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职引发的“专业”思考

 雪拥蓝关2013 2013-06-21
求职引发的“专业”思考
 

    学了七年英语,刘岚百味杂陈。临近毕业还没找到靠谱的工作,这位北京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自嘲道,“自己上火,家人也抱怨,还不如当时找个技校学门手艺。”这个求职季,像刘岚一样追悔“选错专业”的人并不少。

    日前上海市教委发布“2013年度本科专业预警名单”,包括日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在内的15个专业因“毕业生签约率、就业率低”亮起“黄灯”。而对招聘市场的调研发现,今年699万大学毕业生中,文史哲法管理等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基础学科不该是“坑”

    “我上的不是大学,是一个‘坑’。”大学四年,每次介绍自己是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李晓希收获的总是别人的讥诮。班里46个同学有一半面临每天到人才市场“签到”的境遇。

    一所“985”高校的招办主任曾这样感慨,“一流学生学经管,二流学生学高科技,三流学生学工科,分数最低的才会到基础学科。”他为这些基础学科鸣不平:“按理说,这种和市场接轨不强的基础学科不应该用就业率评价,基础学科的价值极高,而应长线培养一批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

    专业咋成了招聘的标准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月收入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则是历史学。

    刚投入求职大军时,刘岚信心满满,可没多久就“发了懵”,最让她受打击的,是上海一家企业招聘经理的“直白相告”:“你们文科生最没用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个老师,就能批量生产好几百个。”

    “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很困惑

    除了基础学科和文科就业遇冷外,还有一些专业,被毕业生们总结成“听起来不错,看上去很美,找起工作来才知道多糟心”。例如艺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广告学、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工作等专业。

    “单说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全国有超过1000所高校都开设了。学科布局大多过剩、重复设置,说白了,很多学校,不管有没有师资条件和科研实力都有这个专业,而且大多没有特色。”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导师王敏直言,“某些学校只管招生、收钱,不管培养、就业,要是学生再贪玩没规划,坑的岂止是四年?”

    这些频频被专业“闪了腰”的就业梦想,也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日前,教育部宣布,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王敏欣喜于这一步的迈出,“刹得住专业浮夸风,毕业生还需能练得好内功。工作找不找得到关键还在学生自己。”

    (《光明日报》5.28 邓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