司马吴汉率王梁、朱,大将军杜茂、贾复、坚谭、王霸、刘隆、马武、阴识九将军,进击檀义军于邺城(今河北磁县)东的漳水边,“大破之,降者十余万人”,夺得刘秀称帝后 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刘秀极为重视这次战斗。捷报传来,刘秀马上派出使者前往邺城封吴汉为广平侯,食邑四县。同时刘秀称帝后的第一次大批量封侯开始,杜茂由乐侯更封为苦陉侯。封侯不误作战。此时的杜茂与刚刚犯了违抗诏令错误、由大司空降为中郎将的王梁通力合作,在吴汉统一指挥下,“将兵安辑魏郡、清河郡、东郡,悉平(更始)诸营保,三郡清静,边路流通”。由于洛阳去幽州渔阳、上谷等地,道路必出三郡,所以三郡道路通畅,有利于洛阳与北方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杜茂、王梁还“降其(更始)持节大将三十余人”,这就将更始政权的残余势力,几乎全部赶出三郡,从而巩固了东汉政权。

建武二年(公元26年)九月,骠骑大将军景丹病死军中。建武三年(公元27年)春正月,杜茂继任,成为东汉第二任骠骑大将军。一上任,就接到刘秀使者的命令:“拜(寇)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大)将军杜茂将兵(协)助(寇)讨盗贼”,扫荡更始残余。结果两人同欲,联手合作,“盗贼清净,郡中无事”(《后汉书。寇传》)。

三月,吴汉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七将军,投身于早已开始的攻打刘永的“淮海战役”。他们先是前往梁国的广乐(今河南商丘东部的虞城)与苏茂作战,增援已经在此作战一年的盖延。经过努力,吴汉、杜茂、陈俊等将苏茂围困在广乐城中,而且击败了前来援助的周建。苏茂和周建只得突围逃跑。然后杜茂、陈俊把守广乐,吴汉径直援助盖延,将刘永围困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这当中,杜茂还进击沛郡,攻占芒县(今河南永城)。七月,刘永鉴于“城中食尽”,于是和苏茂、周建突围。于是,睢阳、广乐两城回到吴汉、盖延、杜茂、陈俊等手中。刘永在逃跑的途中被部将庆吾所杀,苏、周奔垂惠聚(汝南郡山桑县,今安徽蒙城)立刘纡为粱王、佼强退回济阴郡西防(今山东成武),继续负隅顽抗。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到此结束。 

建武四年(公元28年)七月,刘秀视察沛郡谯县(今安徽亳县)。随后,“遣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围刘纡于垂惠”,进入了“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苏茂请五校义军援助,与刘纡、周建合师,企图挣扎,结果事与愿违,还是大败。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二月,在马武、王霸的打击下,他们只好逃离垂惠。周建死于途中,苏茂则奔下邳与董宪合,刘纡则奔西防佼强处。骠骑大将军杜茂于是向西防的佼强发起进攻,佼强和刘纡自知不是对手,于是就投奔刘永当年册封的海西王董宪处。不知何因,杜茂没有能继续与刘纡周旋下去,剩下的任务,如击破庞萌、苏茂的桃城之战,征讨董宪的昌虑之战,攻打和活捉刘纡的郯城之战,攻打和活捉董宪、庞萌的朐城之战,就由盖延、吴汉等人到建武六年二月为止,陆续完成了。到此为止,“山东悉平”。刘秀在完成统一中国的征途上,又向前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大步。杜茂虽然未能经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但是参加广乐之战、西防之战,并且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也就够了,足以青史留名了。

杜茂到哪里去了?原来有一个出大力、难讨好的任务,从建武七年开始就落在了杜茂的肩上:北上防御与匈奴勾结在一起的卢芳。

秦汉以来,匈奴问题,始终困扰着内陆的最高统治者。打,当然干脆,不过成本太高;不打,也不好过,三天两头出来被大肆骚扰劫掠,弄得边民无法安居乐业,甚至关中地区也时不时被侵扰。两难之下,只能取其轻,只能采取防御战略,分口把守,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在刘秀经营河北、尚未称帝时,各地割据者蜂起。这当中,与匈奴勾结,以壮大割据势力的,不仅有幽州的彭宠,而且有卢芳。这就使得匈奴问题更为复杂。

卢芳,字君期,安定郡三水(今宁夏同心东)人,长期假冒汉武帝后裔,骗了不少人。王莽末年,卢芳与当地羌胡起兵反莽。更始政权于更始二年(公元24年)进入关中后,卢芳曾投靠更使帝,任为骑都尉,把守安定郡以西。更始三年即建武元年(公元25年)的九月,赤眉军入长安,刘玄逃奔高陵,更始政权土崩瓦解。卢芳则在三水自称上将军、西平王,开始与匈奴勾结,“结和亲”。一度匈奴将卢芳与其卢禽、卢程兄弟,接入匈奴,“立为汉帝”,跟真的似的。又委任卢程为中郎将,率领匈奴军队返还安定郡,公然引狼入室。建武四年(公元28年)匈奴单于派无楼且渠王进入并州五原郡的五原(今内蒙包头西)要塞,拉拢周边起兵自称将军的李兴、随昱、田飒、闵堪等,并告知将送卢芳返还内陆”为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二月,李兴、闵堪等从匈奴迎接卢芳为天子,以九原为都(今内蒙包头),接着趁着刘秀忙于平定刘永父子、张步兄弟,无暇北顾之机,掠取并州的五原、朔方、云中、雁门、定襄五个郡,“并置守令,与胡通兵,侵苦北边”(《后汉书。卢芳传》)。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六月,卢芳又趁刘秀遣盖延等七将军四、五月从陇道伐公孙述暂时失利之机,竟发动了东取代郡的战争。卢芳的部将贾览“将胡骑击杀代郡太守刘兴”,气焰十分嚣张。

刘秀对此极为愤慨,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一是抓住战机,狠狠打击。同年十二月,刘秀命令驻扎在左冯翊邑(今陕西旬邑)的征西大将军冯异,利用北地豪强反叛隗嚣投降汉军的机会,向北地郡义渠(今甘肃庆阳)进军,“击破卢芳将贾览、匈奴奥键日逐王,北地、上郡、安定皆降”,冯异先后任北地、安定太守(《后汉书。冯异传》)。

二是利用矛盾,招降纳叛。原来,卢芳因具体事情将五原太守李兴兄弟无端杀害,引起朔方太守田飒、云中太守桥扈的恐惧。两人与建武七年(公元31年)冬,背叛卢芳,“举郡降”,“光武(刘秀)令(田、桥)领职如故”。

三是派出大将,适时出击,以攻为守。建武七年(公元31年),刘秀“诏(杜)茂引兵,北屯田晋阳、广武,以备胡寇”。晋阳(今山西太原)在太原郡,广武(今山西代县)在雁门郡,均与卢芳抢占的郡县毗邻,是防御匈奴的第一线。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六月,吴汉又率横野大将军王常、建义大将军朱、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五将军领五万人首次击贾览于代郡柳(今山西阳高),匈奴前来救助。正当汉军准备决战时,却遇上大雨,汉军不利,只好撤退,汉军的本事就是用不上。吴汉返回洛阳时,命令朱屯常山、王常屯涿郡、侯进屯渔阳,王霸任上谷太守,“领屯兵如故,捕击胡贼,无拘郡界”。 秋八月,骠骑大将军杜茂又与雁门太守郭凉联手击卢芳将尹由,战于雁门郡繁峙(今山西应县),卢芳将贾览率胡骑万余救之,结果“(杜)茂战,军败,引入楼烦城(今山西宁武)”,不得不向后撤退(《后汉书。杜茂传》)。建武十年(公元34年)春,正月,大司马吴汉又率四将军和渔阳太守陈六万人,再次出柳击贾览,又遇上匈奴来救。王霸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连续作战,取得斩首数百级的大胜!但是,当王霸等将返回雁门时,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合作,攻打卢芳将尹由于繁峙、崞(今山西应县、和浑源)时,又败北了(《后汉书。王霸传》)。总上所述,可以知道,三条对策中,前两条有效,第三条基本无效。怎么办?还是应当以据守边塞,防御为主。

吃一堑,长一智。刘秀开始改变战略,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先后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遣谒者段忠将众郡弛刑(遇赦令应解禁释放的囚犯)配(杜)茂,镇守北边”;二是“因发边卒筑亭候,修烽火(台)”;三是“又发委输金帛缯絮,供给军士,并赐边民,冠盖相望。”三条措施十分细致具体,既增加了人力、物力,又建立了信息传递系统。再加上,杜茂积极屯田,又用毛驴转运粮食,保障了边防用粮。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杜茂与上谷太守王霸还联合修筑了从平城到代郡的飞狐道,该道长达三百余里,“堆石布土,筑起亭障”,可以与内陆的赵、魏之地连通,随时援助北方之兵(《后汉书。王霸传》)。同年,刘秀又派出捕虏将军马武驻扎在滹沱河,以备匈奴。经过这番调整,于是敌我力量的对比,开始发生了有利于汉军的变化。从表面上看,这些措施是刘秀决策、颁布的,其实很有可能是刘秀采纳了杜茂的建议而为之。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二月,卢芳与贾览共同进攻云中郡,这次玩不转了,结果久久不能攻下。其留守五原郡九原城(今内蒙包头)的将领随昱私下策划,要胁迫卢芳投降汉军。卢芳知晓后,从五原城“与十余骑亡入匈奴”,“其众尽归随昱”。随昱立即主动投降,被刘秀任命为五原太守,封胡侯。建武十三年四月,刘秀称帝后第二次大批量封侯,杜茂增邑,由乐侯更封为侯,算是对杜茂六年来尽心抗击匈奴的表彰吧!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秋九月,曾经被卢芳将尹由胁迫而当上将帅的雁门郡平城人贾丹、霍匡、解胜,听说卢芳败走匈奴,于是联手杀死尹由,举平城,向雁门郡太守郭凉投诚,后来都被刘秀封侯。刘秀“诏送委输金帛赐(杜)茂、(郭)凉军吏及平城降民”。从此,“卢芳城邑稍稍(渐渐)来降,(郭)凉诛其豪右氏(豪强)之属,镇抚弱,旬月闻雁门且平”。不过,这只是一时的安定,匈奴的危害并没有能从根本上铲除。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东汉当时没有足够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鉴于“匈奴钞日盛,州郡不能禁”的现实,建武十五年二月,刘秀遣吴汉率马成、马武北击匈奴,借机“(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六万余口),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相对集中一下,“以避胡寇”。但按下葫芦起了瓢。匈奴的左部反而转入内陆,进入塞内。刘秀患之,只能调动部队,“增缘边兵,部数千人”,每部数千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正当防御匈奴需要杜茂这样的猛将时,杜茂出事了。建武十五年,杜茂“(连)坐(割)断兵马禀缣,(指)使军吏杀(贼)人”。 不就是地方上有贼人盗割兵马禀缣设备,造成了军用物资的损失吗?那好办,追查责任,缉拿贼人,交给地方官依法处理就是了!奇怪的是,杜茂目无法纪,竟擅自“指使军吏杀人”,这就有些越位了:“以军代政”,蔑视地方的司法权。确实有些过分,也太不可思议了。这是由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指使的呢?估计,一是护短心理。担心地方官审理此案后,会暴露自己管理军队中的漏洞,进而害怕影响自己的功名,所以杀人灭口;二是骄傲心理。就算我杜茂指使军吏杀人,地方官又奈何于我?杜茂如此动作,却将小事变大,将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实在得不偿失!不仅有损杜茂的形象,更耽误了自己的事业、影响了自己的功名。后来者,遇到此类问题时,应当三思:司法程序不能破坏、属下有错不能护短、处理事情不能鲁莽。但杜茂悔之晚矣,事发之后“免、削,改”接踵而来:先被免去骠骑大将军官职、再被削减封邑户数、后改封参蘧侯。

好在,他的具体工作还是有人继续做下去的:骑都尉张堪领杜茂(军)营,一度击破匈奴于柳,后来任渔阳太守,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劝民耕稼,以致殷富”;扬武将军马武于十一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在四条路线上,“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以备匈奴。

建武十九年(公元33年),想必杜茂是抱着无比遗憾的心情,与世长辞的。惜乎,惜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