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脂血症

 夏天雪的田野 2013-06-20
    高脂血症分四大类
    血脂检测已经成为体检的必查项目。血脂报告中的诸多指标该怎么看?这些箭头上上下下,如何才算异常?本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建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清带领广大读者,走近高脂血症。
    诊断 不能只看化验单
    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是供应体内能量的物质,主要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构成。胆固醇又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通常,血脂检查的化验单上列有4个指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它们主要用于诊断以下4种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1.70毫摩尔/升。
    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5.72毫摩尔/升。
    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1.0毫摩尔/升。
    诱发高脂血症的原因多种多样。第一,基因决定,尤其是原发性的高脂血症。第二,其他疾病继发的,如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以及使用特定药物等,都可能诱发高脂血症。第三,吸烟、过多食用高糖高脂食物,都可能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看到化验单中上上下下的“箭头”,就以为是高脂血症,然后大量用药,还有人觉得只要不出现箭头,就是正常。这些都是误区。
    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或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脑卒中者,被视为控制血脂的高危人群。其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更严格,不能仅靠化验单显示的正常值来判断。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也属于“防控重点人群”,其诊断标准也应更严。
    因此,每个人情况不同,诊断高脂血症的标准也不一样。患者应该在心内科、内分泌等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风险分层,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所谓“极高危”,是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心病或脑卒中伴有糖尿病者;高危患者是指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如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等。 
    预防 饮食调整是基础
    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是预防血脂过高,也是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一旦被诊断为高脂血症,首先要问问自己:“我的饮食是否合理、规范?”患者应限制高脂食物,严格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以减少肠内胆固醇吸收。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应控制体重。这类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每月减1—2公斤为宜。同时坚决做到戒烟限酒。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要注重睡眠。美国《睡眠》杂志曾有报道指出,青少年睡眠时间不够和成年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该研究调查了全美1.4万多名7—12岁的青少年,并追踪他们到18—26岁。调查发现,青春期每日睡眠时间若能增加1小时,可以减少成年后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约17%左右。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防需关注四个方面。1.少吃糖。糖可以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提升血浆中甘油三酯的浓度;2.少喝酒。饮酒对甘油三酯水平也有明显影响。对敏感的人,即使喝中等量的酒都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3.慎重吃药。很多药物可减轻或加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如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4.加强运动。习惯静坐的人,体内甘油三酯浓度比坚持体育锻炼者要高。加强锻炼,不仅能增加热能消耗,还可以增强机体代谢,提高体内某些酶,尤其是脂蛋白酯酶活性,有利于运输和分解甘油三酯,降低血脂。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体操、太极拳、气功、游泳等。运动时,要控制好强度。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运动时心率为本人最高心率的60%—70%,一般40岁心率控制在140次/分;50岁130次/分;60岁以上120次/分以内为宜。每次运动时间在30—40分钟,每周三四次。
    预防混合型高脂血症要重视饮食调整。除了定期监测血脂水平,患者还要坚持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改变做菜方式,以蒸煮、凉拌为主,少吃煎炸食品。 
    达标 控血脂有三把尺子
    欧美和我国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都明确提出,降血脂的首要目标,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在此前提下,临床上有3把控制血脂的尺子。第一把尺子用于既无冠心病和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又不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其血脂的达标值应为,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64毫摩尔/升。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岁、女≥55岁),高血压病史,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1.04毫摩尔/升),家族中有55岁以下男性直系亲属或65岁以下女性直系亲属患冠心病史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就越高。
    第二把尺子用于没有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但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者,其总胆固醇<5.2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毫摩尔/升。
    第三把尺子用于已患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总胆固醇<4.68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0毫摩尔/升。
    至于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标准,由于研究还不深入,国内暂时统一为甘油三酯<1.7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毫摩尔/升。
    在控制饮食1—2个月后,如果不能有效降低血脂,则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正确选择药物调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胆酸螯合剂、烟酸等,都是常用的血脂调节药物。
    用药4—8周后要复查肝功能和血脂,如能达到治疗预期,可改为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若复查不理想,则应调整剂量或换药,4—8周再复查。若能够达标,则延长为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需要提醒的是,药物治疗时,要监测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必要时测定肌酸激酶。
    高血脂最怕5件事
    美国著名血管专家提醒
    血脂水平太高很容易引发动脉硬化、心肌梗死及脑梗塞等疾病。美国“梅奥诊所”官方网站2月2日最新载文,总结出高血脂患者最怕的几件事。
    怕夜间痉挛。纽约长老会医院威尔·康奈尔医疗中心血管专家达伦·施耐德博士表示,高血脂会伤害双腿,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堵塞会让腿部因供血不足而无法正常活动。一些患者感觉腿像灌满了铅、疲劳或者灼痛。特别是睡觉时,发生腿部痉挛,坐起或轻微运动后可缓解疼痛,就要怀疑血脂是否又出现问题了。
    怕多吃鸡蛋。梅奥诊所血管专家托马斯·贝伦贝克博士表示,吃鸡蛋应把握饮食胆固醇摄入标准。健康者胆固醇日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高血脂患者,胆固醇日摄入量应控制在200毫克以内。一个鸡蛋的蛋黄约含186毫克胆固醇,鸡蛋白不含胆固醇。每周分别吃4个鸡蛋即可。
    怕二手烟。你如果吸烟,那就赶紧戒掉吧。另外还应该远离二手烟环境。因为吸烟会导致好胆固醇(LDL)被自由基“氧化”,坏胆固醇(HDL)水平居高不下,进而增加心脏病和脑卒中危险。
    怕老年环。老年环是最常见的一种双侧性角膜周边变性。其病理是,血脂在角膜周边堆积所致。有家族性高血脂症的人,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都偏高,更容易发生眼部疾病,即使在年轻患者中,老年环也可能会环绕整个角膜。控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是治疗的根本。单纯高胆固醇通常不会导致老年环。贝伦贝克博士表示,老年环虽然不影响视力,但的确是体内血脂水平过高的外在体现,发现老年环,应及时控制血脂。
    怕烟酸类药物过量。贝伦贝克博士表示,合理剂量的烟酸类药物可有效控制高胆固醇、高血脂症。但过量服烟酸类药物则相当危险。烟酸过量的症状包括:皮肤严重发红并伴有头晕、心跳加速、瘙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严重肝脏损伤。患者发现异常应及时看医生。另外,高血脂患者切忌睡前吃大量的安眠药和降压药。因为这些药物会导致血流减缓,血液黏稠度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增大。
    血脂高,睡前有4忌(医生手记)
    睡觉时若血流不畅,容易发生血栓及心脑血管意外
    睡觉,是身体缓解疲劳和自我修整的良好机会。可对心血管病人来说,夜晚睡眠期间由于血液循环较慢,容易出现血流不畅、血栓等病症,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段。特别是血脂高的人,睡前要注意别犯以下几个错。
    第一,枕头别太高。血脂过高时,血液会变得黏稠,血液流度比正常人慢,睡眠时就更慢了。此时如果再睡高枕头,那么血液流向头部的速度就会减慢,血流量也会减少,大脑可能发生缺氧,不仅睡醒后很容易产生困倦、疲劳的感觉,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第二,睡前少进食。进食后,胃肠蠕动增强,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肠部,此时,流向头部、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如果食物没有充分消化就睡觉,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会增加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的风险。因此,血脂高的人睡前2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尽量减轻身体各器官的负担。
    第三,不宜盖厚棉。睡觉时如果用又厚又重的大棉被盖在身上,一方面很容易让人觉得呼吸不通畅,影响各器官的供氧;另一方面可能使全身血液循环受阻,血流变慢,导致大脑供血障碍和缺氧,严重时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诱发脑卒中。
    第四,慎服安眠药。对血脂高的人来说,睡前要注意不宜服大量的安眠药及降压药物。这些药物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减慢睡眠时的血液流速,并使血液黏稠度相对增加,加上夜间人们的血压本身要比白天低,如果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可能导致血压更低、血液流速更慢,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