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儿嫁了 这年怎么过?

 VV美丽人生正无限VV 2013-06-19
女儿嫁了 这年怎么过?
 
◎采写/安顿   ■开栏的话 生活里的故事,可以正说,可以反说;生活里的故事,可以你说,可以他说;生活里的故事,有A面,有B面。把正说反说、你说他说、A面B面黏合起来,就是生活AB面……

  征集受访人:安顿信箱andun@ynet.com

  本期主题:过年回谁家?

  A面

  (岳父)

  “我们同意,

  不意味着我们乐意”

  “咱们吃什么呀?”这是老伴儿每天必问的问题,不分时间、无论情境、无需铺垫,仿佛没话找话。有时候他们彼此连眼皮都不抬就互相问了:“咱们吃什么呀?”也有时候,他们会因为土豆是应该切成片儿还是应该切成丝儿进行一番讨论,很认真、很正式但最终毫无结果,可能这顿饭连土豆都没吃……想到这些他摇头发笑,在一起大半辈子了,没有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全是贴心的话,可是,话题越来越少了。

  女儿选了个黑龙江女婿

  从此他管爱人叫老伴儿

  他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叫老伴儿的名字,而是选了北京老两口之间既亲切而又包含了打情骂俏意味的这个词——老伴儿,老了的伙伴,叫起来也蛮俏的,“老伴儿”!老伴儿其实不老,55岁,比他还小1岁。他当然不会忘了,就是从女儿结婚“被人家领走”那天开始的,他们成了真正相依为命的老伴儿——家里只剩下他们俩了。

  曾经,他对老伴儿说过,他“恨”女婿,“因为他跟我抢夺父爱”。老伴儿嘲笑他,说你这个人真是“文艺老兵”,怎么还真相信那些“情感大师”说的话,什么女儿是爸爸最后一位情人之类的谬论?你看看多少有了女儿的男人,应该算有了最后的情人了吧,结果还不是出轨的出轨、胡来的胡来?你就是自私,老想女儿在家里陪着咱们,就不想人家年轻人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乐趣……他不和老伴儿争辩,只说“你不懂”。

  在他心里,总是觉得他对女儿的一片心,只有他自己能懂得,老伴儿不懂,女儿也未必懂。女儿出嫁,对他来说是一件伤心事,这种伤心从女儿终于不顾他的反对,而决定将这个来自黑龙江的小伙子“塞”进他家开始,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一点。他仿佛眼看着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越来越远了,直到最后,女儿兴高采烈地让他看婚纱照,他在心里说,这次是真的了,女儿真的要走了。

  他自问自己不是那种不通情理、干预孩子爱情的父亲,但是,他看不上这个女婿,当然,全世界爱女儿的父亲都看不上女婿,因为自己的女儿是最好的,谁也配不上。然而,抛开这种心理上的原因,他有一个最直接的理由,这个家伙是外地人,除了他自己,一切亲人都在黑龙江。他没有地域歧视,也没有觉得自己是北京人就更高贵,他的理由很简单,他问女儿:“你想过吗?过春节的时候,你回谁家?”女儿一时语塞,他趁机循循善诱:“我和你妈一天比一天岁数大,我们只有你一个孩子,中秋节、春节,家里没有你,就是我们老两口,我们会寂寞,还会想你,你不跟他回家,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你跟着去了,一天半天回不来,你自己的父母就不要了?”女儿说,找个北京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不可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婆家就回不了娘家……

  最终,女儿还是表示坚决要嫁给这个人。不等他开口,女儿就说:“爸爸你不要担心,以后春节这样的大节日,我们一年在咱家,一年去他家,其他节假日,都回咱家。”他不说话,心里还是不痛快,他是希望每年的每个节假日,女儿都在自己身边,女婿来不来甚至有没有女婿,他都无所谓。他坚定地相信,经历过或者干脆说“遭遇过”女儿出嫁的父亲心底都是这样想的,只是人家没说,他说出来了。

  女儿完婚后去了新家

  习惯性地为她备早餐

  他是极其被动地参与了女儿的终身大事,他接纳了女儿满心欢喜中意的这个人,帮他们操持了一切琐碎的细节,买房子、装修房子、坐在空房子的窗台上等着收家具、到酒楼预订婚宴确认菜单酒水糖果烟茶……女婿在北京“举目无亲”,工作又忙得一塌糊涂,他和老伴儿只能冲锋在前,总不能让女儿一个人操办自己的婚礼吧?他不抱怨,但是表情上不那么合作,一张脸“耷拉”着,老伴儿说“不留神下巴就掉地上了”,他鼻子里哼出一声:“我们同意,不意味着我们乐意。”老伴儿说不管你乐意还是不乐意,事已至此,女儿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孩子觉得好,你说什么都没用。

  他知道在老伴儿和女儿眼里,他是倔老头子,但是,她们不知道他的细腻所在。经过了数日奔波和一天的劳累,婚礼结束,女婿开车载着女儿回了他们自己的家。看着他们的车绝尘而去,他心里一下子就空了,那种揪着疼的感觉袭来,让他眼睛发热。他送老伴儿回家,开了门连屋子也没进,说了声“我出去走走”便径自上了街。他其实没有目的,只是觉得憋闷,一肚子委屈说不出来,在心里扎堆起哄似的闹将起来,他越走越快。

  现在回想当日的情形,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走进了稻香村,怎样买了半斤糖火烧和一排养乐多。他也不记得那天他怎样把买回来的吃喝摆在厨房的小餐桌上,糖火烧装盘包上保鲜膜,养乐多只留出一瓶,剩下的放进冰箱……

  然而一切都可以不记得,唯有醒来之后的那个细节,他永生难忘。家里很静,老伴儿一定是去买菜或者遛弯了,他叫了一声,没人应,于是他走进厨房,一盘包着保鲜膜的糖火烧和一瓶养乐多好好地放在小餐桌上,没人动过。他记得,他掉眼泪了,好像是之前一直要掉下来却一直悬在高处此刻终于有了机会趁机汹涌而出的眼泪,擦了几次都擦不干——这是以往他经常给女儿准备的早点,女儿出门早,等他到厨房,总能看到女儿吃喝已毕留下的痕迹。现在,吃喝都在,女儿此刻在别人家醒来……

  老两口日常凑合事儿

  期待周末女儿的到来

  女儿出嫁之后,他和老伴儿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之前,他中午在出版社吃中午饭,下午两点多回家,晚饭则是一家三口最正式的一顿团圆饭。现在,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儿之后,晚饭发生了质变,老伴儿开始凑合了。买馒头、买熟食、买烙饼、买包子甚至同时连粥也买回来……老伴儿不再热衷于买菜做饭,理由是“两个人都吃不多,做饭不值得”。他觉得这才是谬论,即便一个人,做饭吃也是要认真对待的一件事。老伴儿不惹他,连续几天就像女儿还在家时一样认真准备晚饭,终于,有一天,他自己对老伴儿说:“就咱俩,以后你别做那么多菜了……”老伴儿这才又开始“买着吃”。

  新婚的女儿常常回娘家,周末是他最开心的日子。他总是在周五晚上打电话,问“明天回来吗”这句话。若是女儿回来了,吃饱喝足临走前,他也会这样问,这是他心里一直惦记的问题也是他的愿望,明天总是在不远处,女儿点头,便是他的欣喜。

  要过年了真的很纠结

  女儿女婿要去黑龙江

  这一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到了新年,他开始忧虑,是真的忧虑,因为春节近在眼前。老伴儿说他是“嫁女儿后遗症”,是抑郁,他说不是,一想到女儿要到黑龙江那么冷的地方去过春节,还要提着年货到处去认亲戚,他心里就别扭,继而是愤怒——这个不听话的、自作自受的傻丫头!

  女婿很客气,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前的最后一次周末聚餐时,很小心地问他,是否需要在他们回老家过婚后的第一个中国年之前,帮家里准备好过年需要的一切?他说不要,我们两个人,没什么可准备。女婿似乎是听出了他话里面的不愉快,顿时紧张起来,马上问他,您二老有什么安排,是否要串串亲戚、看看朋友,是否需要准备礼物?他说不用了,你们放心走你们的,反正是一定要去的,这边不用担心……女婿说要不给你们报个旅游团,去南方过年现在很流行,要不干脆您二老跟着我们一起“去”黑龙江,就当是旅游了……他笑了,说不用了,他注意到了女婿说“去”而不是说“回”,他想这孩子到底是周到的,怕伤了他——堂堂的岳父母,跟着你们回老家那叫什么事儿?

  就这样,到了女儿女婿出发的前一天,女儿一个人回来了,提着鸡鸭鱼肉干果蔬菜啤酒饮料……几个大包,说是女婿嘱咐了要给爸妈留下过节的东西。女儿说:“爸爸别不高兴,明年春节我们不走……”他说没关系,你现在是人家的儿媳妇,婆婆在哪儿那儿就是你家。这一天,女儿是哭着走了。老伴儿说,死老头子太会给孩子添堵,他说,死老头子心里也堵是谁给添的?

  这个春节就像女儿结婚那天一样,他永远不会忘了。他觉得他从此已经看见了自己的晚年。除夕夜,他和老伴儿做了一条鱼、8只虾,一碗米粉肉、一碗四喜丸子都是买来的半成品稍作加工,两样青菜是老伴儿炒的,他们还像每年一样蒸了一小碗八宝饭,晚饭后他们一边看电视一边包了66个饺子准备着在除夕和初一“交年”的时刻吃。然而,这顿饭加上这些饺子,他俩吃到了正月初二中午,算是彻底吃完了。初二晚上,老伴儿问他:“咱们吃什么呀?”他想也不想就说出来:“疙瘩汤。”

  这个年和以往每个年都不一样,以往女儿在家,他和老伴儿总是围着女儿转,孩子想吃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他们做的什么,这孩子都爱吃,做的人和吃的人默契着快乐着,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除夕晚上女儿打电话来,他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心里不痛快,我家年年放鞭炮的闺女如今在千里之外了。这个年很像女儿出嫁之后的那些平常日子,老两口吃饱了沏上茶各干各的事儿,到点睡觉。年不年的,似乎也不兴奋。

  盼2013年春节团圆

  但女婿又说“对不起”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在盼,2013年的春节,小两口跟他们一起过。他甚至想好了,他要去买好多鞭炮,跟女婿一起放给老伴儿和女儿看……但是,就在刚刚过去的新年小假期,女婿涨红了脸对他说,嫂子生了男孩,家里终于有了长孙,父母让他们回去过年,正好给小侄子“庆生”……女婿甚至说了“对不起”,他心里明白这是无法拒绝的请求,如果人家这样的理由和态度他还要反对、干预,那毫无疑问就是他不讲道理、不通人情。无论如何,他不能这样做,但是,无论如何,他不高兴。女儿女婿走了之后,他对老伴儿说,早就知道会这样,这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咱俩还在,只要还有春节这个节,回谁家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根儿”上的问题。

  B面

  (岳母)

  “一个人过春节

  好过寄人篱下”

  丈夫去世之后,她不再喜欢节日。她觉得她的家不全了,越到节日越容易凸显出这一点缺憾,仿佛刻意提醒,你是个寡妇。平时忙忙碌碌,顾不上想自己还有这样一重身份,节日来临,普天之下都是赶着要去赴一个团圆之约的人,这时候她想起来了,自己没地方可去,该团圆的那个人在另一边,所谓天人永隔。

  当游泳教练的丈夫淹死了

  那一年女儿只有12岁

  她今年49岁,守寡12年,女儿24岁。她有时候会想,以前不相信人有旦夕祸福,总以为生活像课堂上教孩子们背诵的名言警句说的那样,人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她自己少年时代也是背着这样的名人语录过来的,也豪情万丈,也热血沸腾。多年以后,作为一个被命运扼住了无数次咽喉、每一次都险些被“掐死”的过来人,她对孩子们说,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而愿望之美在于它不能让人轻易实现……谁扼死谁还不知道呢,比如她丈夫。他是游泳教练,死于水中。这也是天命吧,如同魔法师变了一辈子戏法最后死在自己设计的道具里。当年她还在学校上课,她清楚地记得,那天她正在讲的课文是《桃花源记》。语文教研组的组长突然来到教室门外,示意她出来,带给她一句话,“你爱人出事了,你赶快去,校门口有车等你”。她什么都没想就往楼下跑。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他已经死了,没留下任何遗言。

  女儿12岁那年,她们开始了真正的相依为命。料理好了丈夫的后事,她做的第一件和女儿直接相关的事,就是找到游泳队的教练,告诉他女儿从今天开始不来游泳了。她没跟女儿商量,只是在当天晚上通知了孩子,等她说完,孩子说,我其实早已经不想去了……她们就是这么默契。

  她的家在上海,父亲健在,和兄嫂一起生活,丈夫是北京人,兄弟四人,婆婆、公公都上了年纪。没了丈夫,她很少去公婆家了,渐渐的,除了女儿和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偶有来往,她基本上与这家人“断绝”了关系,他们从不邀请她和女儿一起来,她能理解,儿子、兄弟不在了,儿媳妇、弟媳妇什么也不是,更何况当年她还不满四十岁,一家人心里认定了她很快就要嫁人,甚至问过她类似的话。她没正面回答过他们的问题,她认为这是自己的事,和亡夫的家人没有半点关系,嫁人是我的自由,不嫁是我选择的结果,谁都管不着。

  她从此没有再嫁

  是因为放心不下女儿

  她没嫁,不是因为没有机会,是因为不放心女儿,担心孩子受气。她长得不难看,受过好的教育,气质优雅,言谈一向从容得体,这是多少届毕业生对她的评价,也是同事们公认的。丈夫去世之后,也有关心她们母女的人悄悄问她是否愿意“往前走一步”,她说“看缘分”。这样说不是因为不好意思也不是因为“小资情调”,而是因为她真的没想好,她无法预料和设计接下来的生活,无法预知将会遇到一个怎样的人,而且,她心底里有个感觉不想与人分享,她总觉得遇见一个对自己好的人也许不难,但是,遇见对自己好同时还能对女儿好的人,应该是小概率事件。而再婚这种事是不能做试验的,万一这一步走错,无后悔药可吃。更何况,她总能感觉到女儿一天强似一天的、对她的依赖。失去父亲的孩子只能与母亲分享关于家里唯一的男人的记忆,女儿把爸爸的照片擦干净摆在钢琴上,她也会记得每天早晨整理屋子时拿干净的纱布擦一擦。母女俩不需要交流,她们想念的、纪念的、曾经拥有的、一生不忘的,是同一个人。

  她有过唯一的一次恋爱尝试,发生在女儿18岁那年。对方也是教师,在大学任教,专业是古典文学。离婚多年,孩子已独立生活。她之所以接受,首先是因为此人是她嫂子的大学同学,出身上海名校,任教北京名校,背景很好,她猜想此人学养也不会太差;其次,她对学古典文学的人有天然好感,她觉得能体会中国古文中的深意并能传授给年轻人的人,会是守夫子之道、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于是她去见面,并约会了几次,相伴去了孔庙、景山。很难说对方有什么不好,但她确实没觉得有多么特别的好,嫂子说,中年人恋爱莫不如此,为了能携手后半生,浪漫情调总会少于现实考量,求同存异吧。想想也是,自己能给人家什么?一个刚进大学的女儿,一颗被亡夫带走多一半的心。

  这一年春节,她觉得到了将此人介绍给女儿的时候。男人很开心,觉得从此将和这女人成为真正的一家,邀请她带着女儿来他家过春节。女儿少年丧父,内心成熟,妈妈一开口,已明白这是要“水到渠成”,爽快答应下来,甚至买了领带做礼物,送给未来继父。

  她们在除夕下午敲开了这扇注定只为她们打开一次的门。大家都很礼貌,气氛略显拘谨。她到厨房准备晚饭,男人进来帮忙,同时对她女儿说“随便玩儿”。大人说“随便玩儿”只是客气话,孩子却真诚地随便玩儿起来。结果是她在厨房里听到响声,出来一看,女儿打碎了紫砂壶。她和女儿都着急,回想起来,她认定自己当时的表情充满焦急、无助甚至谄媚和抱歉,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是她第一次看到男人面对突发事件的表现,他一边捡地上的碎片一边抱怨:“这是真紫砂,你知道现在真紫砂的这么个壶要多少钱?现在宜兴紫砂矿都不让开采了,紫砂绝种了,工匠用的都是自家传下来的原材料,把地上这些捡起来,不是壶也是值钱的材料……你怎么去弄这个?我书房里的那个不要再动,打碎了你们赔不起……”就在这时,她忽然看到女儿眼睛里没掉下来的眼泪,孩子看着她,一脸委屈。她什么都没想,站起身,在围裙上擦干手,解下围裙扔在沙发上……男人还在唠叨着捡紫砂渣子,她和女儿已穿好大衣去开门。“你们去哪里?饭还没做好……”男人蹲着挪几步,她说,我们出去吃,你自己做好慢慢吃吧……她和女儿还像当年一样默契。

  那个除夕母女俩的年夜饭是“必胜客”,她点了女儿最爱吃的“乳酪大会”等等,她说“对不起”,女儿笑了,说,其实我是为了让你高兴才去的,我并不觉得缺少父亲,而是觉得你缺个丈夫。外面稀稀拉拉的鞭炮声中,她有点儿要哭,但用力忍住,她说,其实我也不缺丈夫,而是想假如有个继父疼爱你也许你会感觉好。她们踩着鞭炮的纸屑回家,女儿开玩笑说,如果没有那个“值钱”的紫砂壶,可能永远看不到当时那一幕,永远无法看到男人气急败坏的样子,当然,打碎人家东西不对。

  女儿订婚了

  受邀到男方家中过年

  她不喜欢春节,从女儿去年订婚开始。女儿在大学里认识了一个美术系的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如胶似漆。小伙子的父母都是艺术家,母亲颇有名气。大学毕业,小伙子和朋友成立了工作室,女儿成了工作室几位艺术青年的“经纪人”。女儿带着男朋友回家请妈妈“过目“,她和所有准岳母一样,欣赏和喜欢女婿,同时也本能地讨好女婿,为了让人家对自己女儿好。

  两个孩子很快策划了双方家长见面,见到小伙子的父母,她很开心,她能从这对夫妻身上看到他们儿子的教养,这样一对文质彬彬、幽默机智、通情达理的夫妻,怎么会教育出令人失望的儿子?她感叹女儿竟有如此好眼光。

  很快,两家操持着他们订了婚,小伙子家原本有一套闲置的房子,装修好即是两个孩子的新家。一切在顺利进行中,时间转眼到了上一个春节前夕。她没想到,小伙子的妈妈会给她打电话,邀请她们母女到家里过年。因为来得突然,她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对方只说“一直想请你们到我家看看”,“一起玩儿一起包饺子过年”,她这边一味客气说“太麻烦”,反反复复之际,小伙子的妈妈突然说:“你就别推辞了,两个孩子想一起过年,巴不得不带咱们,我们是两个人,还好说,你呢?我儿子把你女儿拐走去过年,家里剩下你一个人,我们都不放心……”她心里先一热,接着便一冷,是啊,早就想过会有这一天,女儿去婆家或夫家,剩下自己,一个人守岁,现在,这一天来了,却遇见这样一对夫妇,运气还不算太坏吧。她当场答应下来。

  回想上一个春节,不能说不愉快,但是,她的确感受到很多别扭,姑且就叫做不适应。小伙子家在郊区有别墅,平日里那对夫妇在那里作画,缺什么,两个人开车进城采买,什么也不缺时,则安于“乡下生活”。这是从没有机会尝试的生活,她觉得新鲜有趣。但事实上她在那里度过的三天却让她感觉很辛苦、很疲倦,究其原因是那对夫妇实在太客气。他们把她当成贵宾,小心翼翼地照看,极尽仔细周到。请了海底捞来家里“主持”年夜饭,买了新的睡衣、被褥、毛巾、拖鞋、茶杯……在她的房间摆鲜花、放水果还特别添置了一个小号冰箱并且在里面塞满食物以备她夜间饿了吃……他们给她的礼遇超过对她女儿、他家的准儿媳妇,这让她格外不舒服、格外生分。除夕夜大家包饺子熬夜,开始她还觉得这是北京人的礼数、古例,直到看见小伙子的爸爸坐在沙发上拿着饺子皮睡着,才明白原来人家是为陪伴她。她问小伙子,你爸爸平时几点睡?小伙子说,他父母从来早睡,从不熬夜……还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发生在她住在这儿的三天里,时时刻刻“刺激”她的是主人时时刻刻的无微不至。初一晚上关上房门,她非常想念自己的家,即使一个人在家里吃点儿速冻饺子、早早上床看一会儿《今古奇观》,也好过这样“战战兢兢”地“做客”。

  好不容易熬到初三一早,两个孩子要到城里参加聚会,她也要回家等着每年从初三开始随时来看她的一届届毕业生,这才结束了“寄人篱下”的日子。她明白,小伙子的父母包括小伙子自己甚至女儿,都是好心,真心实意想让她高兴,让她不觉得孤单,让她找到家的感觉,让她不会因为女儿要出嫁而伤感,可是,她真不适应,而且这件事坚定了她的一个念头,以后,一切节日都在自己家里过,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呼朋唤友,反正绝不再去亲家,一个人过春节总好过寄人篱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