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你将如何评价你的人生?读《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昵称535749 2013-06-19

序言

在哈佛商学院讲课的时候,我经常会谈到从哈佛毕业的学生返校的现象。哈佛的同学聚会每5年举行一次,这些聚会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哈佛商学院非常善于吸引校友回校参加一些大型活动,比如:慈善捐款、给在校学生演讲等。对于这样的聚会,我的同学出席率都很高,在毕业5周年返校聚会上,我发现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光鲜亮丽,一派豪情壮志。我们那个班的同学似乎都非常出色——他们有很棒的工作,有的甚至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谋到了一份美差,有的同学的伴侣比他们本人的相貌好很多。似乎命中注定他们方方面面都将很精彩。

但是到我们10周年聚会的时候,发生了许多我预料不到的事情。有几个我一直期待见面的同学没来参加聚会,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没来,后来才知道他们出了一些状况。我的同学中有的成了著名咨询公司和金融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如麦肯锡咨询公司、高盛集团;有的正在朝世界500强企业高层迈进;有的则已经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赚得大把金钱。虽然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显然他们中大部分人过得并不开心。

在事业成功的背后,我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并不喜欢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此外,还有一部分同学经历了婚姻的不幸。我记得有个同学已经几年没有和他的孩子说过话了,因为现在他住在与他们相隔很远的大洋彼岸;另外一个女同学毕业后已经有过三次婚姻。

这些同学不仅是我所认识的最聪明的人,而且也都是些最体面的人。毕业时,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不但要事业有成,而且对生活也充满了期望。但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的情况开始变得糟糕了,虽然事业不错,但是他们羞于谈论自己的家庭和情感,因为这些正面临危机。

当时,我认为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是一种中年危机,但是在我们毕业第25年和第30年的聚会上,情况变得更糟糕了。我有个同学——杰弗里·斯吉林因为安然丑闻被关进了监狱。

我在哈佛商学院里认识的那个杰弗里·斯吉林是一个好男人——他聪明、学习努力、富有责任心。他曾经是麦肯锡咨询公司史上最年轻的合作人,后来又成了安然公司的总裁,仅一年时间就赚到了1亿美元。可是,他的私人生活并不成功——他第一次婚姻以离婚告终。随着他变得越来越出名,我已经认不出媒体口中的那个金融巨头了。就在他被判定犯有多宗与安然公司财务丑闻相关的联邦重罪时,他的整个事业都被毁了。这件事让我很震惊,不仅诧异于他怎么会犯这种错误,更对他怎么错得如此离谱感到震惊。显然是什么东西把他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个人的不幸福、家庭的失败甚至是犯罪,这些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我哈佛商学院的同学身上,而且也发生在我就读牛津大学时的一些同学身上,当然这些都是毕业后发生的。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事业上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家庭生活也温馨幸福。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那32个获得牛津大学罗氏奖学金的同学中,有些人也经历了类似令人失望的事情。有一个同学因在某重大内幕交易丑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被判有罪;另外一个同学因为与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有性关系而被送进监狱,这个少女曾参与过他的政治活动。他曾经是我认为命中注定会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人,却在两方面都很糟糕——包括他不止一次的离婚。

我知道,他们中没有人在毕业时就想过要离婚,或是与孩子失去联系,更没有人想过要犯罪进监狱,但却有很多人最终走上了这样的人生道路。

我不想误导你们,因为和失望并存的还有这样的情况:我许多同学在个人生活和事业两方面都堪称楷模,他们让我受到了真正的启发。但是生活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我们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因此,我想这本书也许能帮助那些偏离了人生轨道的人,而且对那些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也能够有所帮助。

我是迄今为止最幸运的那一个,很多方面都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妻子——克丽丝汀,她非常有先见之明,帮助我预见了未来。但是,如果我在这里宣称,人们只要按照我们那样做,复制我们做过的决定,就可以过上幸福、成功的生活,那么我写这本书就是在做蠢事了。相反,写这本书时,我运用了自己在管理研究方面特有的方法去研究和提炼一些理论。

为什么一些非常聪明的人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从而导致人生的失败?这里面有着怎样的原因?只有明白了这其中所包含的规律,其他人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在我的MBA“怎样建立和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性成功”的课程中,我们做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讲述了什么事情能导致什么事情的发生,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当学生明白了这些理论后,我们就会再用这个理论对某个公司的案例进行审视剖析,就像用透镜那样。我们对每个理论进行讨论,它们能告诉我们问题和机遇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公司里。然后,我们再运用这些理论进行预测——预测将会有什么问题和机遇可能出现在这个公司里,以及管理者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种做法,学生将会了解到:强大的理论能够解释在各个层面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些层面包括:各个行业、在这些行业里的公司、业务部门里的团队等。最后上课的那一天,我会总结过去几年有什么事情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直接触及了组织机构中最根本的因素,即我们自己,不用其他,而是把我们自己作为案例来分析。通过这些理论透镜来审视自己,我们看到,这些理论预测了什么样的行动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没有讨论希望什么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而是讨论用这个理论预测到将有什么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多年来,我经历过很多次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所以从这些问题里学到的东西,比任何一组学生都要多。我与他们分享了很多理论,讲述了这些理论是怎样在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

为了组织好最后那天课程的讨论,我把研究过的理论从上至下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在理论边上写了三个简单的问题:
我如何确定——

我将获得事业的成功和幸福?
我与配偶、孩子、亲戚和密友之间的关系是我永久幸福的源泉吗?
我过着正直的生活,从而远离犯罪?

这些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这正是我很多同学从未问过自己的问题,或者他们已经忘了曾经学到过这些东西。每年在哈佛的课堂上,我都会感到吃惊:这些理论在个人生活和企业两方面带来的启发都惊人地相似。我会尽力在这本书里总结出一些我和我的学生在最后课程中讨论并领悟到的东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2010年的春季,哈佛毕业班学生邀请我为他们做毕业演讲,请我向全体学生阐述如何把这些理论运用于人生规划和生活中。当时,我因为化疗而头发稀疏,我站在他们面前,向他们解释我已被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类似曾经让我父亲死亡的一种癌症。我也向他们表示了感谢,让我有这个机会与他们一起进行总结,总结过去我们把这些理论用在自己身上后所学到的知识。也谈到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像我这样面临死亡的人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其他人每天生活中都要面对的重要的事情。能与那天在场的听众一起分享我的思想,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

那学期班级中的詹姆斯·奥沃斯以及担任《哈佛商业评论》编辑的凯伦·迪伦听过我的演讲后,都很受感动。后来,我请他俩帮忙,把当日我在哈佛商学院伯登讲堂里的感受总结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我们三人生于不同时代,生活中也有着完全不同的信仰。詹姆斯是刚从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他确切地告诉我说自己是个无神论者;我已经是一位父亲,并且还是一位祖父了,我带着深深的信仰从第一个职业一直贯穿到第三个职业的生涯中;凯伦是两个女孩的母亲,已经做了20年的编辑,她说她在信仰和事业上处于我和詹姆斯之间。

但是我们三个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帮助你明白这本书中分享的理论,因为我们相信这本书的理论能够提高你的敏锐度,能够让你审视并改善自己的生活。

书中都是以“我”的第一人称来写的,因为我是以这种方式和自己的学生、孩子来谈论这些思想的。但事实上,这本书是我与詹姆斯、凯伦合著的。

我不能承诺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任何简单的答案,你自己要全力以赴才能找到答案。我花了数十载才找到解答,但这也是我生命中最值得付出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里的理论可以在你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帮助到你。这样,最后你在回答“什么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你将如何评价你的人生”时,就可以信心十足地给出确定的答案。 

文/developerWorks

首先得说,这不是一本励志书,也不是一本会直接告诉你答案的书。

优酷上,有个同名的 TED 演讲,强烈推荐。演讲者,也是这本书的主要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他同时也是《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等书的作者。

序言部分,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大学毕业5周年聚会上,同学们出席率很高,每个人看上去也是光鲜亮丽;到了10周年聚会,有些人缺席了,其中一些出了一些状况,例如:事业失败、犯罪、离婚。

这是为什么呢?事业失败、犯罪或者离婚,显然不是你想要的。如何避免这些的发生,也是这本书试图引导你去思考的。

思考,要过程还是结果?

以编程为例,编程中,常会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个时候,你会很自然的去请教别人或者自行 Google。通过别人或者 Google,你解决了问题。之后呢?你还会继续思考吗?

不去思考,可以有很多理由:deadline 要到了,没时间;下次再遇到,就 ctrl+v 下嘛……
作者的观点是,思考过程比结果重要。你呢?

理论的价值

常会听到这句话:理论指导实践。可是,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想过没有?至少我没有。编程,我可能更倾向于从实践中学习,而不是先去学习理论。这样会有什么问题?

试错的成本很高!原本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需要试错N次才能搞定。

理论为什么有价值?作者的回答是:它能解释将要发生什么,甚至在你亲身经历之前就能告诉你将要发生的情况。

你为什么想做管理者?

做了几年编程,不少人想从事管理。可是,为什么想做管理者?你想过没有?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出的理由是:如果你想帮助别人,就要做管理者。如果干得好,管理者是最崇高的职业之一。

帮助别人!

呵呵!你能帮助别人吗?编程经验?人生阅历?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身边的大部分管理者都不合格。

作为管理者,你可以为你的下属带来什么?公司会倒闭,人员会流失。你最终能给别人留下的是什么?

验证假设

如果你看过《精益创业》,你应该知道什么叫做“验证假设”。作者提供了一个验证假设的思考框架。举例来说,比如:

你有个朋友想到一个 idea,因为你会编程,他告诉你说,兄弟,咱们一起干吧!你是同意呢?还是拒绝呢?

还有更好的方法,你可以问他:兄弟,你这个 idea,都做了什么假设?你准备为验证这些假设做些什么?如果他回答不了,呵呵,你懂的。

如果你是管理者,这个思考框架的价值更大。

想乘凉?先种树!

这个道理很简单,用不着过多解释。可我们却常在做一些与之相悖的事情,比如,大家都挺崇拜编程“牛人”,闲聊中,也喜欢拿一些“牛人”说事。可是别忘了,有因才有果。别人在苦心练剑的时候,你不知在哪里happy呢。等到了“华山论剑”的时候,只能感叹:唉,高手真多!

学习、工作上如此,生活上呢?同样如此。

我们内心深处,恐怕没几个人会认为亲情、友情不重要。可是,你有多久没和父母、兄弟姐妹们好好聊聊天了?你又有多久没和铁哥们好好叙叙旧了?

你给的是对方想要的吗?

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你实现了一个功能,从功能性上说,完全没问题。但是呢?用户体验不太好。

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可能会过来跟你说,兄弟,这东西,用户压根没法用啊。你辛辛苦苦做完了,结果别人还说“没法用”,你自然不爽。是改呢?还是不改?这是个问题。可是反过来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如果我们做的这个功能,压根不是用户想要的,那我们给了用户又有什么意义呢?

换位思考,从用户角度出发。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此时此刻,你可能正在iPhone上看这篇文章。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

没错,这里Design是核心竞争力。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没有核心竞争力会导致什么后果?作者举了戴尔的例子。戴尔以外包的形式,一次次地将硬件生产交给华硕。没错,因为外包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利润更高了。

可是,现在,华硕有了自己的电脑品牌。戴尔呢?

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

作者在书中,没直接这么说。分别用的是另外三个词:资源、应用流程、价值取向。资源是你所利用的东西,应用流程是你做事的方式,价值取向是你做事的动机。

这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孰轻孰重?

作者举了兴趣班(夏令营)的例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为孩子报个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可是,孩子在上这些兴趣班的时候,培养了正确的做事方式了吗?他们有过独立思考吗?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做什么”上,而没有放在“怎么做”、“为什么做”上。

相比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作者的观点是:不如家长的言传身教。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工程师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工程师文化。

那么,什么是文化?

书中,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人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以来被大家所沿用并且一直行之有效,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要以另一种方式去做事。

定义难免晦涩,举个通俗的例子:你正在处理一个烦人的bug,这时候TL过来跟你说,这个bug先放放,处理另外一个需求。为什么呢?这个需求是老板提的。

你会如何选择?或许TL过来跟你说的时候,你的选择已经是确定的了。

这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就是文化。那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显而易见了。

平时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式,就形成了什么样的文化。所以说,文化不是简单贴在墙上就ok的了。比如说,你也效仿Facebook来个“Code Wins Arguments”,可是实际情况是,每次讨论还是以老板拍板为主。呵呵,你说,这Code能Win吗?

仅此一次?别!

“仅此一次”,或许是我们常对自己内心说的一句话。以这篇文章为例,原计划上周六写完的。可是呢?拖了一周!

为什么会拖?因为之前已经发生过“拖”的情况,并且没读者怪我。这就是“仅此一次”的后果。

“仅此一次”思维的背后理论是什么?边际思维。柯达破产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数码相机。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是谁发明的?柯达。这不是很奇怪吗?

仔细想想,又不奇怪。靠卖胶片,一年可以轻松地赚很多钱,为什么还要卖数码产品?并且,数码产品和胶片在业务上是冲突的。用“仅此一次”来解释:今年靠卖胶片活得不错,那就明年再考虑数码产品。到了明年,呵呵,卖胶片还是活得不错,好的,那再推推……

好吧,现在不需要推了。因为倒闭了。

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是书的最后,作者抛出来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答案。并且这个答案必须自己去寻找。

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如果你花时间来寻找你的人生目标,那么我保证,那将是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