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在建瓯之二——逝后的恩泽

 春潮涌动 2013-06-20
 

引子:朱熹其人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学派称为“闽学”或“朱子学”。

朱熹与建瓯渊源颇深。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年仅七岁的童年朱熹随父母入住建瓯水南,并留下一段“坐沙画卦”的佳话。成年后,又回到建瓯参加科举考试;成名后,还经常回到建瓯讲学。那么,朱熹去世后,又有哪些朱子文化遗存流传在建瓯,可供世人瞻仰和凭吊呢?今天,我们要讲的话题就是“朱熹在建瓯之二——逝后的恩泽”。

一、首先来说说建瓯的朱文公祠(又称朱子祠)。

1、建瓯的朱文公祠是如何兴建起来的?

朱文公祠在建瓯城内中和坊紫霞洲,即今磨房前农业技术发展中心至樟树下种子公司处。

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70岁。四月,朝廷有旨,让朱熹守朝奉大夫致仕,致仕即退休。朱熹作《致仕告家庙文》,希望到建宁府(今建瓯)建家庙祀祖,将主持祭祀之事交长孙朱鉴(时年10岁),嘱二子“埜、在相与佐之。”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朱埜已过世17年,辅佐侄子朱鉴的重任当然落在朱在身上。于是,朱在遵父遗嘱,带同朱鉴自建阳考亭迁来建安(即今建瓯),在高门外建造祠堂奉祀朱文公。立文公先生祠堂于郡治之东,家人也随居其侧,尝题门符曰:“筑室承先志,卜宅本贻谋”。(贻谋:即指遵从父亲遗愿)(见《朱在圹志》)南宋宝庆三年正月建成,祀文公神主于其中。

南宋端平三年(1237年),朱在进封建安郡开国侯,加食邑二百户,赐紫金鱼袋。朱在得此殊荣,于是选址紫霞洲(今建瓯城区磨房前)建开国侯府第,并在府右建朱子祠奉祀。因此,长房遵朱塾为一世祖、三房遵朱在为一世祖,在建瓯繁衍子孙。

2、建瓯的朱文公祠经历了哪些大的兴废与沧桑?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瓯的朱子祠建造已近200年,破损严重。给事中陶伟、御史蒋彦禄和都指挥师佑等合力重修,工部尚书、里人少师杨荣为朱文公祠落成写了碑记。到了明天顺五年(1461年),知府刘铖刚到任就前往祭拜,见朱子祠又小又破,而祠旁空地高旷,加上开国侯朱在也很破朽的故第,归并在一起,重建朱子祠。中为大堂,计5开间,扁题“道家渊源之祠”,祀文公神立于其中,以蔡元定、黄干、真德秀5等人配享。堂前两侧建有庑廊,前为重门,第一道门临街建筑,与照墙相对,将大路围入墙内,东西两端设有门障,平日封闭,行人一律绕墙外南侧小路通行,每逢年节祭日,才开门放行。祠后建聚奎阁,左库右庖,亭池俱备,十分壮观。

清顺治五年(1648年),该祠毁于戊子之役。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到康熙五十年,祠宇颓坏,由建宁府学政范光宗捐俸,由朱熹十六世孙朱玉集资重修,并在朱子祠东北角建了一座启贤祠,奉祀朱熹之父朱松。

从康熙后期到如今,已近300年,其间虽经多次修缮,但土木结构的房子,终究难免朽坏。20世纪60年代,北半的大堂、启贤祠及附属建筑,被种子公司辟作仓库、宿舍;南半多被闲置锁闭。1978年被农业局改建为宿舍。至90年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又建为办公楼和宿舍。至此,建瓯的朱子祠成了一段瑰丽而悲怆的历史文化记忆。

3、那么,建瓯的“朱子祠”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和涵义呢?

但凡朱熹生活过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朱文公祠,而建瓯的朱文公祠却有特殊的意义。对于这一方面,明朝天顺五年建宁府知府刘铖的《新建朱文公祠记》中有很好的归纳:“盖建安古名郡,总各邑而通诸道。先生往来,始终寓于斯。后嗣嫡长,累世居于斯。前朝颁封,制命藏于斯。我朝录用后人,褒崇明配,实在于斯。以是较之祠之立,莫宜于建安(即今建瓯),而建安之祠当为诸祠之魁。”

二、接下来,要说说由明王朝敕建于建瓯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府。

1、建瓯的博士府是怎么来的?

建瓯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府,平时人们只叫它作博士府,座落在建瓯朱子祠东侧,即今城区磨房前建委办公楼及其北后的水利局宿舍,直至樟树下的公私民房和宿舍。

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认为朱文公有功于世道,要取用朱熹嫡长孙做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祭祀。特旨征建安(即今建瓯)嫡长九世孙朱梴入京,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于是,在建宁府(今建瓯)朱子祠东侧敕建博士府,世代祭祀其先祖朱熹朱文公。

2、那么,建瓯博士府的原貌格局又是怎样的呢?

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当年的这座博士府,门前建有木牌坊,三开间,高约六米,中间高悬敕建翰林院五经博士府木牌匾,东边题有景星庆云。西边题有泰山乔岳珠底黑字。大门两边挂有一幅木刻对联,左为徽国衣冠世胄,右为考亭理学名家坊下左边设有门房,过去置有库子(即今保安或门卫)4名轮流植守;右边是轿房(相当于现在的配有专车),置有雅轿一乘、轿夫4名,供博士出行之需。

博士府为两进木构建筑,前厅为五开间,中为大厅堂,四壁挂有四幅条幅,是朱熹手书四季诗(拓片):春报南桥川迭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中空疑有神。堂上按翰林院五经博士规制设有公案,案上置笔砚签筒。两旁立有肃静回避牌和出行仪仗。二进天井后面是小花园,栽有桃、梨、石榴及一些花卉。东西两厢各建有厅房、鸳鸯房;厅后为后阁,两厢各有后房及厨房。博士府丁口、祭田免除赋役。民国时期博士改称奉祀官,优免依旧。

3、建瓯的博士府在建成之后的命运如何?

该博士府原建于明景泰年间(1455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毁于戊子之役。至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康熙九年,耿精忠叛乱,工程因之延搁。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张仲举提请承袭奉祀,到了康熙二十九年春奉旨以朱熹十八世孙朱滢承袭五经博士,才全力建成。

这座土木结构的房子历经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朽坏是当然的事,如今只留下二进厅,虽已破旧,却仍可供后人凭吊!

三、为什么南宋之后,建瓯被誉为朱子的“理学名邦”?

1、首先,说说建瓯在福建历史上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瓯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商周时期,为“七闽”之地,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初年(196 ),以汉献帝年号命名——设立建安县(今建瓯),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先后设立为“汉置第一郡——建安郡”“唐置第一州——建州”“闽国古都——建州”和“八闽首府——建宁府”等郡、州、都、府的中心所在地,历代都是闽北乃至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军事中心。

正因为如此,朱熹临终时反复叮嘱其子及长孙迁居建瓯。

2、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建瓯自南宋以来,受朱熹理学思想的教化,学风鼎盛到什么程度呢?

那么,建瓯在宋代是怎样的情况呢?南宋孝宗赵昚当上皇帝后,认为建州(今建瓯)是他的福地,于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将建州升格为建宁府。当时,福建的行政区划分为“一府五州二军”,分别指邵武、兴化二军;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和南剑州五州,唯一的一个府就是建宁府,从此,建宁府(今建瓯)成为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愈加巩固,成为享誉东南的“八闽首府”。

建州升为建宁府后,建宁府学为建宁府官办的最高学府,集中了建宁府(下辖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寿宁等)八个县选送的优秀学子在此深造。据反复考证核实,有典有据的建安、瓯宁两县(今建瓯)籍的进士在1100人以上,其中状元6人(分别是叶齐、徐奭、徐遹 、翁德舆、黄硕、陈应行)、宰辅10人,也就是说建瓯历史上出过10总理级的人物。而也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延平、浦城,历代进士人数只在百人左右。

建瓯兴学立制始于唐代,朱熹经常来到建安(今建瓯)讲学,受他的教化,文化倡明、学风益盛,自宋迄清,建州城内长期呈现一城三庙学的盛况。建瓯历代英才辈出,是全国仅有的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因此,建瓯又有“千进士,六状元,十宰辅”之称!大家知道,文教的兴盛与民风的教化有内在的必然关系,所以对建瓯来说,朱熹理学思想的润泽功不可没。

四、下面,重点来说一说世居建瓯的朱熹嫡长孙及其建瓯籍的朱子理学代表人物。

1、首先,让我们先弄清楚朱熹的嫡长孙为什么都必须住在建瓯?

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认为朱文公有功于世道,要取用朱熹嫡长孙做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祭祀。特旨征如建安(即今建瓯)嫡长九世孙朱梴入京,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从这之后,只有朱熹的嫡长子孙才能世袭“博士”之职,入住在磨房前由朝廷敕建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府内,世代相传,直到解放前夕废止。

2、再来看看还有哪些朱子嫡孙在建瓯生活?

据《考亭紫阳朱氏总谱》记载:建瓯市人大常委、建瓯一中的特级教师朱锐敏是朱熹长子朱塾派系下的第28代嫡孙;现福建省厦门大学的校长朱崇实也是朱熹长子朱塾派系下的第28代嫡孙。

朱崇实,195412月生,福建建瓯人,19822月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19905月,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7月,经国务院任命为厦门大学校长(副部长级)。主要著作有《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法》、《金融法教程》等

从该总谱里,我们惊奇地发现朱熹长子朱塾派系下的这些嫡长裔孙一直都住在建瓯磨房前博士府。建瓯,无愧为朱子的嫡孙之乡!

3、接下来,要重点说说建瓯籍的朱子理学有哪几位代表人物?

第一位是杨荣。杨荣(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宁府建安(今建瓯)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及第,授编修。成祖立,入文渊阁,受命主编《四书性理大全》。此书问世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士人争相购买攻读,后来遂成有明一代钦定教材书,开科取士命题评卷均以此书为标准文本。多次随成祖北巡及出塞,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其秦乃发。累官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德元年(1426年),奏请帝征汉王朱高煦,加少傅。正统三年(1436年),进少师(从一品)。其一生历四朝,谋而能断,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辅政,并坚持以朱子思想治国安邦,是朱子学的笃力阐扬者。

曾拜谒朱熹创办的武夷精舍,有《谒文公书院》诗云:“五曲溪头一亩宫,礼门义路蔼儒风。云飞画栋风光近,日射朱栏树影重。千载仪刑千古在,三朝宠渥圣恩隆。许多景物对描处,尽属先生歌舞中。”作有《重修朱文公祠记》。正统五年(1440年)卒,赠太师(正一品),谥文敏,并举行国祭,遣官护送灵柩还故里礼葬。

第二位是李默。李默(?—1556年),字时言,号古冲,建宁府瓯宁(今建瓯)人。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及第,博学多才,官至吏部尚书,与严嵩不合而罢官。复官后,皇帝御书“忠好”二字以褒之。后再遭严嵩诬陷,下狱治罪,死于狱中。至穆宗庆隆年间(1567年)始得平反昭雪,追谥文愍。今城区铁井栏尚书井即以吏部尚书李默得名。其著述甚富,著有《紫阳文公先生年谱》或作《朱子年谱》等书作。

那么,当年在建瓯还有哪些名士受学于朱熹门下呢?就已有的文献记载,不同时期受学于朱熹门下的建安(今建瓯)人士有:童伯羽、李宗思、曹晋叔、陈晞周、李秉文、马子严、王光朝、魏瑛、游倪等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童伯羽,字蜚卿,建宁府瓯宁人,师事朱熹于武夷精舍。伯羽沉默寡言,好读书,一生不仕,潜心理学,著有《四书集成》,诸经俱有详解。乡人称其为敬义先生。朱熹应其邀请,得便曾造访其庐,为楼题匾曰“醉经”,堂曰“敬义”。

4、让我们看看在建瓯,后人是如何缅怀和纪念朱子这位伟大的先贤和圣哲的?

为了纪念朱子诞辰880周年,鼓励师生们秉承朱子遗风,勤学好问,不断进取,争创一流,20109月,建瓯市方志委已初步拟定了在第一小学(即紫霞州的中心地带)筹建“朱熹铜像”的实施方案。朱熹铜像分底座和塑像两部分,塑像部分高为1.8米的半身铜像,以朱熹对镜自画像为原型;底座用水泥墩,大理石贴面,长1.6米,宽和高各1.5米,并在底座的正面题刻:“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背面刻写朱熹在建瓯的生平与文化遗存简介;左右两面题刻朱子倡导的教育思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封面。

即将落成的这座朱子铜像,必将有利于第一小学师生更好地凭吊和缅怀这位著

名的理学家;有利于人们更好、更直观地了解这位理学大师的事迹和精神。今后,建瓯市方志委还将与第一小学围绕地情教育这条主线,设立“朱子奖学金”,建立朱子文化遗存展室等地情教育系列活动,激励莘莘学子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立志成才,报效国家。

结束语:朱熹这位世纪伟人,究竟给建瓯留下了哪三笔宝贵的财富?

从朱熹七岁随父母迁居建瓯,壮年时期又回到建瓯讲学,到暮年之际又留下遗嘱让嫡子裔孙回到建瓯;从朱熹之子朱在、长孙朱鉴叔侄谨遵遗命世居建瓯,再到朱浚、朱梴等朱熹的嫡长孙们被朝廷钦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其中蕴涵了朱熹对建瓯这片地灵人杰的金瓯宝地的无限眷念和挚爱。

建瓯这座千年古城,不单留存着朱子给世人的“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这样厚重的理学涵养;同时还绵延和维系着朱子世代传承不绝的闽学渊源。因此,建瓯有充分的理由和资格向全世界宣称:

建瓯是朱子理学孕育的发祥之地;

建瓯是朱子理学钦授的世袭之地;

建瓯是朱子理学弘扬的中心之地!

我认为,上述这三点,正是朱子给建瓯留下的最珍贵的三大财富!

    今天的话题“朱熹在建瓯之二——逝后的恩泽”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