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乱发脾气的男孩

 昵称936669 2013-06-20

面对乱发脾气的男孩

9


面对孩子们的各种问题,父母常常焦头烂额,不知如何应对。本期开始,本刊特别邀请育儿专家李跃儿(芭学园创办者,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幼儿园那些事儿》等书籍),像美国名牌电视栏目《超级保姆》一样,与家长和孩子亲密接触,从鲜活的案例里发现亲子问题,并演示出与孩子正确的解决模式。

 

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正是他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

 

发脾气,正显示他是稚嫩的需要呵护的孩子

 

最近的亲子教育活动中,我发现一个男孩发脾气的频率很高。

 

5岁多的小男孩铮铮坐在妈妈怀里,伸出一根手指,用力地指着坐在对面的张老师,大声说:“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给我滚,妈妈你别听他们胡说。”说完还不解气,继续指着张老师说道:“我要打死你,打死你,你就再也不能活着了……”看来小朋友这脾气发得还真够大的。

 

不过,孩子发脾气,我们不该感到紧张。首先,孩子不成熟,对人情世故还不太理解。其次,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成长起来。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孩子的脾气肯定比我们成人的多。但孩子发脾气时说的话是那么好玩,气鼓鼓的样子也是那么可爱,正显示了他们是稚嫩需要呵护的孩子。

 

第二天早晨,一进教室,我看到铮铮又在发脾气。他一边哭一边狠狠地训斥妈妈,妈妈显然不知如何应对,只是柔和地解释。但妈妈每解释一次,就引得铮铮发更大的脾气。看上去妈妈像一个受气包。我看到妈妈这种状态从帮助者、权威者,变成了一个软弱的受害者。将来在铮铮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认为妈妈有能力吗?妈妈能够成为支持他内心的力量来源吗?所以这个妈妈是需要帮助的。

 

在这种情况下,张老师介入了,铮铮马上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指着老师,厉声说:“你管不着我!”(说得对哈,这是人家自己在发脾气,而且又不是冲着老师发的,按理老师不应该介入),但这个世界是需要管理的,要让孩子知道不能用他的情绪来伤害妈妈。

 

铮铮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跟老师叫板。中间一次还双手叉着腰,眯着眼睛,将全身的愤怒集中在眼神里,额头对着老师的额头,狠狠地盯着老师。

 

我在心里说,天哪,孩子太可爱了,这就是活生生的童话啊。我们需要认识孩子的另一种可爱,那就是他们的天真。就像此刻的铮铮,他以为弄出很厉害的眼神,就能把老师打败。

 

张老师平静地看着他,尽量不让自己的眼球转动。如果眼球转动或眼神躲闪,铮铮就会觉得老师害怕了。由此他会更加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老师教妈妈:“铮铮不能用不尊重的态度跟妈妈沟通。如果他再这样,你就转过身去,并告诉铮铮,他什么时候不发脾气了,妈妈才跟他谈这件事。”说完张老师就离开了。但不一会儿老师就看到,铮铮很快又控制了妈妈,他撕着妈妈的衣服,继续恶狠狠地指责妈妈。

 

之后,我看到他拖着妈妈要回家,每次拖不动,就又指着妈妈训斥。

 

在互动中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亲子教育发现,就是通过家长和孩子互动来发现育儿中的问题,并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所以老师必须给家长演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时老师冲上去一下抓住了男孩的上臂,示意妈妈松开手,妈妈费力地从男孩子手里挣出来。老师示意妈妈离开,妈妈赶紧藏到娃娃屋的纱帘后面。为了不影响别的孩子,老师把铮铮抱到教室拐角的一个空地上。而铮铮本来就在发脾气,妈妈又挣脱了他的控制,在他看来,老师胆敢插进来,这还了得!于是铮铮又打又踢,很快,老师的手臂就被抠掉一块皮,往外渗着血。

 

老师把铮铮抱到了墙角,铮铮的手还被抓在老师的手里,铮铮挣扎着,半躺下来用脚踢老师。老师把他的脚夹在两腿之间,确保铮铮不会再踢到或打到任何人。这时老师对铮铮平和地说:“我放开你,你可以不再打我吗?”铮铮马上非常配合地点点头,抽泣着说:“不打了。”

 

这时如果老师再追问,你真的不打了?如果打了怎么办?铮铮被放开后就有可能还要再试着打一下。因为在不被信任的环境下,孩子会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他们往往会做成人刚才强调的那件事,这样的结果,等于我们给孩子机会证明他自己是一个不能被信任的孩子。所以刚被铮铮攻击过的张老师,在铮铮表示不再攻击后,马上就还给他自由。由他自己来选择是否控制自己,等于给孩子提供了练习自律的机会,并使孩子认知自己的被信任。

 

铮铮还是哭得很厉害,张老师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凑近铮铮,对他说:“你那样发着脾气跟别人说话,别人会很不舒服。而且你还打别人,这样别人由于害怕你,也不敢跟你一起玩。你还打妈妈骂妈妈,妈妈可伤心了。”说完老师就停下来看着铮铮,给铮铮说话的机会。我们要求铮铮不再用暴力解决问题,就必须帮助他学习到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模式。这就需要权威式的家长和老师提出要求,然后帮助孩子达到要求,最后让孩子为自己而自豪。

 

这时铮铮已经由发脾气转变成真情的哭泣。他哭得很伤心,边哭边诉说,他的神情是那么真诚。铮铮说:“我就是想回家,谁让我妈妈不带我回,我的姥姥她们也可讨厌了,她们什么都不知道……”等铮铮停顿下来,老师说,“但她们都很爱你。你知道吗?妈妈带你来这里,就是希望能想办法帮助你不再发那么大的脾气,你看刚才我的胳膊都被你抠得流血了,好疼啊(老师做出很疼的样子)。”这时铮铮一边哭着,一边拉过老师的手臂,看到他的伤口流着血,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铮铮脸上出现了同情、愧疚、心疼等让人感动的神情。他一边哭,一边接过一张其他孩子妈妈递过来的纸巾,给老师包扎伤口。老师小小伤口包上了巨大的白色绷带,心里温暖极了。

 

给张老师包扎好伤口,铮铮还在边哭边诉说。

 

张老师问他:“我可以抱抱你吗?”铮铮马上软软地靠在老师的怀里哭得更加伤心,老师知道这说明铮铮的愤怒结束了。

 

老师亲吻了一下铮铮的脑门,这等于告诉铮铮,老师像家人一样爱他。

 

如果铮铮指责别人的样子是跟他以前幼儿园老师学的,那刚才铮铮答应不打人了和给老师包扎伤口,都有可能是出于对老师恐惧才做的。必须预防这种可能性,改变老师在孩子心中可能的不良印象,即便以后铮铮的幼儿园老师会对孩子发飙,铮铮也会抱着“这个世界上也有好老师”的希望。

 

张老师继续把铮铮抱在怀里,铮铮的情绪还停留在负面状态,老师决定把他从负面状态中拉出来。于是老师让铮铮继续坐在自己的腿上,但他的上身却拉开一个距离,确保聊天时铮铮能看到老师的面部表情。

 

“有一个人啊,特别爱跟别人玩吃脚指头的游戏,就像这样—”这个话题显然很能吸引铮铮,铮铮马上笑着等张老师进一步的描述。老师用手揪了一下铮铮脚的大拇指,假装扔进自己的嘴里,让舌头弹出响声并说:“草莓味的。”揪了二拇指,说:“西瓜味。”……揪到最后一个脚趾时,老师突然捏着自己的鼻子说:“啊呀!臭死啦!”

 

铮铮大笑起来。这样几个回合后,铮铮已经完全信任老师了。获得了孩子的信任,他就会与你合作。这时老师向铮铮提议说:“我们去找妈妈吧?”铮铮马上高兴地说:“好!”

 

从此以后铮铮就成为老师的知己,无论什么时候遇见了,铮铮都会扑到老师的怀里。张老师跟铮铮互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改掉孩子已经形成的对他发展不利的行为和习性,建构起将来对他们一生都有利的性格习性。

 

温馨贴士

 

5岁的孩子,正是需要发脾气的年龄。孩子们除了要体验到快乐、满足、安全、友善的情绪,也需要体验悲伤、限制、破坏、抑郁等等情绪。不管是正向的情绪,还是负向的情绪,对建构儿童的大脑心智结构,都是很好的体验。

 

那么导致宝宝出现情绪的波动,一般情况下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是生理原因,比如身体不适;二是需求未满足,分为精神上的未满足以及物质上的未满足。比如说要吃肯德基,妈妈没有同意。想跟着妈妈去上班,妈妈不同意等。三是社会性交往受挫。比如,邻居家的小望不跟我玩,只跟隔壁的妞妞玩。

 

当然引起情绪的原因,还有好多种,不在这里一一列举。因为孩子们不足以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出现推撞、踢、咬、尖叫、哭和其他无法控制的行为,都是正常的,妈妈们请不要焦虑。

 

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我们认为这正是他发出的需要帮助的信号。

 

孩子哭闹时,妈妈可先静静地看着他,先让孩子平静一下。但当孩子出现打人等行为时,妈妈可以握着孩子的手,表情平静地(这很重要)跟他说:“妈妈看到你哭得很伤心,一定是发生了一些事情(共情),但是你刚才这样跟妈妈沟通的方式,妈妈会觉得不舒服的,等你调整好了,我们再来解决问题。”妈妈依旧平静地在旁边看着他,陪伴着他(跟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也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孩子哭几分钟,就会停下来。有的妈妈,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会在“哭”上下功夫,但单纯的行为制止或者通过物质的奖励,对孩子发展情绪调整能力都不恰当。

 

等孩子慢慢地平静下来,我们再问他:“刚才发生了什么事,请跟妈妈分享一下。”(让宝宝练习用语言方式描述事件)。当孩子跟我们沟通之后,这件事情的原因我们就可能猜到(查找情绪发生的原因)。

 

了解到起因后,我们再跟孩子一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建议妈妈说明怎样表述更合适,或者通过行动演示给孩子(帮助宝宝建立社会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文/李跃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